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享有盛名的小说家,同时也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狄更斯出生于英国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2岁就出去做童工,长大后做过抄写员和新闻记者。他从小就喜爱读书,在当记者期间创作了一些描写伦敦生活的文章,后辑成《博兹札记》出版,这使他小有名气。1836年,狄更斯和上司的女儿凯瑟琳结婚,但婚后生活并不美满。第二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并凭借它成为了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858年,狄更斯与妻子分居,同时为了维持开支、与读者直接交流,他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公开朗诵,向听众朗读自己的作品。1870年7月9日,狄更斯因脑溢血去世。
狄更斯一生中创作颇丰,其中《匹克威克外传》《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小说,针对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探索,最能体现其文学成就。狄更斯以人道主义立场和清醒深刻的眼光,揭露和批判了英国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使小说成为真正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将英国长篇小说和现实主义文学提高到成熟的高度。
人物生平
童年经历
1812年2月7日,狄更斯出生于英国英格兰朴次茅斯(Portsmouth)市郊。父亲约翰·狄更斯(John Dickens)是海军部职员,热情好客却不善理财,导致家里经常入不敷出。母亲伊丽莎白(Elizabeth Dickens)则受过一定的教育,在狄更斯年幼时每天教他英文。由于约翰的工作调动,一家人常常搬家。1817年,他们迁居肯特郡的查塔姆,狄更斯在这里度过了最安定的童年时光。他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开始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天方夜谭》等小说,并开始尝试写作。1821年,狄更斯入校读书,展现出极高的创作天赋,写下了《印度君主米斯纳尔》。但暑期结束后,家庭经济问题严重,父母将狄更斯留在了家中跑腿做事。1823年,一家人搬至卡姆登镇,不久后父亲欠债入狱,狄更斯开始在伦敦的沃伦鞋油厂当童工,此时的他刚满12岁。因为工作熟练,狄更斯被雇主要求当众表演操作,他被关进橱窗当作广告宣传,任人围观。这是狄更斯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奠定了他日后关注现实艰辛、关心底层人民的创作基调。1824年,家里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狄更斯结束了童工生活,进入威灵顿管理公司豪斯学校,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他认真学习英文、拉丁文、数学和舞蹈等课程,是一名优等生。狄更斯还编写、演出了几个剧本,与同学合办了一个写在练习册上的周报,度过了一段充满乐趣的校园生活。
初登文坛
1827年,15岁的狄更斯从惠灵顿学院毕业后,未能继续学业,而是因为生活所迫走向了社会。他先后在几家律师事务所供职,他经常出入监狱、法院,逐渐养成了观察习惯。他努力学习速记、潜心钻研,终于在1829年当上了博士民事法院的速记员。期间,狄更斯得以见识社会百态,积累了许多写作素材,将这份工作称为“一生中最有收益的阶段”。他还经常去大英博物馆看书,向专业演员学习朗诵、台步,学会了很多技能。
1830年,狄更斯在姐姐的舞会上结识了银行家的女儿,圣母玛利亚·彼得奈尔。彼得奈尔一家家境殷实,因此对狄更斯颇为冷淡,狄更斯于是陷入痛苦纠结的单恋中。三年后,狄更斯结束了这场追求,玛利亚的形象却深深地留在了他的心中。《大卫·科波菲尔》中单纯可爱的女孩朵拉、《远大前程》中艳若桃李的冷漠女郎都是以玛利亚为原型塑造的角色。1831年,狄更斯当上了《议会之镜》期刊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用速记法记录会议情况。1833年,他加入了《纪事晨报》,在伦敦新闻界获得了一定的名声。
1832年,在律师事务所做了一年抄写员后,狄更斯改行成为报社记者。他主要负责报道英国下议院的情况,也借工作游历英伦,参与采访各种选举活动。他以“博兹”为笔名,在刊物上广泛发表文章,1836年,收集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散文集《博兹札记》(Sketches by Boz)。
步入文坛
1833年,狄更斯正式开始写作。他以“博兹”为笔名在报刊杂志上广泛发表文章,受到读者的欢迎。文章以短篇小说和小品文为主,用幽默的笔触和现实主义写法来反映伦敦生活,后来在1836年收集出版成了他的第一部散文集《博兹札记》(Sketches by Boz)。1835年,狄更斯在自己的23岁生日宴上结识了凯瑟琳·霍加斯。凯瑟琳的父亲是《记事晚报》编辑乔治・霍加斯,也是狄更斯的同事。两人相遇不久后便相爱。1836年,他们在伦敦西部的切尔西足球俱乐部举行了婚礼。婚后,他与凯瑟琳的感情逐渐冷淡。凯瑟琳性格温和而忧郁,不擅长社交和周旋于各种名利场,但这样的温顺无趣成为了狄更斯不满她的理由。两人的婚姻并不幸福,虽然在婚后育有十个子女,但在此期间,凯瑟琳流产四次。
1836年3月,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开始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小说以匹克威克先生和他的三个朋友特普曼、文克尔、史拿格拉斯周游英国各地的故事为线索,叙述了当时英国城乡的社会问题。由于语言幽默,情节耐人寻味,该书出版后大获成功,让狄更斯“一炮而红”。匹克威克的名字传遍了整个英国,所引发的轰动在英国文学史上也是少见,狄更斯的创作从此走上坦途。1838年,他被接纳为英国文艺科学协会的成员。
婚后,狄更斯与妻子的妹妹关系密切。在他与凯瑟琳结婚后,凯瑟琳16岁的妹妹玛丽常来家中作客。狄更斯在和玛丽的朝夕相处中,对纯洁美好的玛丽萌生了特别的感情。1837年5月7日凌晨,17岁的玛丽·兰姆死于急病,狄更斯伤心欲绝。玛丽的去世给狄更斯一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直接影响了狄更斯的小说创作。普莱斯认为,《雾都孤儿》中美丽善良的养女玛丽就是以现实中的玛丽为原型塑造的。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为玛丽写下一个幸福圆满的结局。
创作生涯
1837年到1841年间,扬名于文坛的狄更斯出版了许多佳作。1838年的《雾都孤儿》、1839年的《尼古拉斯・尼可尔贝》和1841年的《老古玩店》《巴纳比·拉奇》等作品反映了狄更斯写作初期对当时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这一时期,他的作品风格气势宏伟、语言通俗幽默为主,讽刺较为温和,对丑恶现实的揭露也不够深刻。1842年初,狄更斯和妻子朋友一同前往美国进行访问。半年内,他的足迹几乎遍布美国,去了将近二十个主要城市,其中既有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有西点、伍斯特等一些小城镇。为了深入了解这个新兴的自由之邦,狄更斯用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参观了各地的主要社会和政治机构,也接触了许多不同阶层的人物。然而,这半年对美国的深入了解打破了他对美国民主政治的美好幻想。6月,他回到英国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都记录下来,1842年出版《美国记行》。
1843年,狄更斯出版《小气财神》(又译《圣诞颂歌》),这本书最初是狄更斯为解燃眉之急的债务而撰写的圣诞系列作品,未料到刚出版就受到了火热的追捧。他所塑造的小说人物栩栩如生,细节描写真实有趣。该作品至今仍是狄更斯最受喜爱的作品之一,作为狄更斯圣诞故事系列的首部作品,经过了上百次的再版和改编。1844年至1846年间,他游历欧陆各国,并持续写作。1844年7月,出版了《马丁·朱述尔维特》单行本;12月16日,出版《教堂钟声》。1845年,他偕妻子访问那不勒斯,12月20日,出版《炉边蟋蟀》。1846年1月21日至2月9日,他主编《每日新闻》。5月18日,出版《意大利风情》。9月30日起,开始逐月出版《董贝父子》,12月19日出版《人生的战斗》。其中很多作品都在后来被收入《圣诞故事集》。
1849年,狄更斯出版了《大卫·科波菲尔》,这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讲述了大卫·科波菲尔这个出生贫寒的穷小子通过艰苦奋斗获得成功的一生。作品具有明显的自传性,充分反映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中下层社会,是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励志小说之一,至今仍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此后,狄更斯的创作愈加成熟,作品也朝向更尖锐、批判的风格发展。1852-1853年出版的《荒凉山庄》、1854年出版的《艰难时世》、1856年出版的《小杜丽》和1859-1860年的《双城记》及《孤星血泪》等,都深刻揭露了英国社会制度的黑暗,表达了狄更斯对底层人民受迫害和阶级不平等的深恶痛绝。
晚年生活
1857年,45岁的狄更斯已经成为了英国最富盛誉的作家。他仍然写作,有时也去参与表演和做导演,有着外界看来和谐幸福的家庭。但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在排演《结冰的深渊》时认识并迷恋上了18岁的年轻演员爱伦·特南。两人的恋情并不顺利,彼时的他尚未和妻子凯瑟琳离婚,事业上也需要温馨和睦的家庭来支持。但出轨事件还是败露了,这使他和妻子凯瑟琳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化,同时也让狄更斯的名誉极大受损。1858年5月,两人分居,凯瑟琳搬出了他们的房子。
晚年,狄更斯依旧笔耕不辍,常常白天写作,晚上在朗诵会上朗诵自己的作品。他在晚年创作出小说《远大前程》,此书相比于他前期的作品,也更加深刻,蕴含了更多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该作品通过描写青年人皮普所经历的各种跌宕起落和辛酸坎坷,表现出了希望被冷酷现实所打破的无情与丑恶。
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在创作他的第一部侦探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时,突发脑出血去世。他去世的消息立刻传遍英国的大街小巷,伦敦街头有孩子悲伤地问:“狄更斯先生去世了?那圣诞老人也会死吗?”后人将他安葬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墓碑上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狄更斯从事创作28年,写下了15部长篇小说,20多部中篇小说,数百部短篇小说和散文,1部随笔,2部长篇游记,1部英国历史以及大量书信,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以上参考资料来自: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狄更斯的早期作品宏大通俗,文笔流畅幽默,擅长通过塑造个性鲜明的角色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来吸引读者;后期作品内涵明显深化,多以监狱、法律、犯罪、复仇为主题,写作技巧也更加成熟,擅长用悬念等手法使故事情节神秘而扑朔迷离,既批判社会各阶层的不平等,也对当时的社会文化、道德观念进行了评判。通过他的作品,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他对当时社会发展方向的关注与反思,以及他对人类生活本质的深刻思考。
狄更斯对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英国社会坚持严苛的批判态度,他猛烈地抨击英国法律和监狱体系,描写法庭、议会、政府机关、济贫院中的各种弊端,塑造了来自各个阶层的人物乃至英国社会的全貌。狄更斯对人性的善良深信无疑,他常常在作品中表现孤儿形象,如《雾都孤儿》和《大卫·科波菲尔》,他们的童年都遭受不幸,被社会忽视、孤立,需要与险恶的条件作斗争以求生存。但在度过这些成长阶段后,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并不悲观,而是努力寻求自我,最终都能过上不错的生活。这体现了狄更斯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和爱怜,表现了其替受苦之人说话、为受苦之人作主的创作主旨。
艺术风格
狄更斯继承和发展了 18世纪以来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写作风格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在人物塑造上主要不是从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刻画人物性格,而是从人物的外部描写入手,通过人物的某些突出特征,采用夸张的手法加以强调,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二是,狄更斯善于运用诙谐、幽默的艺术手法。他的幽默讽刺在早期颇为温和,但到了创作后期愈加辛辣、犀利。在写作手法上,他善用双关、修辞,总能恰到好处地用幽默和讽刺令读者会心一笑;在刻画故事情节时,他擅长用对比、细节描写剖析世事变幻无常,引人深思;在制造悬疑时,他善于在关键地方埋下伏笔,激起读者的无限遐想。他用自己独具特色的笔触和充满魅力的文字塑造出一个熠生辉的“狄更斯世界”。
狄更斯的创作继承了菲尔丁的现实主义传统,作品既富有揭露性、 批判性,又常常塑造虚幻的“正面人物”,制造大团圆的结局。由此他反对暴力斗争,期望以情感教育调和社会矛盾;竭力塑造善良人物,表现生活理想;善于用儿童眼光观察世界,赋予平凡事物以奇异色彩。作品带有不少浪漫主义成分,这让很多人认为狄更斯也是浪漫主义的继承者。但他的写作手法和写作内容都是现实主义的,他将故事的内容聚焦于中下阶层人民的生活,书写常见的社会问题。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都只是他表达针砭时弊的手段。
人物思想
狄更斯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继承了欧洲传统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并且吸收了基督教的人道主义思想。他将宗教道德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肯定人的善良本性、理性精神和高贵品德,认为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反对人与人的压迫奴役观念。具体来说,首先,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带有激进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特点,受早年经历的影响,他与劳苦大众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因此能够自觉地向剥削者发出抗议。其次,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他面对黑暗腐败的现实,仍然相信人心中善良的一面和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最后,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带有实践性,他将人道主义主张付诸社会实践,积极参与慈善活动,资助了许多公益计划,并经常向医院和慈善机构捐款。可贵的是,狄更斯将人道主义思想倾注于他的创作之中,人道主义思想凭借着作品发扬,其作品也因人道主义色彩而成就更高。
贡献与影响
人物影响
狄更斯的小说因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及艺术手法,已成为英国小说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不仅对英国文坛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后来的作家如伊丽莎白·盖斯凯尔、乔治·吉辛、亨利·詹姆斯、康德拉、萧伯纳、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等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他的作品以及由这些作品演变发展而来的各类通俗读物、儿童读物和娱乐作品在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他的许多小说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其中不乏《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和《孤星血泪》等世界名著。
在中原地区,狄更斯的小说早在20世纪初就被林纾等名家翻译。1907年,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克尔贝》(Nicholas Nickleby)被译成中文六卷本,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狄更斯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也深深影响了许多中国文人。老舍曾在《谈读书》中直率地说自己初习写作时,仿效了狄更斯,他的创作生涯是在狄更斯作品,尤其是其幽默的创作艺术手法直接影响下开始的。
作品改编
以上参考资料来自:
人物评价
中国翻译家林在《孝女耐儿传·序》一文中,赞扬狄更斯:“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打上了真正的基督精神的印记,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大有益处。”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狄更斯是他所处的那个世纪里人生观与时代精神需求完全吻合的唯一作家。”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对于狄更斯的评价尚无定论,但我们至少可以为他在伟大的文学创作者之中留一席之地。”
人物纪念
狄更斯博物馆
英国伦敦狄更斯博物馆(Charles Dickens Museum)是由狄更斯在伦敦的旧居改建而成,座落于道蒂街(Doughty Street)48 号的博物馆,收藏了超过 10 万件的狄更斯珍贵手稿、丛书、遗物及其他物品,是书迷的必打卡之地。游客们可以在此了解到这位伟大小说家和批判家的生平。博物馆在星期二至星期日营业,是老少咸宜的旅游之地。
坐落在狄更斯家乡——朴次茅斯市的查尔斯·狄更斯出生地博物馆(Charles Dickens' Birthplace Museum),是一间带家具的三居室:客厅、餐厅和查尔斯出生的卧室。展览室展出了狄更斯在朴次茅斯的作品以及一小部分纪念品,包括他在肯特郡家中去世的长沙发,以及他的鼻烟壶、墨水瓶和裁纸刀。
“狄更斯世界”主题公园
为了纪念查尔斯·狄更斯,英国投资修建一座类似迪士尼公司公园的文学主题公园——“狄更斯世界”(DickensWorld)。“狄更斯世界”坐落于英格兰东南部肯特郡的查塔姆(Chatham)郊区,原身是一座废弃的现代化铝制厂房。主创人员为了真实地复制狄更斯笔下的维多利亚时代,园区内的游乐设施和布景均以查尔斯・狄更斯经典小说里叙述的场景为原型修建。
纪念活动
英格兰银行于1933年发行的十英镑银行券背面印有狄更斯的头像,以对这位英国著名作家表示纪念。
狄更斯和他的作品成为了许多国家的邮票主题,包括英国皇家邮政发行于1890年的作品人物素描系列。
2012年2月7日,是查尔斯·狄更斯200周年诞辰,包括英国在内的全球超过50个国家展开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纪念展、文学研讨会、全球接力朗诵会,电影、电视剧也再度掀起狄更斯翻拍热。
“狄更斯与伦敦”的展览是1970年以来,英国第一个关于狄更斯的大型展览,作为“狄更斯2012”纪念活动的一部分,展览从2011年就启动,持续至2012年6月10日。展览通过影像、实物、图片等资料再现了狄更斯的个人经历、创作背景及其著作的现实意义,展品包括狄更斯写作时用的书桌、椅子和账本等生活用品。
2012年2月7日,狄更斯200周年诞辰纪念日当天,英国王储查尔斯在伦敦西敏寺教堂“诗人角”的狄更斯墓碑,以及狄更斯的出生地朴茨茅斯的故居献花圈。西敏寺教堂的庆祝活动还包括由艺术界名流朗读狄更斯作品片段。
参考资料
Charles Dickens.Britannica.2024-12-28
From Dickens Himself, Notes On 'A Christmas Carol'.NPR.2024-12-28
Charles Dickens timeline: The best of times, the worst of times.Country Life.2024-12-28
Charles Dickens: A Christmas Carol.格拉斯哥大学图书馆图书馆特别收藏部.2023-04-10
Authors: Charles Dickens (sorted by popularity).古腾堡计划.2023-04-10
Family and Friends.Internet achieve.2023-04-21
查尔斯·狄更斯鲜为人知的妻子.中国日报中文网.2023-04-21
查尔斯·狄更斯.大英图书馆.2023-04-12
不合时宜的“访华”者丨狄更斯与中国.搜狐.2023-04-11
狄更斯的文学成就.今日头条.2023-04-18
查尔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的全部作品(231).豆瓣电影.2023-06-04
狄更斯故居博物馆.Tripadvisor.2023-04-11
Charles Dickens' Birthplace Museum.Charles Dickens' Birthplace Museum.2023-06-04
英国狄更斯世界.旅游运营网.2023-04-11
狄更斯主题公园重塑19世纪伦敦.bbc英伦网.2023-04-11
Bank of England 10 Pounds Sterling banknote (Charles Dickens).Leftover Currency.2023-06-04
Charles Dickens.Collect GB Stamps.2023-06-04
全球纪念狄更斯诞辰200周年.中国文艺网.2023-04-11
英国纪念文豪狄更斯诞辰200周年.BBC News 中文.202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