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叶紫菀

钻叶紫菀(粉黛:Symphyotrichum subulatum;英文名:Annual Saltmarsh Aster),别名钻形紫菀、燕尾菜、剪刀菜等,为一年生草本,属于菊目菊科、联毛紫菀属。

钻叶紫菀全株光滑无毛,基生叶倒披针形,花后凋落;茎生叶条状披针形,全缘,叶互生,无柄;头状花序顶生,多数排列成圆锥状;总苞狭钟状,总苞片3-5轮,条状钻形,外层较短,内层较长;舌状花细狭,淡红色;冠毛污白色;瘦果圆形或椭圆形。花果期8-10月。它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产生大量的瘦果(种子),瘦果上带有冠毛,可随风飘散到处传播,也可随水流、动物活动等进行远距离传播,蔓延速度很快。原产于非洲、中美洲、北美洲及南美洲,已引进至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太平洋西南岛屿、温带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生长于受干扰区域、路边、草场、灌溉渠道、稻田边缘;海拔范围从近地平线至2000米。

钻叶紫菀可作为观赏植物用于园林和公园造景。其全草可入药,拥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疹、肿毒。钻叶紫菀极易形成单一优势群落,排挤当地植物的生存,严重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主要危害水稻及棉花、大豆、番薯等秋收作物,局部地区发生量较大,危害较重。

2014年,钻叶紫菀被中国列入《第三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并高居名单第二位。2015年,钻叶紫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分布广泛,尽管在其部分分布区域内种群数量可能正在减少,但尚未认为其全球种群数量的下降可能达到(或接近达到)易危等级的阈值。因此,该物种被评估为无危。

分类

钻叶紫菀隶属于菊目菊科、联毛紫菀属。联毛紫菀属植物为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茎直立,单生,上部多分枝。叶通常狭窄,光滑无毛。头状花序排成大型复总状花序;总苞锥形,外层总苞片绿色,披针形花冠淡紫色或白色。联毛紫菀属植物全球共有90余种;中国3种;湖北1种;神农架林区1种。该属常见的物种有侧花卷舌菊Symphyotrichum lateriflorum、长圆叶紫菀Symphyotrichum oblongifolium、倒折联毛紫菀Symphyotrichum retroflexum、短星菊Symphyotrichum ciliatum、心叶紫菀Symphyotrichum cordifolium、钻叶紫菀Symphyotrichum subulatum等。

钻叶紫菀共有4个亚种,分别为小花钻叶紫菀Symphyotrichum subulatum var. parviflorum(Nees)S.D.Sundb.、鳞片钻叶紫菀Symphyotrichum subulatum var. squamatum(Spreng.)S.D.Sundb.、长舌钻叶紫菀Symphyotrichum subulatum var. ligulatum(Shinners)S.D.Sundb.、Symphyotrichum subulatum var. elongatum(Boss. ex A.G.Jones \u0026 Lowry)S.D.Sundb.。

特征

钻叶紫菀为一年生草本,高16-150厘米。茎直立,有时带紫色,无毛,无腺体。叶:基生叶具柄,披针形至卵形,通常在开花期凋落;茎生叶具柄至无柄,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2-11厘米,宽0.1-1.7厘米,向上逐渐变小,两面无毛,无腺体,基部渐狭至楔形,边缘具细锯齿至全缘,无纤毛,先端急尖。头状花序辐射状,多数,组成圆锥状聚合花序;花序梗长0.3-1厘米,无毛,无腺体。总苞圆柱形;总苞片3-5轮,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无毛,强烈不等长,外层长1-2毫米,宽约0.2毫米,边缘膜质,全缘,粗糙,先端具纤毛,无腺体,先端急尖至渐尖。舌状花多数,1轮,舌片蓝紫色,长1.5-2.5毫米,无毛,无腺体;管状花黄色,成熟后带粉红色,长3-3.5毫米,檐部长1.4-1.5毫米,裂片直立,三角形,长0.4-0.5毫米,无毛,无腺体。瘦果披针形,长1.5-2.5毫米,具2-6条纵肋,疏被短硬毛。冠毛由多数白色、纤细、具倒刺的刚毛组成,长4-5毫米。花果期8-10月。

分布

分布范围

钻叶紫菀原产于非洲、中美洲、北美洲及南美洲,已引进至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太平洋西南岛屿、温带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在北美分布于加拿大、美国。在中国分布于安徽、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河北省河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湖北、湖南、江苏省、江西、陕西省山东省、四川、台湾、云南省、浙江等地。

生境

钻形紫菀生长于受干扰区域、路边、草场、灌溉渠道、稻田边缘、盐沼及沿海地带;海拔范围从近地平线至2000米,偏好湿润土壤环境。

习性

该植物耐旱性强,适合种植于阳光充足或半阴环境且排水良好的土壤中。钻叶紫菀具有较强的耐性与可塑性,能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结实,种间竞争力也较强。钻叶紫菀具有较强的禾本科杂草特性。钻叶紫菀还具有较强的耐盐碱性,能在pH值为8的弱碱性土壤中健壮成长,并形成单一优势群落。这些群落面积从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其中最大的群落面积达50平方米,植株数量为30至80株每平方米,平均每株鲜重280克。

繁殖

钻叶紫菀的繁殖方式包括种子播种、分株及夏季扦插,其中分株建议在春季进行。种子播种则宜于秋季实施。钻叶紫菀能产生大量种子,每株生长正常的钻叶紫菀可产生20000多枚种子。这些种子(瘦果)具有丝状冠毛,能够随风长距离传播,这一特性有利于其种群的扩大。种子在9至11月期间成熟,一旦外界条件如温度、水分等适宜,即可萌发。室内研究表明,在18至20℃的条件下,种子成熟后即可萌发,且没有原生休眠期。发芽试验显示,第7天时发芽率仅为6%,而到了第14天,发芽率则可达96%。在自然条件下,种子从外界获得水分相对困难,因此钻叶紫菀种子具有分批萌发的特性。在华北地区,钻叶紫菀以种子或幼苗的形式越冬,种子在3至4月萌发,7至8月开花前,其营养生长迅速。

栽培

钻叶紫菀需种植于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并接受全日照。虽可耐受部分遮阴,但可能影响开花效果。生长季节需保持适度浇水和施肥,其耐寒性覆盖美国农业部耐寒区4-8区。常见病虫害与病害:钻叶紫菀易感染白粉病、锈病和叶斑病,可能受蚜虫、红蜘蛛及大叶蝉科侵害。适当控制水肥管理可降低此类风险。

保护

2015年,钻叶紫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分布广泛,尽管在其部分分布区域内种群数量可能正在减少,但尚未认为其全球种群数量的下降可能达到(或接近达到)易危等级的阈值。因此,该物种被评估为无危。但其在美国部分州及加拿大某些省份的种群则被评定为“极危(Critically Imperiled)”或“濒危(Imperiled)”状态。加拿大濒危物种保护委员会(CESCC 2011+)针对本国情况,将该物种标记为“可能存在风险(May be at risk)”类别。

用途

钻叶紫菀可作为观赏植物用于园林和公园造景等。钻叶紫菀有一定药用价值,其全草可入药,拥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疹、肿毒等疾病。

危害

钻叶紫菀极易形成单一优势群落,排挤当地植物的生存,严重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钻叶紫菀的生长会耗费大量土壤营养,使得其他植物难以生存,群落边缘仅有少量的小蓬草马唐伴生。主要危害水稻及棉花、大豆、番薯等秋收作物,局部地区发生量较大,危害较重。

由于化感作用及禾本科杂草特性,钻叶紫菀作为入侵杂草,其潜在的危害性较大,所以应加强钻叶紫菀的防除力度。在尚未见分布的地区(如东北地区西北、新疆、西藏自治区等地区)应加强外来植物分布动态调查。由于钻叶紫菀以种子为繁殖器官,所以在植株开花前应进行控制。防治方法:(1)手工拔除‌:若杂草侵染程度较轻,手工拔除是高效方法。佩戴优质园艺手套,尽量贴近根部拔取,确保整株(含根系)彻底清除。‌也可以通过深翻土壤,抑制其种子萌发。(2)覆盖物法‌:在杂草丛生区域覆盖厚层有机覆盖物。通过遮蔽阳光与形成物理屏障,可显著抑制东部一年生盐沼紫菀的生长。‌(3)植物竞争法‌:种植其他强健速生植物,使其在土地、光照、水分及养分竞争中超越东部一年生盐沼紫菀。部分地被植物可胜任此角色。‌(4)醋溶液喷洒法‌:将白醋装入喷雾瓶,于阳光最强烈的正午时段直接喷洒植株。酸性物质与高温协同作用可杀死禾本科杂草。‌(5)沸水浇灌法‌:将沸腾水谨慎倾倒在植株上。此方法可灭杀大部分杂草及其种子(包括东部一年生盐沼紫菀),尤其适用于生长于缝隙或石缝中的杂草。

参考资料

物种2000中国节点.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05

钻叶紫菀.植物智.2025-05-11

Aster subulatus.iucnredlist.2025-05-11

钻叶紫菀.植物智.2025-05-11

Symphyotrichum subulatum (Michx.) G.L.Nesom (Asteraceae): a new distribution record of an alien plant species in Kashmir Himalaya, India.researchgate.2025-05-11

Symphyotrichum Subulatum.leaflibrary.2025-05-11

Symphyotrichum subulatum - Uses, Benefits & Common Names.selinawamucii.2025-05-11

联毛紫菀属.植物智.2025-05-11

Eastern annual saltmarsh aster.picturethisai.2025-05-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