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拉丁学名:Capricornis sumatraensis),又称大山羊、大岩羊、明鬃羊、岩骡,是偶蹄目牛科的动物。成年体长140~180厘米左右,体重85~140千克,肩高90~110厘米,寿命约为15年。鬣羚头部比较窄长,雌雄鬣羚均有短而尖的角;耳廓发达,耳朵长而尖;眼周上长有稀疏的睫毛;眼眶前端存在眶下腺,鬣羚的眶下腺比较大而且比较明显;颈部有鬣毛;四肢肌肉发达,后肢特别粗壮。
鬣羚主要生活在海拔1000~4000m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多岩区、多岩石的杂灌丛中。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则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华中地区、华南地区。
2020年,鬣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易危(VU)物种;自1975年起,该物种被收录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
演化历史
在中国,鬣羚可能最早在3.1百万年前在青藏高原东南区域开始演化,受到热带森林和亚热带森林向北推进的影响,随后在周边地区呈现辐射型扩散。除了在中国本土大陆扩散外,鬣羚的足迹甚至踏足日本,如今日本本土的鬣羚品种极大可能就是从中国大陆迁移迁移过去的。日本本土的鬣羚的产仔期、交配期、妊娠期与中国的鬣羚没有很明显的差距。
形态特征
鬣羚外形与羊相似,但身形大小和驴相似,雌雄鬣羚之间身体大小相差不大,成年鬣羚的体长140cm左右,肩高90~110cm,重60~90kg。
头部
鬣羚的头部比较狭长,雌雄鬣羚均有短且尖的角,角从额骨面向后长出,角的基部较粗,角的横切面呈圆形,两角几乎平行,但有轻微的弯曲,呈弧形向后伸展,角的尖端比较细,角尖斜向下方,角一般长20~26cm,粗13~16cm,长度最长可达32.4cm;耳廓发达,耳峡长而尖,长度可达19~21cm,耳朵端部较尖,耳朵背面的毛发主要是黄褐色,耳尖颜色比较暗,耳朵内侧颜色为灰白色;眼周上长有稀疏的睫毛;眼眶前端有不规则多角形的泪骨,泪骨凹陷,能容纳鬣羚的眶下腺;鬣羚的眶下腺比较大而且比较明显,眶下腺的开口位于眼睛前方的圆形孔内,开口周围生长有短的毛发;鬣羚的上下唇附近的毛发为白色,吻端裸露,嘴唇的周围有毛;颏[kē]部的颜色为灰白色;额部的颜色为黑色或棕色;颊部颜色黑褐;颈部有发达的鬣毛。
躯干
腋下部位和鼠部位呈现棕白色或者绣黄色,在鼠鼷部有两对乳头;四肢肌肉发达,后肢更为粗壮,四肢腿部外侧一般为黑灰锈色或栗棕色,蹄比较短但比较紧凑;臀部比较斜陡;尾巴短,长9~11cm,颜色与上体色调相同。
被毛
被毛颜色在不同年龄的鬣羚个体中存在差异,幼年鬣羚以暗棕褐色为主,成年鬣羚以黑色为主,而老年鬣羚毛基白色部分增多,鬣毛长度变长,整体被毛呈现灰白色。成年鬣羚被毛的颜色较深,主要以黑色为主,有一些部位会出现灰褐色,毛基的颜色为灰白色或者白色。夏季被毛稀疏,长度较短,无绒毛,冬季皮毛长密,有短细绒毛;体背中央有一条黑色纵纹;腹部被毛为锈棕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鬣羚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亚种大陆,包括东亚(中国)、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不丹、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
(1)苏门答腊岛亚种: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马来西亚(马来亚半岛)、泰国(南部)。
(2)中华亚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东亚。东南亚分布于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北部)和越南;东亚分布于中国(中部和东南部,陕西南部、甘肃省南部、青海省东南部、四川省西部、西藏自治区东部、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重庆市、广东省、江西省、湖北、湖南省、安徽、浙江省和福建省)
(3)喜马拉雅亚种: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即中国(仅西藏)、孟加拉国(东部和东南部)、不丹、印度(东部和北部)、尼泊尔,可能还分布于缅甸西部
栖息环境
鬣羚是典型的林栖动物,一般栖息在海拔100~4000m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多岩区、多岩石的杂灌丛中。鬣羚主要在高山的岩崖活动,尤其擅长在险峻的山崖和乱石之间跳跃,偶尔在比较开阔的草原和平地活动,常在树林的大树附近隐蔽和休息该物种通常在林带、平坦和丘陵斜坡上越冬,而在夏季则会迁移到海拔较高的悬崖和高坡。春季鬣羚主要栖息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冬季主要栖息于阔叶林。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鬣羚一般在清晨和傍晚进行觅食,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例如草类、树叶、菌类、松萝、种子、嫩枝、幼芽等,有时也会到盐渍地舔盐。当然,鬣羚的食物种类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春季以木本植物的叶、芽、嫩枝条和草本植物新长出来的叶子为主要食物;夏季鬣羚会采食植物的叶、茎、花和嫩枝;秋季会采食叶、茎、果实;冬季觅食植物的叶、枝条及秋季遗留下来的果实等。在食物缺乏的深冬和早春时节,鬣羚也会啃食华山松的树皮。鬣羚饱食之后,会到附近水源饮水补充水分,若在冬季水源被冻结后,鬣羚会到河坝饮水。在不同的季节食不同的食物,鬣羚的粪便在不同季节也会有不同的形态,在初夏,鬣羚粪便一般为半粒状或螺旋条状,而在其他季节,粪便均为粒状。
领域行为
鬣羚大多单独活动,性孤独,不合群,具有明显的领域性。鬣羚会对领域进行标记,但是与多数食草动物相比较,标记的方式存在差异,除了撒尿这种标记方式之外,鬣羚还会利用发达的眶下腺分泌的凝胶样物质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接触擦拭,使分泌物的气味能够弥漫在环境中,以此与同物种传递信息,对领域进行标记。
活动习性
鬣羚喜欢在夜间进行活动,特别是在每天的18点到次日的8点活动频率最强,在10点到12点,活动最少。鬣羚对光照比较敏感,是典型的夜间活动动物。此外,鬣羚在7~9月活动比较频繁,2月活动较少,这是因为夏季是鬣羚的交配期,为了寻求配偶活动频繁,而2月气温比较低,为了减少能量损耗而减少活动。
生长繁殖
生长
一岁的幼羚体重可达25~35kg,两岁可达40~50kg,三岁可达60~70kg,幼羚在2.5~3岁达到性成熟,幼羚在一岁就不再依赖母羚,但是会在母羚的领地逗留2~4年。
繁殖
雌鬣羚发情交配期比较长,大约从5月到次年2月,但在8~10月期间交配的为多。雌性鬣羚发情时,阴门肿胀并分泌粘液,此时雌性鬣羚会将阴门在其他物体如岩石、树干等摩擦,使分泌的粘液涂洒在物体上,以此来吸引雄性鬣羚前来交配。在交配前,雄性鬣羚会为了争夺配偶而发生打斗,雄性鬣羚之间利用角互相顶撞,并发出繁殖期间特有的叫声。雌性交配之后,孕期一般为5个月左右,在次年的1月到3月产仔,每胎产1仔,偶尔一胎有2仔。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至2020年,鬣羚的整体种群数量和变化趋势仍不清晰。据已有的数据推测,尽管鬣羚分布广泛,但种群分散孤立,种群数量也有下降趋势。
致危因素
鬣羚面临的主要威胁为:过度盗猎和栖息地丧失。
过渡盗猎:鬣羚可以提供肉食、角、皮毛等,部分地区还有将鬣羚入药的传统,使鬣羚面临严重的盗猎压力。
栖息地丧失:由于伐木、开采、农业土地扩张、刀耕火种式农业等人类活动,使其栖息环境遭到当地人的大量开发,栖息地范围和质量不断下降,威胁鬣羚种群的生存。
保护措施
国家相关法律或者名录保护
在马来西亚,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地,鬣羚同样受到当地法律的保护。
在越南,鬣羚于2006年被列入32级濒危和稀有物种名录的IB(禁止狩猎等级),于2008年在越南红皮书中被列为濒危(E)。
设立相关保护区进行保护
在印度尼西亚,自1932年以来就受到当地法律的保护,当地还设立了范围很广的保护区,包括三个国家公园,三个野生动物保护区,三个自然保护区和两个受保护的森林,总面积达3,083,308公顷。
一些保护组织(例如WWF、FFI和WCS等)在整个东南亚的保护区进行了相机陷阱调查,以监测和评估野生动物的分布状况。
在中国,国家以及当地地区已经成立了众多的保护区,如白河保护区、蜂桶寨保护区、九寨沟保护区、喇叭河保护区、马边大风顶保护区、美姑大风顶保护区、塘家河保护区、铁布保护区、王朗保护区、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以更好地保护鬣羚。
保护级别
在1962年和1980年,由中国林业部制定的《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草案)将鬣羚列入保护动物;在1988年由中国政府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鬣羚被列入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鬣羚被列于附录Ⅰ中;202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200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曾将中华亚种(长尾斑羚)和喜马拉雅山脉亚种(喜马拉雅鬣羚)评估为近危(NT,Near Threatened)。IUCN2新的数据和信息表明,其种群呈现下降趋势,且预计未来还会继续大幅下降。因此,2020年重新评估后,这两个亚种受胁等级提升为易危(VU,Valuable)。
物种文化
安徽古代地方志书《黄山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康熙帝壬寅秋,慈光僧同客登玉屏景区,远望犀山峰顶有天马,银鬃金毛,四足皆捧以祥云,须臾跃过数十峰,每峰隔越数十丈,一跃便过。”古籍记载和民间相传的“天马”可能指的就是鬣羚的中华亚种(中华鬣羚)。
命名与分类
发现与命名
18世纪末,鬣羚最早被发现和命名时,曾被认为是印度黑羚(Antilope)的物种,直到才。种加词“sumatraensis”词源于其发现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Sumantra)。
分类历史与争议
自鬣羚发现以来,其分类一直存在混淆和分歧:
由于斑羚属(Capricornis)的分类一直存在混淆和分歧,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这一食虫类所指代的物种和其分类地位也不断变动:不过,20世纪初也曾有学者认为其应该属于斑羚属(Naemorhedus)。
1908年,英国动物学家普科克(R. I. Pocock)根据地理分布和形态差异,认为鬣羚属仅有鬣羚这1种,及其他7个亚种。
1985年,英国动物学家科林·格罗夫斯(Collin Groves)和彼得·格拉布(Peter Grubb)认为鬣羚应当分为3种。鬣羚是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陆和苏门答腊岛的全部种群,与限于日本分布的日本鬣羚(C. crispus)和限于台湾分布的台湾鬣羚(C. swinhoei)进行了区分。
2005年,彼得·格拉布通过形态将鬣羚拆分为4个种。此后,学名“Capricornis sumatraensis”仅被用于指代在东南亚及苏门答腊岛分布的苏门答腊鬣羚(Sumatran Serow)。
2019年,意大利动物学埃米利亚诺·莫里(Emiliano Mori)首次使用全线粒体基因组对斑羚属进行重新分类。结果重新确认了鬣羚作为物种存在,并包括3个地理亚种:中华亚种(C. s. milnedwardsii)、喜马拉雅山脉亚种(C. s. thar)、苏门答腊岛亚种(C. s. sumatraensis)。
亚种对比
各地理亚种形态差异较为明显。喜马拉雅山脉亚种形似中华亚种,但鬃毛更短;角的环纹更少,更光滑也更粗壮,弯曲程度更小,几乎直接伸向后方。苏门答腊岛亚种体型略小于另外两个亚种,角也相对小。
参考资料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iucnredlist.2023-05-05
鬣羚.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05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ITIS.2024-09-06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CITES.2024-09-27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5-05
中华鬣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