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煤矿“万人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煤峪口南沟,是日军在大同掠夺煤矿、埋葬工人留下的历史战争遗址。为大同万人坑中面积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
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分为上、下两洞。上洞宽6至7米,深40多米,下洞宽4至5米,深70多米。是大同市重要的抗战遗存,遗址真实地记录了日军侵略的历史事实。遗址上建有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面积为33.7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展览厅、“万人坑”悼念厅、无字西安碑林博物馆等。
2006年,同煤集团“万人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8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被列入其中。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是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级旅游景区。被列为山西省爱国主义、德育、国防教育基地。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大同煤矿“万人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南12.5千米的大同矿区煤峪口南沟北山坡,东经113°7',北纬40°4',标准平均海拔1130米。遗址四面环山,自然地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岩石大量裸露。
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所在的煤峪口矿井北接忻州密井田,南接永定庄井田,西北与云冈井田和四台井田相邻。
气候
同煤集团“万人坑”年平均降水量379.5毫米,无霜期125天。
遗址所在的大同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有四季鲜明的特征,春季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且寒冷干燥。大同市年平均气温在6.4℃。其中1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11.3℃左右,7月平均气温21.9℃。日照市时数通常在2485—2965小时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03小时,光照条件较为适宜。大风天气日数平均为17.5天,大风天气出现时间主要在春季与夏季,集中于3—5月份或是8月,最高风速可达到每秒28.3米。
地质
同煤集团“万人坑”分布有若干处带状塌陷区,其内是长长的裸岩和峭壁。
遗址所在的大同市属构造山地的山坡及山麓地带,属中低山地貌,地表大部分为第四系黄土覆盖,沟谷发育。大同市基底为太古界集宁群变质岩。上伏地层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近系、第四系。
大同地下的煤生成于地质史上3亿年前的石炭二叠纪,和两亿年前的侏罗纪,煤层南北长约110多千米,东西宽约60千米,呈东北西南走向,面积2200余平方千米,地下埋藏着两个煤系,共有27层煤。已探明煤炭储藏量为600多亿吨。
历史沿革
大同煤矿开采史
大同作为中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曾被称为“煤海”,资源丰富,质量优质。
大同市煤矿位于中国北部边境,开采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和南北朝时期,在宋代史志中,大同已经有炭牙子的记载。到明、清时,煤炭采用土法已广为开采,古煤窑遗址多达数千处。
1872年,德国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来山西考查后在上海发表了《山西煤炭资源报告》。报告发表后,清政府将山西省的全部矿权转让给英国福公司。
20世纪初,山西人民在争矿运动中从英国福公司手中赎矿自办,1909年设立保晋公司大同分公司,所辖八处矿业,到1935年年产煤炭3.9亿千克。
“万人坑”的形成
1918年,日本派遣工程师门仓三能来到大同市,细致调查后发现山西省的煤炭储量约为127.1万亿千克。1937年日本再次派人调查大同煤矿,而后写出两篇作为侵略依据的调查报告。“七七事变”后,大同沦陷。10月6日,日军侵略者掠夺了大同煤矿及其周边若干煤矿。1937年底到1938年初,“满铁”从东北抚顺煤矿调集317名技术与管理人员,还招募或拐骗了5500名矿工充当“劳工”。“劳工”来到矿区就失去人生自由。由矿上的日本宪兵队、监工、把头等严密监视,暴力镇压。侵略者还在矿下设立了“圈窑”,让矿工在矿井下吃、住,不让下班,设立两班制,要求完成三班的工作量。数据显示,大同煤矿上事故频发,矿井透水、塌陷事故频发。1940年大同煤矿矿工死亡896名,负伤2983名。1942年秋季到冬季,大同煤矿矿区爆发了传染病瘟疫,当年死伤矿工约2400人。
“万人坑”的形成原因主要由日本侵略者推行“以人换煤”的政策,日军对劳工长期的虐待、镇压、强制劳动,生存环境恶劣等多方面元素造成的。占领大同市期间日本共掠夺煤炭约140亿千克,造成矿工6万余人死亡,平均每开采100万千克煤就有4名矿工死亡。除了山西省大同市约有20处,抚顺市、本溪等地也有“万人坑”遗址。
抗争史
1937年9月底,八路军120师宋时轮支队开到大同矿区后山区长流水、挖金湾、马梁一带,领导矿区人民和大同矿工人的抗日斗争。在一些矿工的配合下,袭击了煤峪口矿,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1938年,部队奉命撤走时,留下时任民政科科长的刘国梁,在矿山埋下抗日的火种。接着党组织先后派来各位干部和刘国梁一起发动群众,向工人提出“逃出虎口”“不给敌人出煤”“打汉奸除恶狗”等口号,领导工人开展斗争。通过毁坏机器、割电缆、往煤车里装石头、制造事故等形式破坏生产。
1942年,贺龙率领的八路军120师组织成立了两支敌后武工队,宣传抗战形势和党的抗日政策。还突出地开展了对敌伪人员的工作。烧毁矿井、捣毁矿上的地面建筑、掩埋器材、“磨洋工”,大同煤矿矿工和一些爱国的煤矿职员,采取了积极的抗日行动。
1945年8月9日,同煤集团四老沟矿、白洞矿、同家梁矿、口泉矿的300多名矿工在时任大怀县委书记马浩的领导下组成了口泉支队并随之起义,成功夜袭永定庄矿,随后发展到1500余人,成为八路军晋绥主力部队的一部分。
1949年2月,大同煤矿解放。
发掘过程
在日本投降后的二十多年间,当地流传着“死人沟”“干死人”的传说。
1966年,一队来自北京中央工艺美院的红卫兵来到这里。他们发现了“万人坑”史料,并寻访经历过日伪时期的矿工,记录他们的身世。返回北京后即号召相关工作人员去大同市发掘、保护“万人坑”。
同年12月27日,中科院考古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对大同煤矿“万人坑”进行了发掘和鉴定。尽管离事发已将近20余年,但华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使得遗址内的尸骸保存完整,洞内的遗骸多达数百具。类似这样的遗址约有20处,不少已经裸露出地表,发掘调查与遗骸整理工作到1967年1月20日才结束。
场馆建设
1961年开放了大同煤矿“万人口”洞口,1965年筹建了“大同煤矿阶级教育展览馆”。1969年建成对外开放。
2003年7月7日,受过日本残害的206名矿工在官方支持下,组织成立了“大同煤矿‘万人坑’二战历史研究会”,经过多年调查,最终确定大同煤矿共有千人以上的“万人坑”20处,死难矿工6.2万人。并在考证和测量后,为“死难矿工遗址”树碑。
2006年,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设计的大同市煤矿死难矿工“万人坑”纪念馆改建保护工程动工,于2010年9月建成并对外开放。
主要看点
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
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占地33.7万平方米,位于在煤峪口南沟半山上。2010年9月正式开放。
纪念馆从门口到展馆的缓坡地面上铸有“1937—1945”字样的8块铸字铁板嵌入地下,门厅前刻有“14000000”和“60000”两组凸起数字的遗骨巨幅浮雕,意为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大同煤矿8年间掠夺煤炭1400万吨,造成6万名矿工遇难的历史事实。纪念馆分为苦难展示区、文物保护区、煤炭历史展览区等不同的部分。主要建筑有展览厅、“万人坑”悼念厅、无字西安碑林博物馆等。
展览厅以“牢记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振兴中华”为主题,分为“觊觎矿藏,蓄谋已久”“荼毒大同市,霸占煤矿”“野蛮开采,疯狂攫取”“奴役矿工,灭绝人性”“累累白骨,铁证如山”“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六大板块,采用大量历史图片、实物资料,通过背景雕塑、幻影成像、多媒体技术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展示。在“万人坑”展览厅内还立有一块铜牌,这是一块从日本空运至大同的慰灵牌。同时,还有一个透明的玻璃樽,樽里面是层层叠叠的千纸鹤,玻璃上有许多签名。
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
大同矿区较大的“万人坑”约有20处,位于大同市煤峪口南沟北山坡的“南山万人坑”是其中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万人坑”。遗址分上、下两洞。均为旧时煤窑的坑道。洞内层层叠叠堆满了矿工的尸体。有些尸骨完整地变为了干尸。从尸体的姿势可以看出,许多矿工是活着被扔进“万人坑”的。
“万人坑”上洞是20世纪初开凿煤矿时留下的废弃井洞,宽5至6米,深40米。下洞是一孔斜形的古煤窑,有大约1880个石梯阶。洞宽3至4米,深70米。下洞内的一小片开阔地上矗立着一个小型的纪念碑,这是2002年5月由日本日莲宗日中友好会修建的。上面刻着“日本国日莲宗日中友好会建之”和“维时二千二年五月”。
大同煤集团煤峪口矿的南沟“万人坑”由于气候与温度适宜,为历史留下了一处比较完整的见证。遗骸大致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罹难者平均年龄为32.8岁,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仅有14岁。其中包括河北籍、江苏籍、河南籍的罹难者。
1964年7月7日郭沫若先生在悼念“万人坑”后曾写下了这样的字句:“这些死难的同胞们他们并没有死。他们每一个人的口中都在发出雷霆的声音:‘同胞们不要忘记这阶级仇恨。”
其他看点
九羊沟二战时死难矿工遗址纪念碑
九羊沟二战时死难矿工遗址纪念碑位于大同市矿区同煤集团白洞矿九羊沟口。
遗址纪念碑构造为黑色大理石,高宽约为1.3米。纪念碑正面为“九羊沟二战时死难矿工遗址”字样,背面为遗址附近死难矿工情况简介,周围有长、宽各3米左右的护墙。
有关机构对于大同“万人坑”具体位置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最终确定未发掘的“万人坑”遗址19处,并对其进行保护性立碑工作。九羊沟就是其中之一。
文化活动
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自1961年开放洞口至2005年,已先后接待上百万中外凭吊者。
纪念馆在每年的清明节、7月7日、9月18日等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里多次举办了凭吊纪念活动。
开发与保护
自1969年建成对公众开放以来,“万人坑”因自然通风条件较好,洞内空气相对干燥,遇难矿工遗骨保存很好,部分遗骨保存有肌肉和毛发。
1996年大同矿务局修筑了凭吊万人坑的石阶路,并建立了展览馆。
2002年“万人坑”被山西省旅游局确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点。
2004年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成为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3月同煤集团成立“万人坑”改建保护工程组。并设立建筑物拆迁、治渗防腐、公路修建等十四个专业小组。4月同煤集团根据中国国家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拨付600余万元对其进行保护和改扩建工程。7月25日开始大同煤矿“万人坑”尸骸防腐处理工作。共历经一个多月,于9月结束。来自南京和西安市的六位专家,对每具因山体渗水而加速腐烂的尸骸进行清洗、除尘、灭菌等处理。对离断的尸骸进行粘接、复原。最后采用科技手段进行表面防渗封固。
2006年,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设计的大同市煤矿死难矿工“万人坑”纪念馆改建保护工程动工。
2010年9月18日修整完成的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2022年07月04日,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与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平型关烈士陵园、天镇县李二口长城等景点合并为红色旅游线路。
2023年1月,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
清明节祭扫活动
清明节祭扫活动是大同“万人坑”遗址纪念馆举行的大型祭扫活动之一。于每年的清明节举行,活动内容为哀悼死难矿工,回顾历史,参观纪念馆内的照片,矿工遗物、尸骨。目的为激发爱国情感,铭记历史。纪念馆自2015年至2023年已举办多届活动。
“七七事变”纪念活动
2018年7月7日,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在同煤集团广场举行了“七七事变”纪念活动。现场展示了8块展板,通过70余幅历史照片和文字资料,将日本侵略者掠夺大同市煤炭历史串联起来,展示了日军掠夺煤炭资源、压迫大同煤矿工人的历史。活动目的为让参与者铭记历史、珍惜生活、激发爱国情感。
“勿忘九一八”主题活动
2021年09月18日,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举行勿忘九一八主题活动,警示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活动内容为向遇难矿工敬献花篮、行默哀礼。
重要事件
重大事件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周边山体出现渗漏,洞中大量遗骨出现腐蚀破碎现象。
1997年9月、11月与1999年4月,日本有识之士和众多和平人士多次来到同煤集团“万人坑”哀悼、纪念。
2004年,日本6个友好社团共200多人次前来参观凭吊,如紫金花合唱团、教职工工会代表团等。
相关荣誉
参考资料
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2023-05-05
【2A】大同市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山西省人民政府.2023-05-05
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5-05
大同煤矿工人用血泪写就的抗争史.山西省总工会.2023-05-05
大同煤矿工人用血泪写就的抗争史.山西省总工会.2023-06-06
探访大同煤矿“万人坑”.山西新闻网.2023-05-25
中国斥资六千万改建山西大同煤矿"万人坑"纪念馆.中新网.2023-06-05
大同煤矿万人坑.大同市云冈区人民政府.2023-05-05
二战日寇侵华遗址大同"万人坑"遗骸防腐工作结束.中新网.2023-05-05
大同“万人坑”遗址举行大型祭扫活动.中国日报大同记者站.2023-05-05
重温历史勿忘国耻:写在大同煤矿死难矿工“万人坑”遗址改建保护之际.山西新闻网.2023-05-05
我省发布20条红色旅游线路.大同日报.2023-05-05
我市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等4家单位入列 山西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公示名单.大同日报.2023-05-05
市民凭吊“万人坑”遗址.大同市人民政府.2023-05-05
万人坑”纪念馆举行“七七事变”纪念活动.大同党建官方网站.2023-05-05
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公布 山西省9景区入选[N].中国政府网.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