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子朴(学名:旋覆花属 salsoloides),是菊科旋覆花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海拔500米至2,000米处。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亚灌木,地下茎分枝长,横走,木质,有疏生膜质尖披针形,长达20毫米,宽达4毫米的鳞片状叶;节间长达4厘米。
茎平卧,或斜升,或直立,圆柱形,下部木质,高达45厘米,基部径达5毫米,基部有密集的长分枝,中部以上有较短的分枝,分枝细,常弯曲,被白色基部常疣状的长粗毛,后上部常脱毛,有时茎和叶都被毛 (f. villosa),全部有密生的叶;节间长5-20毫米,或在小枝上更短。
叶披针状或长圆状线形,长5-10毫米,宽1-3毫米,全缘,基部常心形或有小耳,半抱茎,边缘平或稍反卷,顶端钝或稍尖,稍肉质,上面无毛,下面有腺及短毛。
头状花序径1-1.5厘米,单生于枝端。总苞倒卵形,长8-9毫米;总苞片4-5层,线状卵圆状至长圆状披针形,渐尖,干膜质,基部常稍革质,黄绿色,背面无毛,上部或全部有缘毛,外层渐小。舌状花较总苞长半倍,舌浅黄色,椭圆状线形,长约6毫米,顶端有3个细齿;花柱分枝细长,顶端圆形;管状花花冠长约6毫米,上部狭漏斗状,顶端有尖裂片;花药顶端稍尖;花柱分枝顶端钝。冠毛白色,与管状花药等长,有约70个细毛。
瘦果长1.5毫米,有多数细沟,被腺和疏粗毛,上端有较长的毛。
花期5-8月,果期7-9月。
分布范围
蓼子朴在中国大陆的新疆、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北部和东部、甘肃省、陕西省、河北省、山西省北部和辽宁省西部都有广泛的分布。此外,也分布于俄罗斯中亚和蒙古。
生长习性
蓼子朴生长于干旱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地区的戈壁滩地、流砂地、固定沙丘、湖河沿岸冲积地、黄土高原的风沙地和丘陵顶部。最适的生境为地下水位较高(0.5—4m)轻度盐渍化的沙地和沙砾质地,也生长于较湿润的低矮沙丘上、丘间低地和流动沙丘的边缘,以及河滩沙地,在河流的砂壤质阶地土壤上和条件适宜的路边沙地,沙砾质地均可能见到蓼子朴生长。
蓼子朴常是作为伴生成分出现于沙生系列和盐生系列过渡的群落中,如由中亚狼尾草( Pennisetumcentrasianticum) 和赖草(Leymussecalinus)构成的群落,由黑沙蒿(Artemisiaordo–sica) 和苦豆子(Sophoraalopecuroides)、柽柳(Tamarixchinensis)构成的群落以及由黑沙蒿和小红柳(Salixmicro–stachyavar.Bordensis) 构成的群落等。在很少的情况下,蓼子朴也可成为群落中的优势成分,如在由北沙柳(Salixpsammo–phila)构成的半固定沙地植被、由黑沙蒿和本种构成的以及由褐沙蒿(Artemisiaintramongolica)构成的固定沙地植被。
主要价值
【饲用价值】:蓼子朴青鲜时为骆驼所喜食,干枯后适口性有所下降,为骆驼所乐食,冬春季节羊仅偶然采食。蓼子朴由于在草场上分布数量不多,在牲畜的饲料平衡上不占重要地位。从蓼子朴所含化学成分看,蛋白质含量偏低,而粗脂肪含量颇高,粗纤维含量中等,灰分也较高,其中钙较丰富而磷偏低,胡萝卜素含量不低(接近于大豆干草的)。从所含必需氨基酸看,蓼子朴接近于禾谷类精饲料和一般禾本科干草,而较谷类秸秆的高数倍,可以认为它的蛋白质品质是较好的。从以上各方面综合评价,可以认为蓼子朴属于低等的饲用植物。
【固沙植物】:蓼子朴是一种较好的固沙植物,沙地草场上的蓼子朴应予保护,以发挥其生态效益。良好的固沙植物,有发育的地下茎;茎常横卧,为沙土掩盖后到处生根和直立的分枝,往往成片生长。此种由于耐干旱、易繁殖的特性,可供固沙的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