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河水母

冥河水母(学名:Stygiomedusa gigantea),羊须水母科冥河水母属动物。该物种是一种大型浮游动物,其体长约11米,体重可达41千克,伞状物的直径可达1.4米,颜色呈粉紫色,上伞面光滑,下伞面具有加厚的中央圆盘,有四只口腕,呈“桨状”或“风筝状”,最长可达10米,横向生长成“V”形,口腕呈粉紫色,只有在可见光下,才会呈现橙红色。

冥河水母是世界性分布的物种,除北极外的海域均有记录。第一个冥河水母的标本于1899年被采集到,但直到1959年,英国海洋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克·拉塞尔(Frederick Russell)才首次描述该物种。最深处的记录为6669米。冥河水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属于可以发挥较大作用的顶端捕食者。

发现与命名

第一个冥河水母的标本于1899年被采集到,但直到60年后,即1959年,英国海洋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克·拉塞尔(Frederick Russell)才首次描述了该物种。即使是21世纪,科学家们对这种动物的了解仍不多。大多数已公布的关于冥河水母的记录都来自于拖网或者净样本。

1899-2022年1月仅有对冥河水母的126次目击观察结果,比如2005年10月30日在墨西哥湾的“发现者深海”钻井船下1747米的深度观测到一只个体;2009年5月1日在墨西哥湾的“Development Driller Ⅰ”钻井船下方的海底附近1270米处观测到一只口腕一直附着在水下井上的个体,依据井口尺寸,推测其口腕长度约为3.7米;2022年,在南极洲龙格岛海岸水下较浅的水域发现一只个体。

在冥河水母的拉丁学名Stygiomedusa gigantea中的“Stygio”有“被水环绕的地下世界”的意思,英语中直译为“冥河”。“medusa”指古希腊神话中的女蛇妖“美杜莎”,而“gigantea”在拉丁语中有“花瓣”的意思。

形态特征

冥河水母是一种大型浮游生物。其体长约11米,体重可达41千克。伞状物的直径可达1.4米,颜色呈粉紫色,上伞面光滑,中央有厚的中胶层(2-4厘米),外围变薄;边缘扇形,成20个裂片,每个裂片有一对加厚的根叶。下伞面具有加厚的中央圆盘,包含4个椭圆形到圆形的下生殖器孔(直径5-10毫米)。下腹部较厚,使其有力量携带口腕。有四只口腕,呈“桨状”或“风筝状”,最长可达10米(33英尺),横向生长成“V”形,口腕呈粉紫色,只有在可见光下,才会呈现橙红色。由于其生活在深海中,可见光无法穿透深海。水的深度越深,冥河水母可能看起来越隐形或在其周围发出非常微弱的橙色光。

分布栖息

冥河水母是世界性分布的,除北极外的海域均有记录。其能够承受每平方英寸5800磅的巨大深海压力。冥河水母通常在较深的海域被发现,但是它们会在260-900英尺(约79-274米)的水域中游动,最深处的发现记录为6669米。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冥河水母是深海中最大的无脊椎动物捕食者之一,该物种的典型猎物包括浮游生物和小鱼。冥河水母是深海的重要捕食者,经常与管鱿目(Teuthida)和鲸目(Cetacea)动物竞争食物。

浮游动物是冥河水母的重要食物来源。在中远洋和远洋深处,较大的冥河水母会紧邻热液喷口,这是由于此处有大量浮游动物。而离热液喷口越远,冥河水母的体型越小。因此,在浮游动物生物量增加的早春至初夏期间,冥河水母整体较为健康。在生产力系统较低的地方,冥河水母往往更占优势,会阻止其他捕食性生物(如鱼类)进入高生产力系统,例如沿海和上升流区等。

防御行为

光强度会影响视觉捕食者的捕食。虽然未知何种生物会捕食冥河水母,但如果它被视觉捕食者捕食,留在光强度较低而无法被视觉捕食者检测到的深处则更利于其生存。而在光线穿透更深的低纬度地区,冥河水母则必须驻留在更深的地方,以避免被捕食者发现。

生长繁殖

冥河水母是胎生繁殖,且较连续,一个繁殖周期内每只亲本会产生约50-100个水母。

冥河水母有四个育囊,以折叠的窄脊和覆盖胃侧的上皮细胞伸入胃中,育囊的下边缘沿着褶皱有褶边,形成一条约20毫米(0.79英寸)高的条带。在条带上方,有一条生殖线,形成浅沟,其上皮细胞与周围的柱状上皮细胞相比更立体,具有大且圆的细胞核,下面的中胶层的细胞也比其他地方多。沿线的许多地方都有小坑,细胞在线上呈不规则排列,一些位于坑中的上皮细胞的繁殖会产生浅沟的深度内陷。这是冥河水母繁殖过程的第一阶段。

该囊肿逐渐长成椭圆形,下伞面的一端较尖,随着体型的增大,会把育囊壁推出来,使其突出并进入育囊的空腔。同时在另一端,两个生长物向相反方向水平生长,使囊肿呈“T”形。随着尺寸的增加,它会越来越突出,进一步突出到育囊的腔里,并带走育囊。最终形成一层薄膜,囊肿进入胃腔。这是冥河水母繁殖过程的第二阶段。

在囊肿内,形成一个单个发育中的水母,也被称为绒毛膜。一旦绒毛膜长到约2毫米长、直径2-3毫米,末端呈乳头状(基底长出物),就会开始被推出腔室。在绒毛膜囊内,分化和形成开始。内上皮壁直接来自亲本组织,并被装入其下伞面的尖端,最终发育成为冥河水母的口腕。幼体随着成长逐渐呈现出胶囊的形状。以上即冥河水母繁殖过程的第三阶段。

最后阶段为发育良好的冥河水母幼体会从略微突出的伞下壁中脱离出来,然后通过胃腔离开母体。

主要价值

冥河水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属于可以发挥较大作用的顶端捕食者。

种间关系

大洋极深海(Thalassobathia pelagica)与冥河水母存在共生关系。大洋极深海鳚在海洋深处缺乏“避难所”资源,冥河水母巨大的伞形物为其提供食物和住所,而大洋极深海鳚则帮助冥河水母清除寄生虫。即使两个物种分开,也会重新找到对方继续共生关系,这是由于冥河水母伞状物发出的信号增加了低频水流运动的敏感性,因此大洋极深海鳚能够找到回到冥河水母身边的路径。

相关研究

许多深海水母都含有卟啉基色素。当暴露在日光下时,光成分可以将这些卟啉转化为有毒化合物。在高纬度地区,太阳的低入射角可能允许冥河水母上升到较浅的深度,而不会对卟啉色素造成损害,而在低纬度地区,冥河水母如果迁移到较浅的深度,则会对其卟啉色素产生不利影响,进而转化为有毒化合物。

参考资料

南极洲深海拍到罕见冥河水母,拥有10米长触手! .搜狐新闻.2024-08-21

Stygiomedusa gigantea.itis.2023-05-25

界门纲目-旗口水母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8-16

Article.eol.2023-05-25

..2023-05-25

..2023-05-25

Extremely rare phantom jellyfish caught on camera.nationalgeographic.2023-05-25

Stygiomedusa gigantea (Browne 1910) - Encyclopedia of Life.eol.2023-05-25

Stygiomedusa gigantea.sealifebase.2023-05-25

..2023-05-25

Giant phantom jelly.mbari.2023-05-25

Earth News - Giant deep sea jellyfish filmed in Gulf of Mexico.bbc.2023-05-25

..2023-05-25

..2023-05-25

..2023-05-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