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庵

金沙庵是四川省成都市清代历史遗迹,位于成都市北门灶君庙街街口,座北朝南。据民国十三年编《重修成都县志》载,始建于清代初期,内供奉着华光菩萨,得名为华光寺。乾隆戊戍年由寂成比丘尼培修改称今名。

简介

金沙庵位于成都市北门灶君庙街街口,座北朝南。据民国十三年编《重修成都县志》载,始建于清代初期,内供奉着华光菩萨,由此得名为华光寺。乾隆戊戍年由寂成比丘尼培修并改称今名。同治七年信土集资由普德比丘尼重建,添修两重殿,并成立重正殿及东西两廊配房等古建筑,占地4.2亩(2799.12m2),建筑面513.86m2,俨然是规模谨严的一座寺院。内有明万历二年铸的炉一个。

清代同治年间文殊院方丈乘之和尚手书“金沙庵”三个斗大的金黄色字匾高挂在金沙庵大门匾块上,长为2.2米,宽为0.4米。匾的下面一副对联:上联“解脱六米常住莲花法界”,下联“修持八敬安居水月道肠”。至今仍光彩夺目。两道吊檐雕刻着二条金龙及各种各样的花纹历历在目。房上有一对封火墙遥望可见。下面一对小巧玲珑的石狮毁于文革,幸存下古青石台1对,上雕有花草。进入第一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塑像,右为文殊菩萨,左为普贤菩萨,背面是韦驮菩萨,第一殿与第二殿之间是一个小天井,其中一个三足鼎立的燔炉系明代万历二年所铸,上为园口直径为1米,两条腾飞的龙围绕于炉的一周,三足是龙爪,不幸毁于文革。第二殿供奉着华光菩萨,已毁。第三重殿内供奉着十八臂观音菩萨塑像,背面是阿弥陀佛及西方镜,后面为花园。现有一块长为2.2米,宽0.9米的石碑,相传为清代初期所存,当时尚有字迹,可不清楚,到了清末上面的字迹因年代久远全风化了。

金沙庵这个华光寺,乾隆始修,大殿内原供奉一尊泥塑的千手观音,观音手捧金沙,传说曾在同治初年显瑞灭火,故同治三年扩建时,为纪念观音大士的功德,更名华光寺为金沙庵。金沙庵占地约五亩,殿宇三重,供奉有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观音、韦陀、释迦等菩萨像。山门两侧有两扇圆形拱门直通大殿。大雄宝殿系清代木结构建筑,造型优美,结构严谨。殿门上的清代古匾,工艺考究,供具呈设古色古香。金沙庵原系子孙庙,有僧众十余,从寂成比丘尼创建至今,共传十三代,初创至今,历代不乏有成就者,就近代而言,首推隆安法师、又能净法师、能潜法师。在又能净法师的倡导下,子孙庙改为十方丛林,接纳各地来此修学的尼众。金沙庵这座古刹,经历了几百年沧桑之后,仍静静地座落在闹市,古老的山门,幽雅别致的庭院,与草市街现代主义建筑和繁华景象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有一种清心涤虑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片清凉之中.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