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简称榆城,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区的市内,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是古代南诏大理国首都

大理古城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天宝,现在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古城城楼雄伟,城区道路仍保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大理古城在唐、宋年间是云南省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在是大理市的景区。主要景点有古城墙、洋人街、崇圣寺三塔等。

大理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大理旅游核心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982年2月15日,大理入选国务院发布的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名称由来

段思平在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建立大理国时,将羊直咩城作为都城,并将国号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国”,同时将叶榆改名为大理。“大理”一词来源于南诏国王世隆的国号“大礼国”,“礼”与“理”谐音。段思平改国名为大理国,有改革旧制、推行礼制、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此后、"大理镇"一词便沿袭为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有地名。

历史沿革

前身

刘彻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朝廷征服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对当地实行政治、军事、文化的全面管理, 设置益州郡。之后,在今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云南、比苏、邪龙 4 县,属益州郡管辖。今大理古城为汉叶榆县属地。

唐代天宝年间,南绍王阁罗凤建造新都羊苴咩城,“羊苴咩城”意为羔羊之城。据清代学者解释说,大理地肥水美,就连娇弱的羔羊都能在这里幸福地生长,可见大理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风水宝地。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南诏王异牟寻把都城太和城迁到这里,仿长安格局建造南诏王都。重建的羊直咩城方圆十五里,外城为四方商贾所居。中间筑内城,名叶榆城,为南诏王室和文武大臣的住所。南诏第十代王劝丰佑时期,在城西南建立了“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的五华楼。城西北又建崇圣寺崇圣寺三塔,延续到大理国时期才完成三塔的全部工程。羊苴咩城在唐宋时期,一直是云南省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902年,南昭权臣郑买嗣发动宫廷政变,建立了显肃皇后王朝大长和国。公元929年,剑川节度杨干贞发动兵变灭大长和国,拥立赵善改建立大天兴国,后来又废赵而自立,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立了以大理为中心的大理国。

公元1253年,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攻占大理城,将大理国灭亡,并在该地设立行省,将大理城作为省会。公元1267年,忽必烈封其第五子孛儿只斤·忽哥赤为云南王,统治云南。

始建

明洪武十五(1382年)年明军攻占大理国后,便在羊苴咩城的基础上修建了现在的大理古城,又将城池往东扩展。古城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尺,有四座城门楼和四座角楼,南门为承恩、东门为通海、西门为苍山、北门为安远。其旧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掩埋和遗忘

公元1692年,清朝官吏在明朝基础上重修了大理城的四座城门。竣工后,将东门城楼改名为承清楼,西门城楼改名为永镇楼。其余城楼仍沿用明代的名称,并将城内的鼓楼取名为五华楼。从此,大理古城的格局基本定型。

损毁

1925年3月16日晚上9点30分,大理发生7级地震,震中在大理古城,地震波及弥渡县、祥云、宾川县、邓川、蒙化等周边地区,昆明市等地有震感。震后大理又遭遇大火、水灾。地震后30多天,余震不停。地震、火灾、水灾给大理造成了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据统计,震倒及被烧毁房88972间,倒墙96753堵,灾民31271人,压死人口5873人,受伤3717人,其他牲畜、农具、粮食等财产损失合计约5000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五华楼被拆除。80年代由于乡村建设发展,大理古城又拆除了古城文化宫内的孔子庙,改建一大批民居建筑,使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消失了,破坏了大理古城原有的风格。

发展

1982年南城门重建,城楼上方镶嵌大理石板,上面刻着“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的书法而成的,从此南城门成为大理的象征。同年大理古城被公布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1月大理成为全国首批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

1998年大理政府拨款重建五华楼。现存的五华楼就是在原址上重建而成的仿明清阁楼,楼下新添四个重檐方亭。

2019年,大理古城获省政府挂牌命名“云南省特色小镇”,同年10月,大理古城成功入选首届“小镇美学榜样”;2020大理古城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理市地处大理州中部,位于东经99°58'-100°27',北纬25°25'-25°58'。东与宾川县、祥云相连,南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弥渡县相邻,西接漾濞彝族自治县,以点苍山为界,北与洱源县鹤庆县交界。大理古城地理位置独特,西面是高大蜿蜒的苍山,东面是洱海,占地面积为3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

大理古城的地形为东低西高,地形起伏较为明显,最高点为苍山。大理古城位于洱海断陷盆地,地表多为洪积冲积物所覆盖,由西向东缓缓倾斜,形成了平均海拔不到2000米左右冲积湖积平原。点苍山属横断山脉云岭余脉,由十九座南北走向的山峰组成,海拔3500-4122米,是大理的主要山脉。苍山玉局峰为境内最高峰,海拔4097米。

气候条件

大理古城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受印度洋季风影响,全年无严重的夏、冬季节之分,而是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除部分高寒山区外,大部分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全年的温差小,一日的温差较大,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气候温和。全州降水适中,年均降水量为1100毫米左右。同一地区降水量受山脉走向的影响,一般迎风坡雨量充沛,背风坡雨量偏少。

方位布局

大理古城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棋盘式方格网状结构,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南北城门相望,东西城门相错,南北纵向有三条大街,东西向有五六条小巷,由西到东一条条深街幽巷纵横交错。其中有两条南北大街(复兴路、博爱路)和两条东西大街(玉洱路、人民路)构成了古城主街道的“双十字形”结构。古城东西宽约1000余米,南北长约2000余米,方圆十二里,建有四座城门楼以及四座角楼。城墙四面设有四道城门,即东门洱海门(又称通海门),南门双鹤门(又称承恩门),西门苍山门,北门三塔门(又称安远门),城外有护城河。复兴路是大理古城南北向的主干道,也是古城的中轴线之一。沿途经过许多景点,如南门、杜文秀元帅府、五华楼和孔子庙等。崇圣寺三塔则位于西北方。

主要景点

文献楼

文献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这座楼有着典型的白族建筑风格,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结构的镝楼,楼额挂着“文献名邦”匾额,是云南提督偏图于康熙四十年所题,故名文献楼。

复兴路

复兴路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商业繁荣的主要街道,其南北走向连接了南北两座城楼,并横贯了整个古城,将古城一分为二。沿途可以欣赏到众多历史古迹、红瓦青石的老建筑和特色餐饮店铺。这里也是游客购物和品尝美食的主要场所之一。

南城门

南城门又称“双鹤门”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标志,也是大理古城内最古老的建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古城墙四面各长约1500米、高6米、厚达12米。城门上“大理”二字是郭沫若1961年游览大理时亲笔所题。路边巨石上刻着的“双鹤拓疆”传说洱海水从天生桥初泄时,这里的森林茂密,深不见底,没有人敢进来,只有两只丹顶鹤出入其间。因此,大理古城又被称为“鹤拓”,意思是仙鹤开拓的疆土。所以,清光绪年间重修古城门时,将其名为“双鹤门”。南门古楼重檐歇山顶建筑,以大理石栏杆做成的围栏围合,而剑川木雕格子门和窗则是古色古香的艺术品。整个建筑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梁柱纵横相连,斗拱飞檐,彩绘装饰,琉璃瓦木梁,充分体现出了官式建筑的特点与韵味。

大理市博物馆

大理市博物馆原为云南提督衙门,又称“总统兵马大元帅府”属于综合性博物馆,该馆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公元1856年,滇西爆发了以杜文秀为首的反清起义,起义军攻占了当时的大理府城,推举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改提督府为元帅府。公元1872年起义失败,帅府恢复为提督府,辛亥革命后先后为腾大师管区、楚大师管区及滇西师管区司令部驻地。1986年移交地方政府,建为大理市博物馆。经过两年的筹建,1988年正式开馆。

博物馆的陈列布局为一厅、六馆、一区,分别为历史文物展厅、文化交流展厅、特色民俗展馆、陶艺馆、书画艺术馆、大理白族扎染艺术馆、杜文秀起义图片展馆和碑林区。其中历史文物展厅主要展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历史文物;陶艺馆展示了大理地区的传统陶器工艺;书画艺术馆和大理白族扎染艺术馆则展示了当地的绘画艺术和特色手工艺品。主要藏品有:东汉青铜双龙衔柱摇钱树(1982年出土于下关大展屯汉墓)、舞乐俑(1965年出土于明代李氏墓)等。大理市博物馆内的碑林区收藏了云南省目前最大的碑林,该区域占地1950平方米。这里展示了大理国至清代期间超过200通重要的碑刻文物,其中“山花碑”是用汉字记录白语的仅存硕果,距今已500多年。

五华楼

五华楼是古代官员宴请宾客的地方,它位于古城中央,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唐大中十年,南诏王丰佑在羊苴咩城修建五华楼,周长25千米,高30多米,可以居住一万多人。1235年孛儿只斤·忽必烈攻下羊苴咩城,大军驻扎在五华楼。1266年下令翻修五华楼。从南诏到元灭,大理多发自然灾害,五华楼先后经历了三次火灾,三次重建。由于建筑材料难寻,五华楼也原来越小。明朝初年,毁于战乱,洪武年间,重修大理古城时,将城中的钟鼓楼改称为五华楼。后1862年清代官员又在此基础上重修了五华楼。“文化大革命”时期五华楼被拆除,直到1998年五华楼才得以重建。如今五华楼是古城的书画市场,有国画、书法、皮画等。

五华楼三层楼室的门窗和屋檐都采用了木雕工艺,设计独特。屋顶、屋檐等部分采用了青瓦木梁、斗拱飞檐等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充满了古朴庄严的气息。同时,楼内还有文物展览馆,展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红龙井

这里曾经有一口井叫红龙井,是居民主要用水来源,因此得名红龙井。街道全长408米,地处大理古城的核心地带,它西起214国道,南与大理白族自治州市博物馆相接,东至复兴路。景观主体自西向东,以博爱路为界分为上下两段,是以井的名称来命名的街道。主体景观主要集中于下段。关于红龙井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传古时有一个孝子,他的母亲重病在床,药石无医,为此他四处奔波,却始终未见好转,有一日孝子梦见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巨龙守护的“玉白菜”可以救命,让他用孝心去感动巨龙。醒来后,孝子便去求药,巨龙被孝子打动,于是同意了孝子的请求,孝子摘了一瓣回来,用下后果然药到病除。事情传开后,贪婪的财主冒充孝子摘走了整个白菜,一时间地动山摇,财主也被巨龙踩死了。2003年,大理市政府以“红龙井与玉白菜”传说为素材,全新打造了一个集食宿、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水景文化休闲区。至今古城里仍然修有“玉白菜”。

西云书院

西云书院始建于1873年,原为清军将领杨玉科的府邸,东临新民路,南至人民路,现为“大理第一中学”。清咸丰、同治年间将领杨玉科镇压起义有功,皇上赐下府邸。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发,大理的书院接连被毁,杨玉科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后来杨玉科官职变动,外调他省,便捐出府邸及银钱改建书院。再依杨玉科字号“云阶”,将书院命为“西云”,西云书院的命名是取企望迤西学子青云直上的意思。

洋人街

洋人街又称“护国街”,因民国时期云南省人民反对袁世凯复辟,起兵护国而得名。洋人街东西走向,全长1000米,宽7米,青石板铺面,是一条极为古朴、祥和的街道。街上装修风格各异,是中西合璧的风情小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因街上有大理古城唯一的涉外招待所红山茶宾馆,而成为外国游客在大理的集散地。在洋人街周围,中西风味餐厅、珠宝店、古董店、扎染店、画廊等商家相继落户,形成了一个集娱乐、购物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聚集地。

大理府考试院

大理府考试院是古代进行院试考试选取人才的地方,原址位于古城内西北角,后清代雍正十二年迁至钱局,清朝末年毁于战乱,同治年间重建。建筑布局采用了中轴对称和“三进”的结构。整个建筑朝向以西,大照壁位于东侧入口处,起到了装饰和制止外界干扰的作用。侧门以及过厅为进入正堂的必经之路。正堂为主体建筑是重要的考试场所。考棚则位于正堂后方,是考生们答卷应试的地方,后院及南北厢房则为辅助建筑,提供观察、休憩、审查等功能。现今大部分建筑已毁,仅存考棚和后院遗址。

大理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坐落在大理古城新民路南端一条胡同里,教堂建于1927年,由教堂、生活区、学校三部分组成。天主建筑沿用白族建筑的风格,平面布局按照天主教会的基本风格坐东朝西,由大门、通道、二门和礼拜堂组成。大门为白族民居一高两矮的三叠水建筑形制。礼拜堂与钟楼相连,主体为两层重檐歇山顶抬梁式结构,七开间。教堂天花板和楼壁结合处有多处斗拱结构。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绘画都能看出中西合璧风格。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曾是古南诏国、大理国的皇家寺院,创建于天宝咸通十一年。曾经盛时寺宇有12余处,僧众上千。清咸丰、同治年间,崇圣寺毁于兵乱和自然灾害,仅存三塔。崇圣寺三塔中的主塔又名千寻塔 , 始建于唐代,主塔高达69.13米,是16层密檐式空心砖塔,南北两座小塔分别为42.19米,是10层密檐式空心砖塔。荻野千寻塔塔檐的四翼角,塔顶的黄金翅鸟的让整座塔有了凌空腾飞之感,两座小塔里也建有浮雕。三塔鼎足并峙,气势壮观。尽管经历过多次的地震和战乱,三塔仍然保存完好。在1978年至1981年期间,崇圣寺三塔得到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的批准,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维修,并且发掘整理出各种文物680余件,为研究南诏和大理国时期历史文化提供了资料。

除此大理古城还保存了众多文物古迹,如太和城遗址、七重城遗迹等,这些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和城市史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

建筑概述

建筑风格

大理古城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白族文化特色,古城内保存着许多精美的古建筑,主要为白族民居和寺庙。大理古城的建筑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其一,以官文化为载体的官式建筑。如古城墙、杜元帅府、五华楼以及宗教庙堂。大多依山而建,规模宏大。其二是与文人有关的建筑。如孔子庙、西云书院。其三为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居民建筑。“三坊一影壁”和“四合五天井”都是大理镇民居典型的布局形式。前者由一正房和两厢房组成,再加上一个照壁封闭庭院;后者则由四栋房屋合围组成,共有五个天井,其中一个为正方形中心院落,其他四个是在交角处的小院,称为漏角天井。通常,这些房屋都为三开间二层楼结构,明间稍大,而漏角天井部分多设耳房。民居朝向以西,背靠苍山,面向洱海,使整个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辉映。此外也特别注重石材的使用、门楼的装修、照壁的檐饰及彩绘、门窗的雕饰等细节。在庭院环境中,则有着花果树、小桥流水、绿荫蔽日等风景。

空间形态

大理古城在聚落选址、布局、街巷、建筑等方面展现了较高的自相似特点,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设计理念,其空间分布主要有3个特点。

顺应自然地形

大理古城位于坝区,地势较为平缓,与苍山和洱海相邻。苍山多条溪流与古城相连,在军事防御上起到了护城河的作用。同时,将溪流引入古城内也为居民提供了生活水资源。苍山和洱海的自然资源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条件,它们提供了丰富的木材、石材、泥土和草等建筑材料。古城的空间布局与溪流之间相互交错,通过开辟沟渠、修筑水闸等方式来管理水资源,积累了丰富的理水经验和防洪措施,充分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利用。

内化型空间

明清时期的大理古城新建于羊苴咩城东南侧,采用了方形棋盘式的布局。古城东、西、南、北设有门楼和城墙,内部设有衙署、书院、寺庙、民居等建筑。由于与地形相结合,在清代演变成了呈现"双十字"街巷空间格局,即东、西门楼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形成了独特的布局。聚落内部的街巷与外部形态高度统一,不同区块的功能与街巷相结合。整个聚落在与自然形态协调的基础上,突出了社会功能和空间形态的一致性。

明显的分形迭代与分形同构思想

大理古城的聚落空间形态展现了分形同构的特征。无论是古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还是古城内部建筑的分布,都呈现出分形迭代的规律。整体方形的古城形态与方形合院的建筑单体具有分形同构的特征。从分形维数的角度来看,不同尺度层级的分形维数值逐渐降低,反映了大理古城建筑复杂程度逐渐减弱的连续性特征。而各层级之间的分形维数值接近,则表明大理古城具有较强的分形特征。这些分形的特征以及分形维数的变化,揭示了大理古城在空间形态上的自相似性和自我重复性,展现了美学价值。

相关文化

民俗文化

民族

在大理古城地区,白族人占多数,同时还有彝族回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居住。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继电影《五朵金花》上映后,白族姑娘被中外友人统称为“金花”,白族小伙则被称作“阿鹏”。

语言

在大理地区,白族民间语言是白语(官方称为白话),而汉语则是一种通用语言。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大部分汉族人都会说当地的白语,而在城内的白族居民也会流利地使用汉语。但是,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已经导致越来越多的白族人使用汉语作为主要语言,尤其是在学校和工作场合。

习俗

背婚是白族传统的一种婚俗。根据传统,在娶亲的路上,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这时新娘的陪伴者会让新郎停下来,并将新娘的嫁妆分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绕着嫁妆绕“8”字从而相互祝福幸福美满。

丧葬,白族葬礼,重视“接气”,放含口时举行送魂归祖的仪式,然后向亲邻报丧。随后要进行停放尸体并杀猪祭灵等仪式。在举行入棺仪式时会请老人主持,以言语安抚死者灵魂。之后设灵堂,亲友前来祭拜。夜晚则以歌舞送灵,表达对逝者的缅怀之情。整个丧葬期约为5天至7天,期间需要进行多场祭祀活动,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悼。

家教,大理古城以白族为主体,同时还有彝族、回族、汉族等,民族之间互相尊重、和谐共处,因此大理人把彬彬有礼作为“家教”的重要内容代代相传。

本主信仰是白族独有的宗教信仰,反映了白族一贯崇拜自然和护佑祖先的心理状态,白语称本主为“武僧”,是人们公认的本地区的保护神。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的本主有数百尊之多,但每一个本主都有自己的名号和传说故事。其中有的歌颂白族古代战胜邪恶和灾害的民族英雄,或赞美古代白族人民纯贞的爱情等等。随着时间的发展“本主”庙会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创新,如在“三月街”中进行贸易交易。

节日

三月街

“三月街”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滇西人民的贸易和娱乐的盛会,始于唐朝时期,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都会举办“三月街”,每年的“三月街”期间都会表演白族传统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活动, 如赛马、对歌、马术表演、大本曲弹唱、绕三灵等表演。“三月街”是由庙会演变而来的,一直以来1925年大理地震频发,往往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面对恶劣的自然灾害,人们无计可施,只能寄托与神佛。于是佛教成为主要信仰,佛教讲经的日期是三月十五,于是慢慢就变成了“观音节”。而随着参加“观音节”人数的人数不断增加,也逐渐发展成为了物品交易集市和宗教活动为一体的盛会。

绕三灵

“绕三灵”是一项白族传统的民俗活动,每年在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举行。该活动主要在大理地区的“佛都”崇圣寺、“神都”庆洞村本主庙和“仙都”河矣城村洱河祠等地点进行。这些地方是供奉白族传统信仰中重要的本主和佛教神祇的场所。在“绕三灵”期间,人们会举行祭祀、歌舞和其他形式的活动,以表达对祖先和宗教信仰的尊重。盛会期间,参会群众会盛装出席活动,男女各不相同,但头上都会佩戴红纸花。

东岳庙会

东岳庙会是白族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花子会”。据了解,白族人认为这一天是地府大开门的日子,阴阳之间的界限消失,亡灵的魂魄可以自由返回阳世寻找食物和庇佑。因此,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祭拜祖先和家中的神灵,为亡灵烧纸焚香,并准备供品恭请东岳帝来降福保佑自己和家庭。此外,一些善心人士也会给没落贫困的人施舍资助,周边甚至远道的乞丐也到这里接受施舍。

火把节

火把节是白族人民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常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举行。该节日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包括祈丰祭祖、秽疫扫除、生命祝福和死者纪念等方面。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通常会准备火把、糖果、饮料、蚕豆等物品,组成火把队伍游走于村落之中,跳舞、唱歌、祷告,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表示对先人的缅怀和敬意。火把节早上七点左右,竖火把的家庭会背着装满蚕豆、糖果和饮料的背篓,挨家挨户地分发,整个村子越发热闹起来了。

美食特产

乳扇

乳扇是一种牛乳制品,被誉为“中国的奶酪”,也是云南十八怪之一。乳扇通常呈斜长扇形,两扇叠套在一起称为“一对”,看上去有些像春卷皮,质地薄而半透明,闻起来有淡淡的奶香。乳扇不仅口感独特,而且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物质,还具有调和气血、安神养心、健胃补虚等功效。乳扇可以煎、炸、烤、烩等烹调方式,也可以生吃,并可配以其他肉类和蔬菜搭配食用。

凉鸡米线

凉鸡米线是一道地道的云南小吃,来自民间,由凉拌米线和凉鸡肉丝配以佐料、卤汁制作而成。凉鸡肉丝的制作是将草鸡宰杀后收拾干净,加入冷水中煮至八成熟,然后加入麻栗坡草果生姜等佐料,然后煮至完全熟透。凉拌米线的制作过程是将颗米淘洗干净,磨粉过筛制成浆,注入沸腾的滚水锅中,待漂浮时捞出即成米线。最后取出鸡肉进行切丝,与凉拌米线混合佐料和卤汁,即可制作出美味的凉鸡米线。

喜洲破酥粑粑

喜洲粑粑产自大理白族自治州古城北边的喜洲,是当地人创制的一种烤饼,用麦面做成。喜洲破酥粑粑的制法是将精面加水和成面团,擀成片,撒上白糖或盐,抹油,擀成圆饼。用平底平口锅刷上菜油置于栗炭火上烤制而成。成品特色是色泽金黄,口感香酥松软。

丝窝糖

丝窝糖是由白糖加热,等到快融化时拉成丝,粘上黄豆面,绕成卷经过加工冷却而成。因西泽乡盛产白糖,所以大理的丝窝糖大多源自西泽乡。

生皮

生皮是白族人民的传统美食之一,是一种半生半熟状态的猪皮,它是将宰杀后的猪经过复杂的孝义火烧处理,待猪皮呈黄色后,切割成条食用。制作步骤为放血、火烧猪以及切割成条三道工序。一头猪用来做生皮的地方很少,白族人民在制作生皮时,一般选用猪前脚内侧的一小块猪皮,是最好吃的部位。其次是后腿肉、脊肉、肚皮等部位。一般生皮有两种吃法:一种是蘸着蘸水佐料吃;另一种是将蘸水佐料与生皮生肉拌均匀,直接做成一道凉拌菜食用。

雕梅

雕梅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传统美食,因其在梅果上雕刻花纹而出名。雕梅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主要以盐梅生石灰、红砂糖为主要原料。在制作雕梅时,先将选好的梅子放到氢氧化钙中浸泡,一至两天后取出清洗,然后用小刀在梅子上雕刻花纹,撒盐去酸,随后撒上红砂糖封入罐中。做好的雕梅生津止渴,酸中带甜,含有一定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砂锅鱼

砂锅鱼最早是选用大鲤鱼的鱼头,加上豆腐、海参、白菜、火腿等配菜烹制而成。小火慢慢熬制后汤呈奶白色,有腊梅的味道。据传在抗日战争期间,喜欢吃这道菜的人越来越多,所以逐渐演变成大理的特色美食。

花菜

花菜是以鲜花入菜的一种饮食习俗,在云南省有“云南十八怪,鲜花是好菜。”的说法。主要食材有:玫瑰花、槐花石榴花南瓜花白花杜鹃等等。其中白杜鹃花微毒,要经过处理才能食用。

三道茶

第一道烤茶又称苦茶,在喝茶时将茶叶放在陶罐中,一边抖一边烤,使其受热均匀,拷到茶香四溢时加入热水,顿时像一阵雷一样的乱响,因此也称“百抖茶,雷响茶。”这种茶可以反复冲泡,直到慢慢冲淡,入口微涩,回甘。

第二道是甜茶乳扇茶,内有乳扇、蜂蜜、核桃。在古城中一般做早餐茶食用。

第三道是回茶,主要材料是花椒、生姜肉桂,有一点的驱寒作用。因此回茶也是白族在夏天偶受风寒或闲事待客时饮用。所以古城三道茶有一苦二甜三回味之说,寓意人生百态。

手工艺术

扎染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染色技艺,古称绞、撮缬,大理地区的白族喜欢将其称为疙瘩布、疙瘩花,主要流传于中国西南地区和藏区。扎染时首先在布上或者其他纺织品上绘制出花纹或图案,然后采用绑定、压制、涂染等方式进行染色,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效果。在颜色上一般以蓝色和白色为主,在纹饰上以蝴蝶为主。扎染所使用的染料较为天然,包括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具有环保和健康的特点。由于扎染需要手工操作,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早在公元4世纪,这种技艺就已经使用。兴盛于唐朝时期,由于赵祯把扎染作为宫廷专用,明令严禁扎染物品在民间生产及使用,扎染日渐衰落。后因技术简单、印染速度快而兴起。由于时代发展,中国手工扎染受到更大冲击,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已濒临绝迹。发展到今天中国仅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留使用。

银饰

大理古城有着悠久的银饰手工艺品文化历史,新华村自天宝南绍时期就开始从事金、银、铜民族工艺品的制作,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许多手工艺品来自于新民村的民间艺人。这些手工艺品包括银饰首饰、器皿等。从含银量上看,银饰手工艺品主要分为纯银和镀银两类,纯银含银量高于90%,而镀银则是在表面镀上一层银子的基础金属制品。镀银工艺品的色泽只能保持半年到一年半左右。

大理石

大理石又名点苍山石,大理当地人俗称础石,是在地球造地运动中,岩石变质后形成的。大理地区的大理石,主要有“汉白玉”“云灰石”和“彩花石”三类。其中“汉白玉”又称“苍山玉”,这种石材的特点时晶莹洁白,清新素雅主要用于建材和雕刻。 “石灰石”, 因其石面花纹酷似涟漪荡漾,故又称“水花石”。这种大理石主要用于园林建筑,北京故宫和十三陵就大量使用过该类大理石。 “彩花石”又分绿花、青花、秋花、水墨花数种,是大理点苍山独有的,一般和木雕框架一起用于镶嵌高级家具或制成屏风、壁挂等作装饰用。大理石的开采至少可以上溯到唐南诏时期。大理国时期时大理石开采的初期,在当时主要用于佛像和石碑的雕刻,后来广泛用于家具、文房四宝、花盆等。清末还出现了专门加工大理市的手工工业工坊。

剑川木雕

我国木雕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不仅是在大理,在广州、温州、四川等都分布着具有当地特色的木雕流派。木雕工艺起源于唐天宝、贞元年间,发展于宋、元、明时期,在清代曾达到了其全盛时期。剑川木雕题材和图案十分丰富,有喜鹊登梅、鸳鸯戏水、狮子滚绣球、渔樵耕读、百鸟朝凤、二十四孝图、佛祖说佛图等。剑川木雕有用于建筑,也有作为收藏的小件,小件的红木雕和黄檀雕的木材大多来自缅甸,再由手工艺人雕刻成形。其中生肖图、大象、佛像、八骏图较为为常见。剑川县木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作为房屋建筑组成部分的木雕,如格子门;二是木雕家具。

音乐

大理洞经古乐是一种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区的传统宫廷音乐和祭祀音乐,起源于南绍大理国。在发展过程中,该音乐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祭祀音乐,并在道家的道场中得到完善。该音乐主要演奏《文昌大洞仙经》,因此被称为洞经音乐。该音乐在明清时期兴盛,曾被献给唐朝皇帝,并受到了礼乐思想的影响,因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民间乐师的传承中,吸收了江南丝竹和民族音乐等多种元素。

历史文化名人

大理古城艺术领域具有一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学、美术、服饰等。美术方面,以《张胜温画卷》《南诏中兴图传》和当代白族画家杨云设计制作的壁画《历史文化名城——大理》为代表,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此外还有壁画、扎染、刺绣等反映了古城人民的生活。文学上有学士李元阳杨慎杨士云等,都著有文学作品。明清之际有高僧在诗词、书画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郑回

郑回被称为西门本主,曾为西泸县令,安史之乱时被俘南诏,后被南诏王赏识令其做了皇子的老师,教授文言文经史。后官至清平官首席。郑回在做清平官是时主张学习汉文化,效仿唐朝。最初南诏是与唐朝和睦相处的,唐天宝初年南诏与大唐兵连祸结。为此郑回主张与大唐交好,在双方的努力下,南诏与大唐于贞元十年在苍山神祠盟誓,南诏从此归属于大唐。在这个过程中郑回促进了民族团结与统一。

杨慎

杨慎,字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嘉靖年间状元。杨慎性情耿直,因反对朱厚熜越礼制追封其父为帝,被贬云南省永昌卫充军,终身不得返,从此杨慎就一直生活在云南且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大理度过的。被贬后杨慎并没有放弃对学问的探究,和对民生的关注。他在滇西一带游历讲学,广收学子。创作了《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等二百八十多种作品和《升庵长短句》等诗词歌赋,促进了汉文化在大理的传播。

李元阳

李元阳,字仁甫,号中溪,大理古城人,是明代的文学家和理学家,是明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明嘉靖丙午年进士,曾任翰林庶吉士、户部主事等。李家在大理属名门望族,家境殷实,因此李元阳自幼时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少有才名,在文学、史学、哲学、书法上皆有造诣。因反对嘉靖皇帝越礼制追封其父为帝被贬,先后在江苏、湖北做官。因官场黑暗而辞官,从此寄情于山水,隐居在大理。作有《云南通志》《大理府志》等作品。

杜文秀

杜文秀字云焕,号百香,云南人,原名杨秀,后因过继给姨母改名杜文秀,是云南省省农民起义的领袖。1843年以来清代统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又对回族实行高压政策。引起回、汉两族的斗争,民族矛盾日益严重,回族和汉族的百姓深受其害。1854年永昌汉族地主团练制造了永昌残杀回民惨案,杜文秀进京告状反被镇压,从此杜文秀走上了武装反抗清政府的道路。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立反清政权,推举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政权建立期间他主张民族平等,被人敬仰。1872年兵败与清军议和。

杨玉科

杨玉科清朝将领,字云阶,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人,曾参加镇压杜文秀起义运动。因镇压起义有功,被赐下府邸。后因云南的书院大多在多年的战争中被毁,而杨玉科有深感读书的重要性。于是毅然捐献出自己的府邸改建书院,又将田产收入用做经费,终于建成了西云书院。光绪九年中法战争爆发,光绪十年杨玉科于广东率领广武军抵抗发过侵略者,取得观音桥之战的胜利,翌年牺牲于镇南关战斗中。

戏剧

白剧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区白族演唱的一个古老剧种,原名“吹吹腔”。它是由明代的弋阳腔吸收白族语音、曲调演变而来的,清乾隆就开始演出,光绪年间兴起。1949年后在此基础上吸收了白族曲艺“大本曲”的曲调,改称“白剧。白剧音乐包括唱腔音乐和伴奏曲谱两大部分。唱腔音乐由吹吹腔和大本曲两大类组成。白剧有多种不同的唱腔如英雄腔、哭腔、哭腔等。使用“山花体”格式,用汉语或白语演唱,再配以独特的脸谱和伴奏乐队。剧目多达四百多部,其中有三百多个传统剧目,剩下的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创或改编的。主要剧目有:《访白袍》《红色三弦》《苍山红梅》《望夫云》《阿盖公主》《苍山会盟》《白月亮白姐姐》等。

开发与保护

开发

自2013年以来,大理白族自治州一直致力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信息惠民工程”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了实现对城市的统一治理和快速响应公共安全等问题,大理市建立了以大理古城治安、交通、旅游、城市管理等为主的综合信息指挥中心。同时,还采取了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方式,开展“平安大理”工作。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大理市的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促进城市发展。

2018年政府和腾讯控股开展“一部手机游云南”项目正式上线。大理古城将南城楼、博物馆、蒋公祠等18个主要景点的概览、图片、最佳拍摄位、视频、游记、攻略等资料进行撰写、收集、整理,上传至“一部手机游云南”综合管理平台。并邀请熟悉地理位置情况的人员对手绘地图中景点、街道、厕所、停车场等进行核对,经过多次核对修改同时,在古城众多旅游景点中选取南城门、红龙井等18个景点,录制景点语音导揽、中英文解说词,现场游客可通过手机APP拖动地图或在景点列表中点选,播放感兴趣景点的讲解语音,支持男女声、中英双语,并在不同季节有相对应的讲解语音,同时根据游客的位置变化,自动提示讲解语音服务。除此之外大理古城激活了大理古城景区投诉账号,安排专人处理景区投诉问题。

2018年6月9日,大理古城至保山市腾冲市芒市3条班线在大理古城旅游汽车客运站正式开通“一站多点延伸服务”。这一措施方便了大理古城居民和游客出行,减少了换乘麻烦,缩减了行程时间。

为了满足游客夜间旅游新需求,延长游客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古城的停留时间。2020年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了在三年的时间内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夜间经济聚集区,并逐步形成全省范围内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夜间经济发展格局的目标。这一举措旨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众生活水平,也反映了当局对于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视。

大理古城通过修缮人民路105号、107号、109号等多个老院子,多样化活化利用,让这些老院子焕发新生机,使得古城寻迹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吸引了更多游客和旅行者。

保护

2010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遗产局正式成立,大理市及剑川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两县同样设立文化遗产局。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根据此方针认真执行,历史文化名城大理的文化遗产,将会得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大理市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非遗事业。其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建立大理非遗数据库等举措,有助于落实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具体措施和管理方式。2012年建成了云南省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出版了推广古城民俗与技法的书籍《本主文化》《大理三月街》《大理白族服饰》 《白族扎染技艺》等。另外大理市还建立了非遗旅游示范点和非遗示范学校,用来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2014年颁布《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古城保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经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财政厅批准,大理古城保护管理局依法向大理古城内从事生产经营及旅游活动的单位收取古城维护费。除此之外政府财政还会留有预算,依法接纳境内外单位、个人、组织的捐献以及古城内公有建筑的出租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到近代文明的影响,大理古城的历史痕迹正在消退。2017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大理古城的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大理市进行了大理古城风貌提升改造专项整治工作。重点对大理古城的建筑风貌进行整治,以恢复其历史风貌。工作内容包括临街面风貌整治、拆除古城核心区内的违章建筑物和构筑物,改造屋顶太阳能、通讯塔等设施,以及对与古城风貌不相符的部分进行提升改造。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大理古城.高德地图.2023-06-29

大理古城(4A).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6-19

大理缘何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旅游度假区.2023-06-17

政协日历,一图速览!.人民政协报.2023-12-14

我市特色小镇创建实现“四化两提升”.大理市人民政府.2023-06-09

市情概要.大理市人民政府.2023-06-17

大理古城游玩攻略.懂视.2023-06-09

大理古城洋人街.携程.2023-12-16

大理古城景区全力以赴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工作.大理市人民政府.2023-06-17

大理古城至保山腾冲芒市客运班线开通.大理市人民政府.2023-06-17

大理古城实施风貌提升改造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大理市人民政府.2023-06-17

大理古城风貌提升改造工作扎实推进.大理市人民政府.2023-06-17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名单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2023-12-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