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髓

玉髓(Chalcedony),又称石髓,是最古老的玉石品种之一,主要成分是SiO2,是石英的隐晶质集合体,呈肾状、葡萄块状、钟乳状等,玉髓为六方或三方晶系,呈架状基型结构,密度通常为2.50-2.77克/立方厘米,折射率在1.53至1.54之间,莫氏硬度约为5至7,有蜡状光泽至玻璃光泽,大多呈半透明状。玉髓的颜色主要有绿色、红色、白色、灰白色等。颜色分布有较均者,也有呈斑点状及斑纹状者,玉髓的分类多样,可根据颜色,纹理及特殊光学效应进行细分。例如,红玉髓因其鲜艳的红色而备受喜爱;绿玉髓则以其独特的绿色调吸引众人目光;还有如冰种玉髓,其高透明度如同冰块一般清澈透明。此外,还有缠丝玉髓,苔藓玉髓等特殊纹理的玉髓品种。

玉髓形成于低温和低压条件下,大部分产自热液矿床洞穴或热液脉沉积物中。在世界各国多有产出,巴西、乌拉圭、马达加斯加、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等地则尤为著名,中国主要产于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玉髓色彩丰富及质地通透,常被用作首饰、装饰品,古代也用玉髓来制作天珠。

主要特性

矿物组成

玉髓化学组成为SiO2,另可有少量云母、绿泥石、粘土矿物、褐铁矿等杂质,即少量的Ca、Mg、Fe、Ni等元素存在。作为硅酸盐类矿物,其主要化学元素是硅和氧,而铝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硅和氧,它能够形成与硅四面体大小相同的四面体群。

物理特性

玉髓密度通常为2.50-2.77克/立方厘米,折射率在1.53至1.54之间,莫氏硬度约为5至7,它以乳状或钟乳状产出,常呈肾状、钟乳状、葡萄状等,无解理,贝壳状断口。抛光平面玻璃光泽,断口一般呈油脂光泽,质地为透光至不透明。

纯净时无色,当含不同的杂质元素,可呈现不同的颜色,主要有绿色、红色、白色、灰白色等,其中Ni、 Fe是主要致色元素。 高含量Ni、 低含量Fe产生绿-蓝绿色, 蓝色调变化与Ni含量呈正相关性, 同等低含量Ni和Fe产生绿黄-黄绿色, 黄色调变化与Fe、 Ni含量呈负相关性,Ni、 Fe含量的显著差异是该玉石呈现绿-蓝绿、 绿黄-黄绿两种颜色系列的原因。

结构特征

玉髓是隐晶质石英或微晶质石英,其结晶构造非常微小而致密,肉眼无法辨识出晶体的颗粒,为六方或三方晶系,呈架状基型结构,结构中最强化学键在三维空间作均匀分布,配位多面体主要共角顶连接,同一角顶连接的多面体不多于2个,结构中Si与O连接成[SiO4]四面体,四面体的四个角顶全部与相邻的四面体共用并在三维空间均匀分布。

形成原因

成矿规律

玉髓主要分布于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类岩石的原生气孔和裂隙中,很少产于凝灰岩中。在玄武岩、安山岩发生的沸石化、碳酸盐化作用,与成矿有关。有的玉髓产于蛇纹岩的风化壳底层,这是由于铁镁硅酸盐矿物在地下水及CO2作用下,分解的SiO2下降到风化壳底层的蛇纹岩裂隙中所形成的。

成因

玉髓主要在低温和低压的条件下形成,成因上玉髓有低温热液和表生两种,前者见于喷出岩的空洞、热液脉或温泉沉积物中;后者见于风化壳和氧化带。

玉髓的成因有原生和次生之分。原生矿床系富含硅的低温热液,在火山岩裂隙或空洞中沉积而成。次生矿床则系原生矿床经风化破碎后,富集于残积、坡积物中或在河床中呈卵石产出。其形成方式可分为三种:填满火山岩空洞的类型(异质晶簇)、沉淀在堆积岩缝隙中的类型以及渗入地层中将多孔质岩石与堆积物凝固的类型。

分布区域

玉髓在世界各国多有产出,巴西、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等地则尤为著名,中国主要产于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如印度、巴西、日本等以及中国甘肃、宁夏、黑龙江省等地产有红玉髓;印度、西伯利亚地区、澳大利亚、英国、巴西等产有血滴石德国波兰、乌拉尔、澳大利亚、津巴布韦等产有绿玛瑙;西伯利亚、冰岛、印度、美国等以及中国台湾、云南省等地产有蓝玉髓

常见矿床

台湾蓝玉髓:蓝玉髓产于花莲县到都兰一带的中新世集块岩中;呈小脉状,长约10m,厚5~10cm。玉髓呈天蓝色至绿蓝色,半透明至不透明,硬度7,密度2.58g/cm。玉髓为α-石英,微粒状、小球状和长纤维放射状。对于这种蓝玉髓的形成,认为是火山岩区的温泉溶解了火山岩中的二氧化硅形成玉髓;而位于玉髓矿体上方的火山角烁岩中的含铜矿物,经风化形成的硅孔雀石等氧化带矿物为蓝玉髓提供了颜色来源。

澳大利亚绿玉髓:澳大利亚绿玉髓矿床位于蛇纹岩体的边缘。经风化作用,蛇纹岩自上而下形成硅化蛇纹岩和铁质土壤带、锰带、绿玉髓带、菱镁矿带,基底为未风化的蛇纹岩。在绿玉髓带中,绿玉髓矿体呈脉状或网脉状。绿玉髓主要含微晶或微粒状、纤维状石英等,微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硬度6.5~7。绿玉髓的颜色深度与Ni的含量正相关,无色及白色玉髓中含Ni 0.16%,暗绿色绿玉髓中含Ni 0.65%,苹果绿色绿玉髓中含Ni 2.38%。

津巴布韦铬玉髓:铬玉髓呈网脉状产于纯橄榄岩超基性岩形成的风化蛇纹岩中。脉宽5~50mm,分布范围长达2km。玉髓呈隐晶质结构,微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硬度6.5~7。含Cr 0.1%~0.5%,含Ni 0.1%,含铬高则绿色深。

常见品种

红玉髓

颜色呈红色,无环纹带。也称光玉髓,是人们较喜欢的品种。它一般呈橙红一橘红色,也有棕红褐红到红褐色,很少有鲜红色。其中那些呈橙红红色的也常被人单独划出,称为“肉红玉髓”。已知玉髓的红色与铁元素的混入有关。自然界产出的天红玉髓比较少见,大多数是经过人工加热处理的。

绿玉髓

一般呈淡绿一绿色,也有黄绿、灰绿、暗绿等不同的绿色。澳大利亚绿玛瑙的主要产地。这是一种含有微量的玉髓,可以具有十分鲜艳的翠绿色,称为“澳玉”,但也有人鱼目混珠把它称为“澳大利亚翡翠”。

蓝玉髓

一般呈淡蓝、海蓝-蓝色,也有灰蓝、绿蓝等不同的蓝色。中国台湾曾产有非常优质的蓝玉髓,而有“台湾蓝宝石”之称。它的蓝色是来自一种蓝色铜矿物(轻硅铜矿,也可能有绿松石)的混人,可惜已近采竭。现在的天然蓝玉髓主要来自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和非洲纳米比亚等地。

黄玉髓

通常呈淡黄、黄、棕黄、黄褐一褐色的玉髓。其颜色主要来自褐铁矿的浸染,由于大多可以通过热处理变成红玉髓,故有“半光玉髓”之称。云南省龙陵产的所谓“黄龙玉”就是黄玉髓的一种,由于其颜色酷似翡翠黄翡,而被人大量用来做黄翡的代用品,以致身价日高,其优质石料已高达每千克万元以上。

白玉髓

具奶白、灰白到浅灰色的玉,由于色泽欠佳,价值不高,但有些此类玉髓,由于内部的石英微晶在排列上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因此当取向正确时,可以看到它会像月光石宝石那样显示出藤陇的乳光,被称为“玉髓月光石”,身价自然也相应提高。

黑玉髓

一般呈灰黑一墨黑色。在市场上人们常按英文名称缟玛瑙的音译称其为“安力士”。由于价值不高,多用作其他宝石首饰的配石。其实真正的具有墨黑颜色的黑玉髓比较少见,多为人工染色的。

血滴石

也称“血玉髓”,这是一种与其他玉髓明显不同的玉髓品种。它一般不透明或近于不透明(严格来说,血滴石不是真正的玉髓,属于碧石行列),呈灰绿到暗绿色,但散布有数量不等的红-棕红的色点,仿如血滴,故名。由于西方人相信它能让人避免出血,防止血灾;还能给佩戴者带来智慧,使他们能干、健康,不受坏人的蒙骗。所以使之成为玉髓中的名贵品种,人们还把它选为替代海蓝宝石的三月诞生石。

碧玉

碧玉是一种玉髓,它因含有氧化铁等矿物而呈现红色、绿色、蓝色和黄色等各种不同的颜色和图案。人类使用碧玉的历史十分悠久,除装饰外,还有作为壶、雕像的材料。主要产地:印度委内瑞拉,美国,南非俄罗斯埃及等。

玛瑙

玛瑙(Agate)是玉髓的一种变体,原生的玛瑙呈球状或杏仁状的结核瘤,内部有独特的条纹图案。玛瑙会因内部含有各种不同的矿物元素而呈现绿色、黑色、蓝色和红色等色泽。

应用领域

制作首饰

玉髓虽属低档玉石,但其色彩丰富且质地通透,常用来制作首饰,如手链、项链、吊坠、串珠和手镯等,若品质上佳,优质绿玉髓和高质量的硅孔雀石玉髓,则多用于高档的珠宝镶嵌,如制作戒面、耳环或是订制时装的高级纽扣。用于制作首饰的玉髓颜色要求纯正而美丽,以嫩绿色者为佳。块度则越大越值钱。

制作天珠

白玉髓是天珠的制作材料之一,天珠是西藏自治区及其周边少数地方特有的珠子,它是以古老的人工技术在玉髓表面制作出图案的珠子,其黑白相间的条纹形成的醒目外观和它被赋予的巨大的宗教能量,使它在藏民族心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其制作工序大致可分为两个步骤:工匠先将白玛瑙矿料制作成珠体,然后为玉髓珠蚀染(绘)黑色底和乳白色纹饰。

历史

文化传说

古埃及的古王国晚期和第一中间期,红玉髓绿玛瑙就代表了血液,而用它们制作的珠宝便具有了护符的意义。正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想象,玉髓便拥有了真实的活力,与其说它是一类美丽的物质,倒不如说它是一类承载了精神世界中玄虚神妙内涵的物质实体。众所周知,亚欧草原地区各民族自古偏好璀璨亮丽的身体装饰,玉髓质珠饰丰富的色彩和亮丽的光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喜好,而佩戴玉髓珠饰的装饰风尚自西向东传入了中国西部地区。

发现历程

中国江浙距今6500-6000 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 出土数量较多的玛瑙、玉髓块(耳饰)和,少量的玛瑙镯(腕饰)。中国北方距今6200-5700 年前的南京北阴阳营文化遗址山土294 件玉石制品, 其中有代表性的玉髓、玛瑙制品20余件, 器形有环形块和条形(项饰),浙江良渚遗址也曾出土少量玉髓管。距今5500-5000年前的辽宁建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五地点灰层中出土了玛瑙、玉髓制作的细石器,其中三角形镞最具代表性。

叙利亚拉斯什穆拉(RasShamra)遗址出土了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前12世纪哈图希利三世银质王印以及刻有穆尔西里二世像的石印是赫梯印章,赫梯印章早期以石质为主,后期多为色泽华丽的玛瑙青金石紫水晶、玉髓等,金属的印章仅占少量的比例。

在西方出土的公元前2600年的苏美尔时期Shubad皇后所陪葬的头饰以黄金、天青石和光玉髓制成,与头饰放在一起的还有金耳环及以黄金、天青石和光玉髓串成的项链。

名称来源

玉髓是对隐晶质二氧化硅矿石的总称,莫氏硬度约为5至7 。汉译“玉髓”,也有译成“石髓”的,后者较玉的译名更不容易引起与“玉”的混淆,玉髓实际上与玉是不同的矿石。玉髓的矿物名称来源于拉丁文,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公元23-79年)在他的《自然史》中已经使用玉髓一词,其命名可能与位于小亚细亚半岛古老的希腊城邦卡尔西登[Chalcedon]有关。在中国,使用玉髓(玛瑙)制作珠子也有漫长的历史,直到西周公国才以“琼”“塘”“玫”“瑰”这样的名称出现,并笼统地被归为“玉”,古代中国所谓“美石为“玉”,凡漂亮石头都可称为玉,那时还没有现代矿物学意义上的分类和命名。

品质鉴定

鉴定特征

薄片中是纤维状集合体,这是玉髓的特点,它和某些纤状沸石很相似,区别在于玉髓恒为平行消光,光轴角很小和折射率稍高于沸石类矿物。

玛瑙与玉髓的区分

玉髓的比重比较大,少量品种有晕彩和猫眼石效应。玉髓与玛瑙是同一种矿物,虽有一些区别,但本质上都是隐晶水晶,即二氧化硅。从矿物学角度讲,玛瑙是由胶体转变而成的隐晶质石英集合体,而玉髓则未经历胶体阶段,直接生成隐晶质集合体;从外观特征而言,玛瑙常具有不同颜色的纹状环带,而玉髓没有。根据不同颜色、纹带构造可以区分开。把待辨物放在掌心摩擦,色、形、气味不变者,即为玛瑙。

玉髓与相似玉石的区分

玉髓制品容易与东陵玉密玉等相似玉石相混。可以根据颜色、质地、密度等方面的差别来区分。玉髓制品光亮,隐晶质结构,质地极为细腻均一、肉眼不见颗粒。东陵石等石英岩质玉石的颗粒粗大,具粒状结构,质地相对较粗糙。与绿玉髓相似的玉石有绿色翡翠绿松石天河石等。绿色翡翠具有变斑晶交织结构,可见斑状或纤维状缅玉晶体。绿松石透明度差,瓷器光泽,莫氏硬度低,为5~6。天河石具有明显的格子状条纹构造。

人工优化

热处理

这是最早采用,也是最常见的处理方法。一些颜色偏黄、偏棕褐的玉髓在经过加热处理(俗称“烧”)以后,就可获得较好的红色。其原理和翡翠中翡的热处理一样,都是通过加热,让其组成分中的黄褐色的含水褐铁矿,转化为不含水的红色赤铁矿,或促使二价铁进一步氧化为三价铁。

染色处理

市场上所见的许多具有鲜艳绿色、蓝色、紫色的玉髓链,大多都是染色制品。经染色处理的玛瑙或玉髓,一般说来颜色会过于鲜艳均匀,不像天然的那样会有颜色深浅浓淡的变化,据此可作大致的区别。中国已将玉髓的染色处理列为属于可以允许的优化。

储存事宜

玉髓怕热,在高温环境下内部水分会蒸发,质地会变得干燥失去通透和灵性,所以应存放于阴凉环境下。

玉髓要尽量避免与香水、化学剂液、肥皂或是人体汗水接触,以防受到侵蚀,影响玉髓的鲜艳度。天然的玉髓在空气中久放后也会产生脱水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可将其泡水后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中保存,这会使它重更新回复冰彩色彩。

参考资料

..2025-03-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