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春苣苔

报春苣苔(学名:报春苣苔属 tabacum Hance),别名石菸、报春苣,为源陵长蒴苣苔(Gesneriaceae)报春苣苔属(Primulina)多年生草本,仅分布在中国广东、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部分省区。报春苣苔是典型的石灰岩地区洞穴植物,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于海拔约300米的林下、石灰岩洞穴弱光带和洞口带的地面崩塌潮湿石面、石笋上,以及洞顶和洞壁的钟乳石石壁岩缝中。2021年报春苣苔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保护植物。

报春苣苔具菸草气味。叶片基生,长度为5~10厘米,形状为正三角形或圆卵形;叶柄边缘具波状翅,扁平。伞状聚伞花序;花序梗被短腺毛和短柔毛;苞片形状为线状披针形或狭长圆形,对生;花萼裂片形状为条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花冠两面均被短柔毛;筒的形状为细筒状;檐部呈不明显二唇形。蒴果形状为长椭圆球形。种子形状为狭椭圆球形,暗紫色。花期8~10月。

报春苣苔的株形优美,叶片基部浅心形,聚伞花序,花色艳丽,可作观赏花卉。研究报春苣苔的生长和演化过程,对苦苣苔科系统学研究、全球变化导致的植物生长适应性及生物进化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名称来源

1881年,美国的传教士亨利(B.C.Henry)在广东省连江流域的石壁上采集到了一种像报春花一样卵圆形叶子的草;两年后,英国植物学家汉斯根据这种草花的标本的形态特点给了它属名(Pimulina)——像红花樱草的,又因为它自身有一股烟草气味,而且在当地被称为“石烟”,就有了种加词(labaqum)——烟草。

形态特征

报春苣苔为多年生草本,有菸草气味。

叶片基生,长5~10厘米,具短或长柄;叶片的两面均被短柔毛,形状为正三角形或圆卵形,基部为浅心形,先端微尖,边缘羽状浅裂或浅波状,裂片形状为扁正的三角形,叶背具腺毛,侧脉每侧约3条,叶面侧脉平,叶背侧脉稍隆起;叶柄的长度为2.5~14厘米,扁平,边缘有波状翅。

花序常1~2回分枝,为伞状聚伞花序,3~9朵花;花序梗被短柔毛和短腺毛,序梗序梗或与叶等长;苞片形状为狭长圆形或线状披针形,对生,长度为1.5厘米,有腺毛。花萼的长度约为6.5毫米,两面被短柔毛,5深裂,筒的长度约为1毫米;裂片的长度约为5.5毫米,宽度为0.8~1.1毫米,条状披针形或者狭披针形,顶端有腺体,边缘上部每侧有1~2个三角形小齿,齿顶端有腺体。花冠的颜色为紫色,两面均被短柔毛;筒的形状为细筒状,长度约9毫米,口部的直径为3毫米;檐部的直径约为1.6厘米,平展,为不明显二唇形,上唇2深裂,长度约为7毫米,裂片的长度约5毫米,宽度为3.2毫米,形状为狭倒卵形,先端钝,下唇3深裂,长度约为9毫米,裂片的长度约为6毫米,宽度4为毫米,形状为狭倒卵形,先端呈圆形。雄蕊不具毛,花丝近丝形,长约0.8毫米,花药连着,长圆形;退化雄蕊3枚。近方形的2歌腺体组成花盘。雌蕊的长度约为2.6毫米,子房的长度约为1.5毫米,被短柔毛,形状为狭卵形;花柱长约0.5毫米,粗,被短柔毛,柱头2浅裂,长度约为0.6毫米。

果实和种子

蒴果长椭圆球形,长3.2~6毫米。种子暗紫色,狭椭圆球形,长约0.4毫米,有密集小乳头状突起。

分布

报春苣苔仅分布在中国广东、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部分省区。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于海拔约300米的林下、石灰岩洞穴弱光带与洞口带的地面崩塌潮湿石笋和石面上,在洞壁与洞顶的钟乳石石壁岩缝中亦有生长。

习性

报春苣苔是典型的石灰岩地区洞穴植物,为耐阴植物,喜凉爽、阴湿,对生存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适宜温度为20~25℃,适宜的湿度为90%~100%,适宜较弱的散射光。主要伴生植物有白垩铁线蕨(Adiantum leveillei)、半边铁角蕨(Asplenium unilaterale)、岩凤尾蕨(Pteris deltodon)、糙叶楼梯草(Elatostema scabrum)、对生耳蕨(Polystichum deltodon)、 天仙果(Ficus erecta)和印度崖豆藤(崖豆藤属 pulchra)等。花期8~10月。

繁殖

报春苣苔在自然条件下种子繁育能力低,自我更新能力弱。

栽培

选取健康植株的叶柄作为插穗,扦插基质为蛭石珍珠岩和沙子。将选取的叶柄剪为一定长度小段,用吲哚-3-丁酸浸泡叶柄,在插之前使用多菌灵(杀菌剂)喷洒基质,之后将叶柄斜插到基质中,在每天早上和下午分别喷水1次。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据2018年的数据可知,报春苣苔的种群数量维持在1万株左右,但因分布地较分散,各地种群的大小差异较大,多处石灰岩洞口生境开发旅游多年,严重受到人为干扰或堆放医疗和生活垃圾而生存状态堪忧。2023年9月,有市民在网络上发布视频称在贺州市一山洞口发现报春苣苔。

致危因素

因生长环境特殊,仅生长于岩洞洞口潮湿处,分布范围狭窄,种群数量非常稀少,导致自然更新繁殖力弱,加上人为活动干扰破坏等因素导致濒危。

保护级别

报春苣苔在1999年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级别为一级。

2004年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级别为一级,濒危(EN)。

2013年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濒危(EN)。

2021年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保护植物。

2023年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保护措施

中国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科研院所对其生态生物学特征、传粉与生殖生物学、遗传多样性等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学者们想尽各种办法进行繁殖,然后进行野外回归工作,发现它的种子发芽率很低,之后改用组织培养的方式进行快速繁殖。有成功地将组培苗移栽到原生分布环境中。经有关专家不断研究试验,已克隆出多株报春苣苔。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方法,使报春苣苔的种群数量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在中国连州市上柏场种群纳入广东连州田心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东安舜皇山和宁远紫霞岩(九嶷山)的分布点属于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受到一定的保护。

用途

科学研究

报春苣苔均为石灰岩特有植物,对研究石灰岩这一特殊基质适生植物与种植技术具有较高理论和生产实践意义。研究报春苣苔的生长和演化过程,对苦苣苔科系统学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对全球变化导致的植物生长适应性及生物进化研究亦具有重要意义。

园艺观赏

报春苣苔全株小巧玲珑,株形优美,叶片基部浅心形,聚伞花序,花色艳丽,可作观赏花卉。其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适合种植在园林石灰岩假山阴湿处。

相关研究

对报春苣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生态学、遗传多样性、保护与野外回归、无性繁殖、光合作用、核型分析、区系与生境特征、植物资源、叶片解剖特征等多方面。如有学者对报春苣苔生物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致其濒危的原因主要是石灰岩的特殊生境及生境的破坏,以及该物种对环境要求的严格程度及自身对环境适应的脆弱性的结论。相关研究对报春苣苔进行了细胞学研究,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得到了报春苣苔在分裂间期构形属棒状前染色体型,分裂前期染色体属近基型,染色体数目为2n=36,核型公式为:2n=2x=24m(1SAT)+12sm,其核型属于2A型的结论。

参考资料

报春苣苔.CFH.2023-06-20

报春苣苔.SP2000.2023-06-20

报春苣苔.植物智.2023-06-20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中国政府网.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

八步区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人民网.2024-05-04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植物智.2023-06-20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植物智.2023-06-20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生态环境部.2024-06-03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的公告.生态环境部.2024-06-03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的公告.生态环境部.2024-06-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