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舍

瓦舍,宋元时期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又称瓦子、瓦市、瓦肆。宋元时期的城市娱乐中心,包括茶楼、酒肆、剧场等娱乐场所的总称。“瓦”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野合易散,没阶级限制、来去自由之意。

瓦舍兴起于宋仁宗中期到神宗前期的几十年内,应市民娱乐之需要,原来分散在各地的各种民间伎艺汇集到城市内演出。瓦舍内设围栏或者布帘划分表演区域和观众区域,称之为勾阑、勾栏。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定的演出棚。瓦舍的规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几座勾栏。瓦舍内游艺项目很多,上演技艺达到百种,以说话、傀儡、杂技、杂剧、影戏最为盛行。瓦舍里开设经营服装、玩物、杂货、茶楼、酒肆、理发等店铺。

瓦舍与中国杂剧与南戏的演出相联系,是戏剧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发展历史

宋元时期,人们把商业性游艺场所称为“瓦舍”(或称“瓦子”“瓦市”“瓦肆”等),而在瓦舍里设定的剧场称作“勾栏”(或称“勾阑”“钩栏”等)。瓦舍原指僧房,勾栏原指“夜摩天王”,是欣赏音乐的建筑物。从戏曲艺术发展的历史角度看,唐朝的戏场几乎全部以寺庙为依附,这种寺院戏场到了宋代,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宵禁制度的瓦解,开始走向民间,形成了宋代遍布市井的娱乐场所。由于传统戏场与寺庙的关系密切,人们借用“瓦舍勾栏”来称呼专门表演百戏、杂技、歌舞的建筑。在瓦舍范围内的场地设有演出各种技艺的勾栏,而勾栏的建造外形借鉴了当时神庙戏台的一些特点,设立戏台和神楼,建造全封闭的、四周围起、上面封顶的建筑,演出时不受风雨寒冷的影响。

宋室南渡后,瓦舍逐渐在临安兴起。据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九《瓦舍》中记载:“杭城、绍兴间驻于此,殿岩杨和王因军士多西北人,是以城内设立瓦舍,招集妓乐,以为军士暇日娱戏之地。”瓦舍中通常设有勾栏,而每个勾栏中能容纳的人数大小不一,据《东京梦华录》卷二称,汴京“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正如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中称:临安市民“深冬冷月无社火看,却于瓦市中消遣”。南宋临安的瓦舍数量据各种史籍记载,共有二十余座。

瓦舍四周有酒馆、茶楼和杂物商铺,中间是集市。宋朝后期瓦舍勾栏的分布越来越广,很多地区都开始兴起,并且成为一种习俗。瓦舍内部设置越来越规范,容纳人数也越来越多,类似于现代城市的剧场和体育馆。各个瓦舍勾栏每天定期安排演出,也有参演目录,获得较为规范的发展。勾栏中日夜表演杂剧、滑稽戏、讲史、歌舞、傀儡戏、魔术、杂技、蹴鞠、相扑等娱乐节目。

遗憾的是,历经北宋、金、元以后,直到明朝初,以瓦舍勾栏为主、神庙戏楼为辅的中国戏剧走向了消亡,但它合杂剧与南戏成分,影响了中国戏剧的发展。同时,瓦舍勾栏的产生为宋代开辟了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勾栏艺人早已形成了十分专业的组织模式,观众付费享受文艺表演,从而促进了文艺表演的商品化,标志着中国剧场的正式形成,这有力推动了后世文艺发展。

建造特点

勾栏的建造形制借鉴了当时神庙戏台的一些特点,设立戏台和神楼,又考虑了对观众的安置建造全封闭的形制,四周围起,上面封顶,演出可以不考虑气候和时令的影响。

勾栏表演用的戏台高出地面,戏台上设有乐床。戏台后区是后台,也就是戏房。戏房通往戏台的通道称为“古门道”或“鬼门道”也就是上下场门,对面和四周则是从里往外逐层加高的观众席,叫腰棚。其中正对戏台而位置较高的看台又叫神楼。舞台的一侧有“乐床”,原本是放置乐器的地方,在勾栏中成为乐队演奏时坐的地方。勾栏瓦舍建在集市中,与日常生活场地贴近,方便百姓娱乐。“勾栏瓦舍”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剧场的建立。

勾栏实行商业化的演出方式,对外售票。刚开始建造的勾栏是极为简单的,临时性建筑,元朝的《南村辍耕录》曾记载倒塌、压死观众的不幸事情,所以以砖木结构的庙台慢慢开始取代了勾栏。逐渐有了现代舞台、剧院的雏形。

影响

城市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两宋时期在城市面貌和商品经济变革中有着诸多新气象,新兴市民阶层也开始广泛参与到市场和消费当中。由于宋朝经济繁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 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于是瓦舍诞生了。而勾栏瓦舍的出现也为民众提供了消费新环境,丰富了市民的生活。瓦舍的出现确实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新景象,但却是建立在畸形的透支发达模式下。京城的繁荣建立在搜刮式的片面假象和全民奢靡基础之上,是贫富差距加大的体现。

宋元戏曲

宋代的商品流通空前活跃,出现了许多大都市。这一时期的音乐欣赏主体从达官贵人下移到市民阶层,音乐形式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大型歌舞不再适应历史的发展潮流,通俗文化开始流行。艺人脱离皇室贵族而与市民观众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商业性经济依存关系。

勾栏瓦舍具有演艺活动的商业竞争性、通俗文化性和综合娱乐性,使演员、观众、剧本、剧场日趋完善,逐渐有了现代舞台、剧院的雏形。瓦舍兴起之后,中国戏曲开始朝着职业化、规范化的道路不断发展。

此外,瓦舍使戏剧小说从文学的边缘地带走向中心位置 ,逐步代替诗歌成为文学的主流 ;在戏剧史上 ,它使 “杂剧开始由滑稽说笑为主向扮演完整故事转变 ,迎来了我国民族戏剧形式的成熟和全面繁荣”。中国戏剧由此掀开了自己崭新的一页,到元代达到鼎盛 ,出现了关汉卿等一批剧作家 ,他们为戏剧的发展也具有一定贡献。

参考资料

勾栏_勾栏介绍_勾栏历史知识_勾栏历史词典.词典网.2023-07-31

汪霏霏:瓦舍勾栏 宋朝大型城市娱乐中心.山东社会科学院.2023-07-27

剧场,承载演艺两千年.光明网.2023-07-31

梦梁录.中华典藏网.2023-07-31

东京梦华录.古诗文网.2023-07-31

西湖老人繁胜录.中华典藏网.2023-07-3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