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蟹豆齿鳗(Pisodonophis cancrivorus),属蛇鳗科豆齿鳗属的一种鱼类,又叫硬骨鳝,地方名为青骨、杂食豆齿鳗等。常见体长为50厘米。体延长呈蛇状,前部呈圆筒形,尾部侧扁。头部中大,略呈锥形,比身体粗。上颌长于下颌。齿呈颗粒状。身体裸露无鳞,侧线孔明显。背鳍与臀鳍不被有厚皮,尾端尖圆,无尾鳍。鱼体为灰褐色,背侧暗褐色,腹面淡灰色。背鳍及臀鳍外缘灰黑色。胸鳍灰黑色或淡色。
食蟹豆齿鳗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在中国分布于南海和东海。生活于热带地区,为近岸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泥沙底低潮区。属肉食性,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主要在夜间活动。常用尾尖钻穴,仅将头部露出。
食蟹豆齿鳗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名贵经济鱼类,可供食用,也可作钓鲨鱼的诱饵。全体亦可入药。截止2019年,全球种群数量趋势不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级别无危(LC)。
命名
食蟹豆齿鳗(Pisodonophis cancrivorus),又叫豆齿鳗、硬骨鳝。地方名有:青骨(连江),鼓头钻(平潭县),杂食豆齿鳗(厦门市、龙海区、漳浦),鳗仔、硬骨、篡仔、硬骨仔、鳗(台东),硬骨口(澎湖)。英文名为Longfin LNG电子竞技俱乐部eel。同种异名有Myrophis chrysogaster、Ophichthus chilkensis、Ophichthus macrochir、Ophichthys cancrivorus等。
形态特征
食蟹豆齿鳗常见体长为50厘米,最大可达108厘米。体延长呈蛇状,前部呈圆筒形,尾部侧扁。头部中大,略呈锥形,比身体粗。眼小,眼间隔宽大,隆起。具利齿。吻短,前端尖。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短管状;后鼻孔具皮瓣,斜形。两鼻孔间具1~2个皮质突起,在后鼻孔的后方具1个尖形的皮质突起。口裂大,端位,延伸超过眼后缘下方。上颌长于下颌。齿呈颗粒状;上下额齿各为3~4行,排列不规则;前额骨齿呈纺锤形齿丛,与犁骨齿相连续;犁骨齿3~5行,排列呈带状。舌附于口底。上下唇在口的中部和后部较发达,上唇边缘无唇须。鳃孔中等大,呈裂缝状。鳃裂约与胸鳍基部等宽。肛门位于身体中部。身体裸露无鳞,侧线孔明显。脊椎骨数为155—159。背鳍与臀鳍不被有厚皮,尾端尖圆,无尾鳍。背鳍起点于胸鳍基部上方,背鳍及臀鳍止于尾鳍的稍前方。鱼体为灰褐色,背侧暗褐色,腹面淡灰色。背鳍及臀鳍外缘灰黑色。胸鳍灰黑色或淡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食蟹豆齿鳗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从南非(阿尔戈阿湾)到莫桑比克中部,东至法属波利尼西亚,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亚北部,包括红海和阿拉伯海的亚喀巴湾。在中国分布于南海和东海。
栖息环境
食蟹豆齿鳗生活于热带地区,为近岸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泥沙底低潮区,通常靠近珊瑚礁。深度范围1-20米。对淡水忍受力强,常进入河口或渴湖区,偶尔上溯至淡水域。
生活习性
食蟹豆齿鳗属肉食性,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如小鱼、螃蟹、蛤类等。性发育成熟的个体为200-500毫米。主要在夜间活动。常集群。具领域性。
食蟹豆齿鳗在四五月喜潜居在中、低潮区的泥沙埕上;炎夏从中潮区退居于低潮区;初秋天气转凉又到中潮区;秋后天气渐冷,则游到海中过冬。常用尾尖钻穴,将整个身体埋在沙泥中,仅将头部露出。潜穴倾斜度大,几乎与埕面垂直,深达65厘米。
物种保护
截止2019年,食蟹豆齿鳗在全球的种群数量趋势不明,但在大部分地区都很常见,因此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级别无危(LC)。
主要价值
食蟹豆齿鳗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名贵经济鱼类,常见于底拖网与底延钓渔获物中。肉质肥美,供食用,闽南地区民众常作为滋补品。也可作钓鲨鱼的诱饵。但在有些国家,如孟加拉国,它没有食用价值,常被丢弃。
全体可入药。具有祛类风湿性关节炎、补虚损之功效。主治风湿痹证、病后虚弱、腰背痛酸痛、跌打损伤、骨折等。
参考资料
食蟹豆齿鳗.Species 2000.2023-08-03
Longfin Snake Eel.IUCN.2023-08-03
Pisodonophis cancrivorus.fishbase.2023-08-03
食蟹豆齿鳗.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