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竹属

苦竹属(学名:Pleioblastus),禾本科竹亚科的一个属。

形态特征

苦竹属植物地下茎有时呈单轴型,有时亦可部分短缩呈复轴型。竿小型至大型,散生或少数种类可丛生成群,直立;节间圆筒形或在其有分枝之节间下部一侧微扁平,节下方的白粉环明显,中空或少数种类近实心,髓作笛膜状或棉絮状;竿环隆起,高于环;箨环常具一圈箨鞘基部残留物,幼竿的箨环还常具一圈棕褐色小刺毛;竿每节分3-7枝,唯竿上部数节分枝数更多且呈束状,无明显主枝,枝条展开,与竿呈40°-50°夹角。箨鞘宿存,厚草质或厚纸质,背部通常除基部密生一圈毛茸和边缘具纤毛外,其余部分无毛或具脱落性小刺毛和白粉;大多数种类无箨耳和鞘口毛但亦可有大形的箨耳和鞘口繸毛;箨舌截形至弧形;箨片锥形至披针形,基部向内收窄,常外翻。每小枝通常生3-5叶,少数种类多可多达13叶;叶鞘背部被毛或无毛,鞘口具流苏状通直的或波状弯曲的繸毛;叶舌截形或拱形;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狭长披针形,小横脉明显而呈长方格状,叶缘具细锯齿或一边的锯齿不明显;叶片微形态在上表皮的脉间有二种类型的长细胞,最中央2-4行的长细胞为有波纹的正方形至长方形;下表皮细胞普遍具乳突。圆锥花序由少数乃至多枚小穗组成,侧生或稀可顶生于叶枝上;小穗细长形或窄披针形,具数朵乃至多朵小花;小穗轴节间被微毛,顶端杯状,边缘常具短纤毛;颖2片,或可多至5片,先端锐尖,边缘具纤毛,内背部于2脊间具沟槽,先端钝,边缘密生纤毛;鳞被3,后方1片长约为前方2片长的2倍,雄蕊3,具互相分离的细长花丝,花药锥形,基部为箭镞状,黄色,药隔不伸出,花柱1,柱头3,羽毛状。颖果长圆形。笋期5-6月。

分布范围

苦竹属已发表过100种以上的学名,但能成立者仅为其半数。该属分布于东亚,以日本为最多。中国现知约有20种,分布较零星,以长江中下流域各地较多。

植物学史

苦竹属的后选模式种已有多种,其中包括大明竹Pleioblastus gramineus (Bean) Nakai、川竹P. simonii (Carr.) Nakai等。根据植物国际命名法规之优先律原则,大明竹被认为是该属的模式种较为合理。

主要价值

苦竹属的竹笋味苦,大都不能食用。竹篾性一般较脆,不适宜编织,但竿通直而且竿壁较厚,可作伞柄、帐竿、支架、毛笔杆等用。在园林造景中,苦竹属的多样性和美观性使其成为重要的植物材料。竹子品种极多,有的散生,有的丛生,有的高大挺拔,有的小巧碧玉,有的叶大如扇,有的芊芊细叶,不同的竹类在园林造景中有着不同的应用。例如,寺庙园林多采取其佛性而喜植紫竹观音竹,圣音竹等,一般园林中的墙角,假山坡脚与筑篱,则取矮生形的箬竹,而景区景点的曲折通幽之处,则往往取用密集多姿,秀雅宜人的凤尾竹琴丝竹等。居住区,生活区等区域,或公共绿地等常用岁寒三友,松竹梅,不但取其形美,更重其意美,竹类不论自然式还是人工整齐栽培,都有很大的运用空间。大明竹P. gramineus (Bcan) Nakai,川竹P. simonii (Carriere) Nakai等许多竹种,因为其姿态优美都被应用到园林绿化造景中。大明竹原产日本,在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广东省四川省等地都有引种,长期的栽培与绿化应用,在园林市场上非常活跃;川竹也是源自日本,在日本是非常普遍和常见的竹种,有很好的观赏性,浙江,上海市等地多见栽培,用于庭院绿化。

所有物种

斑苦竹

川竹

垂枝苦竹

大明竹

大明竹属

高舌苦竹

光箨苦竹

杭州苦竹

华丝竹

苦竹

苦竹(原变种)

丽水苦竹

琉球矢竹

绿苦竹

胖苦竹

青苦竹

青苦竹(原变种)

球节苦竹

县苦竹

三明苦竹

实心苦竹

武夷山苦竹

狭叶青苦竹

仙居苦竹

宜兴苦竹

硬头苦竹

油苦竹

皱苦竹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