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金王国

锡金王国(Sikkim),位于亚洲喜马拉雅山南麓,四周分别与中国、不丹印度尼泊尔接壤,首都甘托克,是1642年至1975年间存在的一个独立君主制国家。

锡金为世袭君主国,由却嘉(国王)统治,17世纪建立锡金王国。1887年英国强占锡金。1890年锡金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47年印度独立后同锡金签订《维持现状协定》,不久,印度武装部队进驻锡金,1950年签订《印度锡金和平条约》,规定锡金为印度的“保护国”,其国防、外交、经济等均由印度控制。1974年9月“印度宪法修正案”规定锡金为印度的”联系邦”,在两院各为锡金设一个议席。1975年又进一步改锡金为印度的一个“邦”。

2004年3月,在中国官方出版的2003~2004版世界知识年鉴上删除了国名条目锡金,首次承认锡金为印度的一个邦。锡金王国境内多山,全境几乎都在海拔1500米以上,有“山顶王国”之称。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锡金是一个世袭君主国,古称“哲孟雄”。远在公元7世纪,哲孟雄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9世纪时哲孟雄成为独立的部落,但其境内的寺院仍隶属于西藏自治区各大寺。1642年,庞措格·纳姆加尔(Phutsog Namgyal)宣布为佐加尔(Cho~yal,即国王)建立了锡金王国。他的祖先约在150多年前就从西藏来到锡金地区,许多年后他们已得到了当地原住居民拉不贾斯人的信任和尊敬。从那时起,庞措格·纳姆加尔和他的后代就一直统治着锡金。

锡金国王的祖先按其家族传说是吐蕃国王赤松德赞 ( 汉籍称婆悉笼腊赞,742一797) 的后裔。 吐蕃时代西藏与锡金是否有往来,未见史籍明确记载,但吐蕃势 力曾一度越过喜马拉雅山脉,控制过尼泊尔(当时称 “ 泥婆罗 ”) ,因此,吐蕃王朝很有可能也影响到锡金地区。

17世纪初,图鲁拜呼征服西藏,拥阿旺罗桑嘉措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后,藏传佛教格鲁派成为西藏地方的统治教派,原来统治后藏的噶举派逃往不丹、哲孟雄。其中有拉萨市喇嘛来到哲孟雄,劝居民信仰噶举派,习藏语,并推西藏人彭措南嘉(ཕུན་ཚོག་རྣམ་རྒྱལ་)为第一任哲孟雄国王,从此哲孟雄才逐渐有了政治组织和宗教,由散居的村落形成一个政治集体。第一任国王和拉萨贵族的女儿结婚,此后,哲孟雄王室世代与西藏贵族通婚。第二代国王滕孙 · 纳姆加尔生于1644年,于1670年继承王位。他在位时,一 位宁玛派的僧人计美甲措从西藏来到锡金,成为拉尊钦 波的转世活佛,国王的拉丹则宫殿也在此时落成了。在第三代国王查多南嘉(约1700年左右),不丹侵入哲孟雄,查多南嘉向西藏求救,西藏赶走不丹人,查多南嘉为了酬报西藏,修建了哲孟雄最大的寺庙白木格齐( Pemiongtchi),并向西藏朝贡,正式成为西藏地方的藩属,清代称为哲孟雄。第四代锡金国王吉乌尔梅德·纳姆加尔1717年继承王位。当时他年仅10岁,由计美波喇嘛担任摄政。后 来国王厌倦了家庭生活,又由于这一时期雷布查人、菩提亚人和林布人之间争斗 不断,于是他乔装成僧人,放弃王位前往西藏朝圣。到锡金第五代国王时,西藏地方政府派出的拉布敦·萨尔巴前往锡金担任摄政,拉布敦在锡金摄政五年,将第五代国王蓬丘·纳姆加尔正式扶上王位后返回西藏。蓬丘·纳姆加尔在位期间,锡金的局势动荡不安,不丹尼泊尔曾屡次入侵锡金。

在哲孟雄第六代国王顿怎南嘉时,廓尔喀兴起,并在1788-1789年间侵入哲孟雄,占领了大部分土地,哲孟雄只保存了日尼杵及刚多两地。顿怎南嘉逃入西藏境内避难,西藏令其在春丕居住。1792年清兵打败廓尔喀后,哲孟雄提出要收复被廓尔喀侵占的土地,西藏噶厦也要求恢复哲孟雄原有的疆界,但当时清廷拒绝了这个要求。爱新觉罗·颙琰六年十月(1801年11月),驻藏大臣英善等奏:“廓尔喀喇特纳巴都尔与噶箕等不和,借披楞之兵,与廓尔喀打仗。”嘉庆帝谕令:“至哲孟雄系边外小部落,从前曾被廓尔喀侵占地方。今见伊境内彼此构衅,欲乘间借端复夺侵地,故以通好为名探听消息。并恐该处不令入境,希冀倚仗天朝声威檄谕廓尔喀,以遂其诡计。至发射药系内地操演兵丁之用,尤不应擅行请给,英善等接到来禀即严切饬驳。”清廷拒绝向廓尔喀施压,为哲孟雄索要以前被廓侵占的土地,这令锡金王室十分失望,他们认为清朝政府已不再保护锡金,便转而投向英国寻求援助。

英国入侵

英国与锡金的关系起源于1814~1816年的英尼战争。英国向锡金承诺为其收复被尼泊尔占领的地区, 让锡金站在自己一边,充当中英之间的沟通渠道,以减轻中国对英国在尼泊尔行动的担忧。1815年,英国打败尼泊尔,并签订不平等条约《塞哥里条约》,接着即在1817年2月10日和锡金订立《提塔利亚条约》,条约的第一款规定,梅奇河以东和藏曲河以西曾经被廓尔喀占领的领土全部归还给锡金,其中包括大吉岭和沃龙等地区;第二款规定, 锡金不得以任何理由入侵尼泊尔或其他地区;第三款要求锡金与尼泊尔或其他任何国家发生纠纷时,将交由英国仲裁。另外,条约还规定,发生地区争端和矛盾时,锡金必须站在英方的立场;没有女王陛下政府的允许,不得准许欧洲和北美洲人居住在锡金;要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和商队提供必要的保护等等。1817年4月7日,英国政府再次发布政府法令,把梅奇河以东和马哈纳达(Mahananda) 以西地域确定为藩属地,要求锡金承认英国政府对上述领土拥有主导权。这一条约标志着英国人从此打开了锡金的大门。

1826年,锡金内部出现纠纷,叛乱者在锡金与尼泊尔边境地区连年制造事端,两地间再次出现边界纠纷。英国驻印总督安排劳埃德(Lloyd)上尉和格兰特(G.W.Grant)到锡金处理尼、锡纠纷。劳埃德把锡金的翁图(Onto)地方划给尼泊尔,要求尼泊尔和叛乱者停止对锡金境内的侵袭。1828年,劳埃德考察了大吉岭地区,劳埃德向总督汇报了该地区的资源特征和战略价值。1834年和1835年间,伊拉姆地区的林布人再次武装袭击锡金,劳埃德出面处理此事。双方在英国人的撮合下举行了谈判,迫于英国方面的压力,林布人返回伊拉姆,停止武装侵袭;同时,锡金无条件把大吉岭地区割让给英国人,并于1835年2月签订了一份协议。理由如下:作孟加拉政府官员和军队官兵避暑疗养的地方;大吉岭位于锡金边境,近尼泊尔,可以监视林布人和尼泊尔人,如此可从地理上遏制尼泊尔和锡金二国;在暴政横行的锡金开辟一块秩序井然的英国辖地,有可能会令那些在尼泊尔东部避难的大约1200名雷布人来到大吉岭地区定居,从而成为修建这处疗养胜地的主要劳动力。

1839年 ,英属印度大吉岭总监坎贝尔(Campbell)为了尽快发展大吉岭,吸引大量外地移民,他给移民划拨林地,并提供资金扶持,种植茶叶,刺激贸易和商业。大吉岭人口剧增,从1839年的100人左右增至1849年的1万多人,移民大多来自尼泊尔不丹和锡金。1847年,锡金的首相伊拉姆·辛格(Dam Singh)去世,由纳姆嘉尔( Namgyal)继任,他派遣锡金官员驻大吉岭,负责经商和管理在大吉岭居住的锡金人。不久,锡金国王宣布他进入佛教闭门坐静期间,一切事务由纳姆嘉尔处理。1848年11月,坎贝尔与植物学家胡克(Joseph Hooker)前往锡金首都托姆龙会见锡金国王,要求撤换由纳姆嘉尔任命的驻大吉岭官员,被锡金国王拒绝。次年,坎贝尔和胡克再次去会见锡金国王,得知国王已去西藏春丕居住。他们未经申报锡金和中国跨过中锡边境,被中国西藏地方边防官员阻止。中国西藏地方边防官员将坎贝尔和胡克交给锡金部队押回。11月7日,锡金士兵用竹绳将坎贝尔和胡克捆起来,进行拷打,要坎贝尔在一份限制英国势力涉入锡金的条约上签字,坎贝尔拒绝签字。在被押送回锡金首府通朗( Tumlong,也作土木隆)的路上,把坎贝尔双手与骡子尾巴捆在一起来折磨。锡金国王返回锡金后,释放了坎贝尔,并将其亲自护送回大吉岭

英属印度借口坎贝尔受到侮辱,出兵占据大吉岭和依据《提塔尼亚条约》归还给锡金的土地。锡金迫于英属印度的淫威,接受其条件,撤换了纳姆嘉尔任命的大吉岭官员。1860年,纳姆嘉尔的属下进入大吉岭抓捕锡金的逃犯,坎贝尔声称锡金军队到大吉岭绑架“英国属民”,向锡金发动攻击。11月27日,纳姆嘉尔指挥军队攻击英军,英军战败撤退,遭到伏击,损失惨重,大败而逃。之后英国增兵,经过几次激战,锡金战败,锡金国王与英国进行和谈。次年3月29日,锡金国王之子西康南嘉(Sidkeong Namgyal)同英国特使伊登(Ashley Eden)签订了丧权失地的《通朗条约》 (the 1861 Treaty),此前锡金同英国签订的一切条约由此作废。《通朗条约》共有23条,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锡金的内政、外交、贸易和赔款等。此后,英国不仅控制了锡金的内政、外交,还垄断了锡金的贸易,而且不允许他国插手锡金事务,于是锡金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十九世纪,尼泊尔人被鼓励到锡金移民,他们移居到锡金南部,砍伐森林,开辟水稻梯田。在国王塔希统治期间,实行了很多经济和社会改革。司法制度现代化,地主的行政和司法职能被废止;各种形式的无偿劳役被废止,开始了土地改革,税收制度受到彻底检查。1890年,中国清政府被迫与英国订立《藏印条约》。1893年中英双方又订立《藏印续约》,规定中国开放西藏自治区亚东县为商埠,藏、哲、印边界贸易除应禁货物外,准五年内免纳进、出口税等。自此,英国侵略势力伸进了中国西藏。

印度进驻

哲孟雄自1880年印藏条约订立后,便公开成为英国的“保护国”,定名锡金。1947年印度独立后,就强迫锡金同它签订“维持现状协定”。1949年印度公然派兵进驻锡金。1950年印度进一步强迫锡金签定所谓“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规定锡金为印度的“保护国”。印度在锡金派有实际上行使首相职权的锡金首席行政官,还有“政治委员”,代表印度政府控制锡金的国防、外交和交通大权。

1968年8月,甘托克爆发反印示威,要求废除印锡条约。印度政府于1973年4月对锡金实行军事占领。1973年4月3日锡金国王纳姆加尔在庆祝他50岁生日的时候,就唆使4000多名群众在甘托克举行示威。当时官员便逃走一空,次日即宣布受“国王邀请”,派了部队开入甘托克,接管了三个警察所,控制了局势。八日接管所有行政机构。九日,派了达斯为首席行政长官,即将锡金政府各部门,充斥了印度官员。这次示威举动,显然是印度自导自演的一次夺权政变

并入印度

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又由印度政府炮制的“宪法”,举行假民意的通过,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降到印度一个邦的地位,国王不允,再三向印度政府交涉,所得的结果,是又一次发动群众示威,借口维持“法律和秩序”,在1974年9月4日公开在印度人民院通过把锡金纳入印度的国民计划,定为印度的“联系邦”,就是对锡金王国实行殖民兼并,这种行为,遭到了世界上一切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谴责。中国外交部曾于1974年9月11日发表声明,谴责这种非法行为。从此锡金被开除’国家”行列,沦为印度的一个邦,仅有二名议员参加印度议会而已。1975年,印度军队软禁了锡金国王,并使锡金议会通过决议,废黜国王。4月23日, 印度议会通过决议,正式把锡金变为印度的一个“邦”。1982年1月29日,锡金国王帕尔登·顿杜普·纳姆加尔在美国纽约逝世。2月,新国王旺楚克·滕辛·纳姆加尔在美国即位,为锡金第13世国王。新国王宣布,印度吞并锡金是非法的。

中国过去一直拒绝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依印度媒体说法,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承认锡金属于印度的国家。2003年中国正式承认印度对锡金的主权。2004年3月,在中国官方出版的2003~2004版世界知识年鉴上删除了国名条目锡金,首次承认锡金为印度的一个邦。锡金王室已不被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承认。

国号

据18世纪纪初耶稣会教士伊波利托 · 德西德里所著《西藏纪事》的记载,锡金当时是西藏的一个区域,它要向拉萨市纳贡,德西德里称这个区域为“vbras-ljo-ngs”或“vbras-mo-ljongs”,意即“产稻米的地区”。在清代官书中,音译此词为 “ 哲孟雄 ” 或 “ 者木雄 ”,英文称谓锡金为“ Sikkim”,汉文音译为锡金(西金),有的资料说它来自尼泊尔语,意思是“新宫殿”“新房子”。

人口与疆域

锡金王国1981年人口31.5万。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境几乎都在海拔1500米以上。属山地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6—9月为雨季,常造成水灾。森林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43%。

经济

经济发展

锡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6%。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蜀黍属稞麦、水果、小豆蔻等。小豆蔻年产2000吨,是重要的出口商品。锡金没有大型工业企业和现代化工厂,仅有一些酿酒、水果加工、皮革、服装、造纸、发电等小型工厂。北部山谷地区居民以放养野牦牛和羊为主。自然资源丰富,矿物资源主要有:铜、褐煤矿、、黄铁、石墨和石灰石等,其中铜和褐煤蕴藏量丰富。森林面积占国土的36%。林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盛产名贵药材,如麝香、鹿茸、天麻川贝母等。水力资源丰富,共有大小水电站15个。矿物以铜为主,此外还有煤、石墨、石膏等。高山草地为牧场。现有公路20余条,总通车里程约1500千米。其中500多千米为柏油路面。锡金政府从1954~1975年共实施了四个经济发展计划(一个七年计划和三个五年计划)。在1971—1976年的计划期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650印度卢比(按1971-1976年平均汇率计算,合87美元)。锡金不发行货币,使用印度卢比。收入主要依靠印度的援助以及各种税收。1975年以后印度已全面控制了锡金的经济。

货币使用

该王国其实在整个历史时期中,直到20世纪末,锡金都没有自己的钱币。贸易主要是通过易货贸易,而税收也以实物缴纳。在极少数场合,当居民们需要使用钱币时,他们先使用西藏钱币、金条、银子,后来开始使用印度钱币。在19世纪锡金曾一度打制过钱币,这些钱币是由尼泊尔移民带来的。

富有的尼泊尔商人布勒德亨(Pradhan)兄弟曾负责为锡金制币,他们在获得了土地后很快又获许在一些地方开采铜矿。这些铜一部分被卖到尼泊尔和大吉岭(Darjeeling)地区,但有一部分未被卖出。1882年,在兄弟俩的请求下,他们被佐加尔(即国王)准许打制铜币。制币工作是在杜克·克尼(Tak Khani)和伯贾伊·克尼(Pachay Khani)附近的两地进行的,但对于布勒德亨兄弟来说不幸的是,大吉岭的统治代理人禁止锡金铜币在大吉岭地区流通,因此导致锡金铜币在当地居民中不受欢迎。于是在1885年,制币工作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没有再进行下去。

而这些手工打制硬币本身,除了上面所压制的文字以外,完全是模仿尼泊尔国王苏伦德拉·维拉·维克拉玛·沙(1847―1881年)(Surendra.ViraVikramaShah)时的1派沙(PAISA)硬币。这些硬币做工非常粗糙,只有少量币上有清楚的花纹图案。在每种式样上均没有注明什么造币厂铸造的,而且这些硬币都被特意规定为一种面值――1派沙(PAISA)。尽管这些硬币的重量各有不同,但它的重量范围都在4―6克之间,一般每枚的重量是5.2克左右。

这些经锡金王国国王图泰布·纳姆加尔(THUTAB NAMGYAL,1874-1911)批准打制的硬币,由于种种原因存世较稀少。况且该王国硬币文字外观上是模仿前述尼泊尔国王时打制的一派沙,外观上十分相似,很难识别,币文和年代均为尼泊尔文。

锡金王国币正面币文意为:锡金国王陛下;反面币文意为:锡金王国政府,或锡金国王陛下政府。然而币文中有的是3行,或者是4行,那只不过是字母编排不同而已,其意不变。

文化

语言

锡金人,大部分是藏族移民,语言为藏语,文字为藏文。通用菩提亚语和尼泊尔语,英语为官方语言。

法会

锡金人定期为守护神古鲁·里姆波切举行法会,法会上要表演舞蹈。尼泊尔族人喜欢跳玛鲁尼舞,男子穿女装,每人手掌里有一块手帕,随着节奏起舞。雷布查人喜欢跳庆祝丰收的集体舞,男女舞蹈者各排一行,相互抓住腰部,随歌曲节奏舞动。

宗教

全国有三分之一人信奉佛教,有寺院三十五座,分属于西藏自治区藏传佛教宁玛巴派的三个支派:拉总巴,安达克巴与甘托克巴。其中以巴特玛羊则寺为最大,僧伽近一千人。锡金人信仰早期的藏传苯教。从16—17世纪格鲁派寺院集团兴起于西藏地方地区的时候,西藏的一些教派势力进入锡金,在那里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锡金一直是宁玛派和噶举派盛行的地区。

民俗

菩提亚族男人穿宽大的裤子和在颈部及一边扣纽扣的长袖“巴库”(长袍),女人穿长袖罩衫和无袖长袍,腰间系一腰带。已婚的妇女腰间系一条条纹围裙,代替腰带。锡金人的早点是茶和柑橘,每餐都要饮用牦牛奶茶。锡金人均喜饮酒,每人都有自己的酒杯。

民族

锡金王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据1969年统计,人口有191,000人,其中大多数为尼泊尔移民,约占全人口百分之七十五;土著民族为菩提亚(Bhutia)即藏族与雷布查族(Lepchas),人数相等。雷布查族为锡金最早居民,他们多数居住于拔海1,200公尺的森林地带,自称隆巴,译言谷地人,在人种学上属于印度支那人。

国家象征

锡金国旗中央是一个法轮,国旗四周的红边象征这个国家周围为高山环绕,法轮是佛教标志物,象征世间万物辗转相传、繁荣、进步。

锡金国徽(Kham-sum-ongdu)为红色的盾徽,盾面上是一个佛教的标志——法轮,称“生命之轮”,象征自然的变化和进步,白色的圆点组成圆环,环绕法轮。支扶着盾徽左右各是一条龙,龙的双翼舒展,盾徽下面饰以花冠和饰带。

国王世系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