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思索

《百年思索》是2001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龙应台

该书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本散文集,作者用她的眼光看世界,看中国,抒写了她对历史的反思,对中西文化的思索,对未来的展望。

内容简介

辑一 手捧着透明的细瓷

诗人刚走,马上回来

我生活在一个传统无所不在的国家。在这里,两百年前的人栩栩如生,好像只是出门到巷口买个报纸,马上回来;他桌上的茶还热着呢。

1997年的德国,翻开报纸,打开收音机和电视,无处不是海因里希·海涅的消息。他的《罗雷莱》诗被舒柏特谱成歌曲,连中国的孩子都会唱。1997年,德国人用一整年的时间在纪念诗人两百岁的冥诞:海涅朗诵节、海涅学术研讨会、海涅音乐会。

1997年,无处不是舒柏特的消息,在报纸副刊上,在收音机里,在出版社的海报书目上,在书店的玻璃橱窗里。舒柏特的传记被制成书籍、盒式录音磁带、CD、广播剧、电影。整个德语世界从城市到乡村的音乐厅里,响着舒柏特的小夜曲,交响乐,民俗音乐。1997年是舒柏特两百岁的冥涎。

1998年,郁金香才刚从苏醒的土里钻出,空气里已经到处响着贝尔托·布莱希特的名字;今年是这位剧作家一百岁的冥诞。他的剧本在大大小小的剧场巡回演出,他的作品在一场又一场的研讨会中让专家们争来辩去,他的生平轶事占据一版又一版的文化副刊。与布莱希特有关的书甚至被搬到台北市的国际书展中去占一个特别尊贵的位子;中文读者对他当然不陌生,布莱希特的《四川来的好人》在世界文学里太有名了。

1999年,明年,不管它世纪末不世纪末,德国人正准备轰轰烈烈地庆祝另一个人的生日,比庆祝海因里希·海涅弗朗茨·舒伯特贝尔托·布莱希特都要认真而隆重:明年是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两百五十岁冥诞。法兰克福,歌德的出生地,将是张灯结彩的大舞台。

市政府已经拨下约一百万美金预算,觉得还不够,转向企业界募款。德意志银行马上捐出六十万美金,商业银行也贡献了十几万。别的捐款源源而来。明春4月,“歌德的散步”开始庆典的序幕;人们从歌德的老房子出发,沿着莱菌河,踩着歌德当年的脚印,走到他爱去的“磨坊”酒馆。古意盎然的酒馆就在河边,有老树垂柳围绕,几乎一石一木仍是旧时颜色--好像歌德离开他桌上喝了一半的啤酒,只是去买份报纸罢了。散步途经的延绵数公里,会有一路的户外雕塑展和画展,还有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诗歌的即兴朗诵。

两百年前行路不易,歌德算是个大旅行家了,坐在马蹄达达颠簸不堪的驿车里,游艺欧洲。1999年的“诗人之旅”将由火车把歌德的崇拜者从法兰克福载到歌德曾经云游的城市:斯特拉斯堡苏黎世意大利的佛伦那……。8月28日,歌德的生日,是整个庆典的高潮;“歌德文学奖”要颁发,朗诵会要举行,法兰克福要变成一个歌德城。事实上,一整年都是歌德年:社区图书馆会举办各种歌德讲座和诗歌朗诵,博物馆有各形各色与歌德有关的特展,现代美术馆预备把整栋建筑的外表画成歌德风格,其他美术馆将联合起来展出“1770年的欧洲”,把歌德时代的艺术、音乐、文学、服装、建筑、家具,也就是说,把两百年前孕育了歌德的整个文化史和生活史呈现出来。

(原载1998年4月14日《文汇报·笔会》)

作品鉴赏

心灵的沉重与激越--评《百年思索》

江苏省张晖

著名作家、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龙应台女士,近年来一直倾心于中国百年思想的研究。数月前刚刚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维新旧梦录》一书,影响就非常之大。以前对龙先生的认识也止于此,直到最近看见龙女士的另一本新作《百年思索》(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才知道龙女士关心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一域,因留学美国,侨居欧洲的背景,龙先生对西方的历史、文化都比较熟悉。在这种广阔视野的基础上,龙先生关心的乃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文化与思想。其气象之大,真可以用汉代人所说的“包括宇宙”四个字来形容。

龙应台女士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即凡是存在的,必然有其合理性。她在《对公共厕所的研究》一文中谈到,当他们一行在西安市上厕所时,发现厕所非但没有门,而且坑与坑之间只有一堵矮墙。其他人在乱哄哄一阵玩笑之后,很快就把这件事给遗忘了。可是龙女士并不,她说:“对我这个喜欢对文化现象胡思乱想的人却没有过去;在笑话里层一定有一个文化的合理解释,一定有的。”正因为这种理念,龙应台女士才会对小到西安的厕所,大至科索沃战争德国知识分子的心灵流亡等问题,一一加以精细的研究,给予逻辑谨严、合乎情理的剖析。

龙先生在撰写此书的时候,心灵是沉重的。孔子说写《周易》的人,“其有忧患者乎?”龙先女士写这部《百年思索》也是充满着忧患意识的,这种忧患并不是高高在上,满纸空言的爱国爱人民,而是落实在具体生活中的。龙先生是作家,她以作家对生活独特的感悟体会,来剖析社会状态和文化前景。比如龙女士在杂乱吵闹的以色列接触到了许多热情可爱的人们,而在瑞士美丽安静的环境里,却住着冰冷的人们。龙女士不禁发问:“可爱的人与可爱的环境,竟是不可兼得的吗?”她对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报道,抗战时苏州市的顺民以及外国人称中国人的为Natives(土著)等都很敏感。她说这一切“可以原谅,不可以遗忘窗”

龙女士的心灵又是激越的。她热烈地呼唤文化多元的到来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他在台湾大学法学院演讲时高唱政治人物应该拥有自己的人文素养。“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正因为如此,龙应台女士才要大声疾呼,呼唤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文世界的到来。

龙应台先生还积极地提倡“一切价值的重估”。当代的世界,经济日趋一体,而文化多元、观念多元、价值多元。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各种文化的纷杂观念、纷杂价值进行“重估”的必要。只有“重估”,才能真正确立当代的价值,当代的理念与精神。但龙女士自己也清楚地意识到:“重估价值是多么艰难的任务,必须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或者说,社会里头的人有能力思索,有能力做成熟的价值判断,才有可能担负这个任务。”“重估价值”的道路坎坷艰辛而又漫长,令人欣幸的是,龙应台女士本人正毅然地担负起这个重任。她将在这条荆棘之路上永远地跋涉和探索下去,保持着一颗年轻跳跃火热的心,去拥抱人文世界的美好未来。

作品目录

代序 在迷宫中仰望星斗--政治人的人文素养

辑一 手捧着透明的细瓷

诗人刚走,马上回来

活的文化,死的理解

尊重谁的文化差异

一本书的背后

致命的星空

给我一个小城

有什么副刊,就有什么社会

感动,谁的商品?

石狮子出发

对公共厕所的研究

辑二 在受难路上

人的味道

在受难路上

走过疲惫的巴勒斯坦

月光笼罩迦南

巨人之死--记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

主义的博物馆,活的

曼努尔的独白

黄昏唐人街

辑三 在历史的网中

德国,在历史的网中

走到世界的岔路口

清算与平反,日耳曼式

活过底片的世界

历史的伤口绷开

墙,并没有拆掉

清白

患失眠症的民族

辑四 人道难为

诗人拎起皮箱--瑞士国际笔会后记

人道难为

审判者还是仲裁者?

清理过去的黑暗--我看海牙大审

卖床单的母亲

李家瑞 他们欧洲人

两粒草莓的贿选

一任一任被淘汰

当反对者成为执政者

我们欧洲人

21世纪战国策

在镜子里看见自己--科索沃战争的另类思索

辑六 可以原谅,不可以遗忘

也是95年

有奖征答

苏州美人

外国顾问与土著

残酷的年代

辑七 我

大山黄河大海

软枝黄蝉

南部来的女孩

彼泰离离

迷阳,是荆棘与我的读者暂别

作者简介

龙应台,一九五二年出生于高雄市,一九七四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学院及台湾中央大学英文系,现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

着有《野火集》、《人在欧洲》、《写给台湾的信》、《美丽的权利》、《孩子你慢慢来》、《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干杯吧,托玛斯曼》、《我的不安》、《百年思索》、《目送》、《亲爱的安德烈》。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