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维德花瓶

大维德花瓶(the David Vases),又称元至正青花龙纹大瓶,是中国元代的青花瓷器物,可追溯至公元1351年。

大维德花瓶是中国古代青铜形式的大型瓷祭坛花瓶。瓶身有两个大象头手柄。釉下的青花四爪龙,左向张口,云纹绕行。颈部上部有牡丹、重叠的车前叶和长铭文,下部则有云中的不死鸟。花瓶高63.8cm,重7.7kg,直径为19.6cm ,材质为瓷,釉下彩工艺。

1935年,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从两位不同的藏家手中购得大维德花瓶。20世纪50年代,大维德花瓶改写了中国瓷器的历史,世界开始公认元青花。大维德花瓶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

器物特征

外形特征

大维德花瓶是中国古代青铜形式的大型瓷祭坛花瓶。花瓶高63.8cm,重7.7kg ,直径为19.6cm ,材质为瓷,釉下彩工艺。瓶身有两个大象头手柄。釉下的青花四爪龙,左向张口,云纹绕行。颈部上部有牡丹、重叠的车前叶和长铭文,下部则有云中的不死鸟

铭文题记

大维德花瓶的重要之处之一在于其铭文,铭文位于花瓶的颈部:“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吉日舍,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合计五行六十三字。

题记翻译为“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捨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根据其内容可知瓷瓶的制作目的是供奉在寺庙里,供奉者为张文进,他的家乡顺城在今天的江西省,且离景德镇不远。根据铭文内容也可推断出该花瓶可追溯至1531年。

文物流转

1351年,大维德花瓶张文进供奉在寺庙里。1935年,大维德爵士最终从两位不同的藏家手中购得这两只花瓶,让他们重聚。2009年,大维德爵士基金会将藏品委托给大英博物馆,并陈列于95号展厅。

展出活动

2010年至2011年,大维德花瓶在英国伦敦展出,展览主题为“百物中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2012年10月18日至2013年1月20日,大维德花瓶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文物影响

20世纪20年代,英国瓷器专家R.J.霍蒲孙(R. J. Hopsun)曾提出元青花存在的可能性;然而,元青花的认可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成为广泛接受的观点。在1952年,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佛利尔艺术馆的研究者约翰·波普(John Pope)博士出版了两本重要的著作:《14世纪青花: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宫所藏一组中国瓷器》和《阿德比尔神殿收藏的中国》。这两本书以大维德收藏的大维德花瓶为标准,将其与土耳其托普卡帕宫收藏的几十件风格相似的中国瓷器进行对比研究,并将所有具有这对青花瓶风格的青花瓷器定位为14世纪青花瓷器。

从此以后,被波普博士称为构成他研究理论基石的这对大维德花瓶成为陶瓷界公认的“至正型”元青花断代标准器。

文物评价

它(大维德花瓶)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至关重要的里程碑,也几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瓷瓶几乎囊括除人物外元青花绘画的全部元素,如龙纹、海水、蕉叶、扁菊、云纹、杂宝等,且绘制精良,难有与之比肩者。(济宁市新闻 评)

每个带着些“朝圣”心情来此的游客,经过这元青花对瓶(大维德花瓶)的感觉,大概与来朝的使臣穿越波斯波利斯宏伟的“万国之门”时相似。在这对花瓶出现之前,青花瓷一直被认为是明初的发明;这对花瓶的断代和真伪研究,改写了中国瓷器的历史。(三联生活周刊 评)

参考资料

大维德花瓶.britishmuseum.2023-09-06

屡次失窃的大英博物馆,藏品从何而来?.济宁新闻.2023-09-06

大维德瓷器里的中国.三联生活周刊.2023-09-06

中国瓷器——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收藏.britishmuseum.2023-09-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