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森(1884年2月20日-1977年5月15日),四川广安人,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字子惠。曾任国民党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贵州省主席、重庆市市长,兼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等要职。
杨森毕业于顺庆府中学,后考入四川省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出任四川副都督朱庆澜的六十五标任尉级军官。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5年参加护国战争。1917年和1930年分别在滇军和川军担任职责。后渴望实现统领四川的大业,投靠直系军阀吴佩孚开展多年战争,形成四川军阀混战局面。1926年,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兼川鄂边防总司令之职,奉命率部围堵长征红军。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前后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长衡会战等多次战役。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贵州省省长和重庆市市长,后离开大陆,前往台湾。1977年3月,杨森在台北市三军总医院确诊肺癌,不久逝世在台北。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杨森家庭条件一般,受其父亲影响,他自小便对习武从军深感兴趣。清末,杨森在顺庆府中学毕业后,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被分派出任四川省副都督朱庆澜的六十五标任尉级军官,步入职业军人生涯。
1905年,杨森加入同盟会。1909年速成学堂毕业,分发到驻成都新军第三十三混成协第六十五标任排长。1910年升任第十七镇六十五标一营右队官。辛亥革命后,杨森在川军第一师任营长,时张澜任川北宣慰使,杨森营为使署警卫。因受排挤,到成都川军第三师任军士队教育长。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川军第五师师长熊克武在重庆响应反袁,宣布独立。杨森赴重庆市投奔熊克武,任少校营长。袁世凯派贵州省都督唐继尧为滇黔援川军总司令,出兵入川讨熊,唐派第一混成旅旅长黄毓成率滇黔军配合川军各师围攻重庆,击败熊克武部,杨森被俘。当黄成清点俘虏时,杨森自报系熊克武部少校营长。黄见杨森态度坦诚,乃留他在司令部任少校副官。
1913年9月18日,援川滇黔军与川军第一师模范团长王陵基部发生冲突。10月5日援川滇黔军奉命撤回云南省。杨森到昆明市后,被派到安宁温泉为黄毓成修建别墅当监工。1915年1月,杨森任云南讲武堂队长。12月,任护国一军第二梯团中校参谋,参加护国战争。1917年,任滇军第2军参谋长兼独立团团长。1920年4月,任川军第9混成旅旅长、泸永镇守使、第9师师长。
军阀混战
1922年,刘湘和杨森率领的第二军与控制第一军的熊克武为争夺四川省大权爆发战争。杨森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杨森率残部逃出四川,退往湖北西部一带。随后他决定去投靠早已结识的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吴佩孚任命杨森为陆军第16师师长,并帮助其训练军队、补充军械以备再。杨森借机扩充实力,准备打回四川。他一面命令长江上游总司令王汝勤帮助杨森作好出兵准备,一面派人入川四下活动,挑动四川军阀间的矛盾。1922年底,川战再次爆发。1923年2月14日,在吴佩孚支持下,杨森、邓锡侯等在宜昌市联名发出通电,讨伐熊克武、但辛。2月15日,杨森袭取川东门户万县,随后占领重庆市,进逼成都市。后滇系军阀唐继尧也参与进来,这场战争从1923年初直到1924年3月,前后持续一年多,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形势越来越复杂,形成四川军阀的又一次大混战。杨森因得到直系军队的帮助,作战特别卖力。吴佩孚还租用日本商船源源不断给杨森运送晌械,终于在1924年3月打败了第一军。5月26日,吴佩孚操纵的北京政府论功行赏,任命杨森督理四川省军务善后事宜。杨森积极响应吴佩孚的“武力统一”政策,宣称“强国必先强省,强省必先统一军政”。同时利用其四川督理身份的权力,赶造枪炮弹药,扩编军队。经过约一年的准备,打响了所谓四川“统一之战”,力图以武力统一全川。他以第十师师长刘斌“称兵犯上”为词,下令向驻绵阳市的刘斌部进攻,攻占绵阳等县,接着驱走驻简阳市的田颂尧部及驻自流井的刘文辉,又将驻遂宁市的陈国栋师和资中县,内江市的赖心辉部、驻新津的刘成勋部击败,再出兵将乐山的陈洪范师打败,迫陈通电下野。杨森威势日增,咄咄逼人,刘湘联合邓锡侯、刘文辉及黔军袁祖铭等结成反杨同盟,组成川黔联军。7月,杨森与刘湘为首的川黔联军开战。杨森兵虽多但面很广,难以抵御对应之重点突破,先败于荣昌三溪镇,继而在战斗方酣之际,杨部主将王缵绪临阵倒戈投刘湘。川黔联军全线反攻,杨军大败,残部为刘湘等收编。杨森在1925年10月逃往汉口后,投靠吴佩孚,12月,吴佩孚任命杨森为讨贼联军川军第一路总司令。1926年,杨森重回四川省,与刘湘讲和,并控制下川东一带,当年5月被吴佩孚任命为四川省长。10月,杨森接受国民政府的任命,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兼川鄂边防总司令。
围堵红军
1933年7月,参加对红军川陕根据地的六路围攻,任第四路总指挥。1935年,红军北上对抗日军,杨森率部奉蒋介石之命围堵长征红军。杨森为保存自身实力,派遣第一旅、第四旅在叙永县堵截红军,第二旅、第六旅在大渡河布防,与红军保持远距离尾追,之后又奉命撤离。
坚决抗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杨森多次致电蒋介石,主动请缨杀敌,得到蒋介石的同意。淞沪会战之战爆发,杨森亲临淞沪前线一带了解战况。9月1日,杨森的二十军从贵州省徒步出发。10月12日,到达上海前线。在战斗之前,杨森发表全军动员讲话,鼓舞士气。经过浴血奋战,尽管杨森所带领的二十军损失惨重,但对敌军造成重创。淞沪会战后,蒋介石特意嘉奖二十军,杨森被蒋介石提升为第27集团军总司令,调往安庆市补训,归抗日战争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统辖。
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爆发。9月27日,杨森派134师急行军赶至南楼岭、白沙岭、苦竹岭一带阻击日军。第二天,七十九军和二十军对日33师发起猛攻,日军遭重创。日寇在空军掩护下强渡新墙河,突破中国国民党军队防线,即迅疾扑长沙市。国民党军主力部队乘势阻击,敌寇伤亡严重。这就是当年的第一次长沙会战,也称湘北会战。这次会战后,杨森升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27集团军总司令。1942年8月,日寇第二次进攻长沙。经过英勇战斗,第二次长沙保卫战获胜,捷报传遍中外。杨森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第三次长沙会战由此拉开序幕。在两天一夜的激战中,敌人尸横遍野,还俘获大量车辆战马和作战物资。
1944年5月27日,湘北第四次会战开始。1945年5月,杨森二十军奉令由黔东开始向桂林市进攻,此时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均已成强弩之末。在各方面的配合反攻下,二十军于日寇8月15日投降前夕,攻下了桂林。抗战胜利后,二十军奉调湖南省,军部驻衡阳市,部队分驻株洲市、长沙市、湘潭市一带。[]但杨森下属的二十军和二十六军由于长期转战消耗,兵力损失惨重。
人物逝世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卸去军职,把二十军交给侄孙杨干才、副手夏炯带领。1945年1月,杨森被任命为贵州省主席。1947年,又担任当重庆市市长。1949年5月,担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一职。11月,解放军入川,杨森就任重庆卫戍总司令,负责保卫在重庆的蒋介石。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杨森逃到台湾。1950年4月,蒋介石委杨森为台湾“国策顾问”、“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1960年,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长。1977年3月,杨森在台北市三军总医院确诊肺癌,不久逝世在台北。
相关事件
在“万县惨案”发生之前数月,中英双方已有多次冲突,且一般都是英国军轮恃强凌弱,依侍武力,在中国长江流域横冲直撞,对中国军民造成严重伤亡和重大损失。1926年9月1日,英国驻渝领事卢思德到万县与时任四川省省长杨森进行谈判,杨森对其提出“严惩祸首,赔偿损失”的正当要求,英领事却一味狡辩;次日双方继续谈判,仍然无果。英领事一味要求,先释放英国两商轮,才能展开谈判,并于9月4日晚,对杨森发出最后通牒:“限令四小时内,将扣押两轮释放,否则实行轰击。”
9月5日下午四时,英舰到达万县,对万县展开了大轰炸。英轮嘉禾由宜抵万,装载英兵二百馀名,火炮枪弹及机关枪多挺,甫抵码头,即对准南津街方面轰击,计发出大炮弹数百发,死伤人民甚多。杨森因该兵舰过于横蛮无理,为保护地方人民计,一面派队防御,一面派员救火。此一事件被称为“万县惨案”。
人物评价
《中华民国史》一书评价杨森:“其在抗日战争上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也不乏为一位抗日英雄,是对全民族抗战做出英勇贡献的人。”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杨森一次回广安市老家,突然从人堆里跑出一个半大小子喊他爸爸,连杨森都不清楚这是哪位太太所生的儿子,想了一下,最后还只好“算数”。对于这样一个妻妾成群,子女成堆,奴婢众多的“特号”大家庭,出身行伍的杨森决定采用军事化的手段管理,即所谓“家庭军事化”。大太太管总务,二太太管会计出纳,三太太管子女教育,四太太负责对外交际,五太太管仆役。其余的姨太太们,有的管服装,有的管采买,有的管贮藏,有的管伙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家中无有闲人。家中的饮食起居还订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严格遵守。杨森还对众妻妾颁布了诸多禁令:不准请客,不准打牌,不准吸烟,不准跳舞,不准酗酒,不准看戏看电影,不准与男子搭腔等等,犯错还要采取惩戒手段。杨森就曾命令他的马弁,在寝室和车站,分别处决了两个姨太太,罪名是“红杏出墙”。
后世纪念
杨森公馆
杨森驻扎在万州区时的公馆即杨森公馆,坐落在现在的重庆市万州区政府院内,一楼一底,砖木结构,殖民式建筑,兴建于民国初期,为重庆市二级优秀近现代建筑,现为万州区政府招待所。
杨森在重庆市郊外的公馆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山洞平正村53号又称谷芳山庄,该房屋现为重庆市少年宫的培训用房。
杨森陵园
杨森陵园,位于渠县鹤林乡,当地人民习惯地称呼为杨森故园,坟墓的主人其实是杨森的父母。
墓址宏长,共为两进。第一进左右各竖石柱,高约三丈,覆以欲扬之鹰。进数武,分踞雌雄两石狮,状貌巍然。第二进则杨公夫妇之墓在焉。前竖石碑,高约一丈,吴上将佩孚题其表,杨惠公志其里,横列石桌,环凳如鼓。左右各建丈余之碑,分载当时名流题咏,左武右文。墓之左侧筑西式楼一座,额曰“瞻依楼”,以为祭当时栖息之所云。陵园成拱形,有围墙,顺坡而建,共有三台,每台用纹路细密的条石砌成半月形,两边均有石梯。墓碑是质地坚硬、结构细腻的巫峡石雕刻,碑面用银元打磨成银灰色,闪闪发亮,特别是石柱上的那对石鹰,雕琢精美,栩栩如生,站在两边石柱小看对面石柱上的石鹰,是歇着的,从正前方看去,两石鹰雄视前方,展翅欲飞。
这一陵园,是杨森在驻防渠县时,重金聘请通江县91岁的陈多贵精心选择的风水宝地,杨森还亲自撰写了《父母墓志》。这一陵园,在“文革”初期的破“四旧”中,被红卫兵毁坏。
参考资料
杨森率二十军出川抗日.广安市人民政府.2023-09-25
杨森公馆.抗日战争纪念网.2023-09-25
县政协委员呼吁恢复杨森陵园.渠县新闻网.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