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洛伊斯·希特勒

阿洛伊斯·希特勒(1837年-1903年1月3日,德语:Alois 阿道夫·希特勒),原名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伯(德语:Alois Schicklgruber),奥匈帝国的海关职员,德国纳粹党党魁阿道夫·希特勒的父亲。

1837年,阿洛伊斯·希特勒出生于奥地利的斯特隆纳斯,母亲玛利亚·安娜·施克尔格鲁伯出身于贫穷小农,阿洛伊斯是其生父与玛利亚的私生子,幼年时期在继父弟弟约翰·纳普姆克·许特勒家中度过,其母亲去世后纳普姆克将阿洛伊斯送去维也纳当鞋匠学徒,成年之后阿洛伊斯通过努力担任奥匈帝国的海关职员,并在任职40年后于1895年退休。退休之后,阿洛伊斯先后在哈费尔德、拉姆巴赫、勒沃丁购置房屋居住,但整日游手好闲,与朋友酗酒和谈论时事,1902年8月中旬,阿洛伊斯在一次往地下室运煤时用力过度而引发大咯血,此后身体每况愈下,直到次年1月3日阿洛伊斯在饮酒时因肺部出血而去世,终年66岁。

阿洛伊斯一生之中非常风流,私生活混乱,他先后和安娜·格拉斯尔、弗朗西斯卡·马策伯格、克拉拉·波尔兹尔结婚,生育有五子四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与克拉拉·波尔兹尔生下的,后来的德国纳粹党政党领袖阿道夫·希特勒。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37年,阿洛伊斯·希特勒出生于奥地利多勒斯海姆附近的斯特隆纳斯,其父亲名字不详,他的母亲玛利亚·安娜·施克尔格鲁伯则出身于贫穷小农,阿洛伊斯·希特勒是其生父与母亲玛利亚的私生子。幼年时期的阿洛伊斯在施克尔格鲁伯家的农庄里度过,5岁时阿洛伊斯的母亲嫁给时年50岁的磨坊工约翰·乔治·希德勒,后玛利亚·安娜将阿洛伊斯送到斯皮塔尔,并交由丈夫的弟弟、富裕地主约翰·纳普姆克·许特勒抚养。1847年,阿洛伊斯的母亲玛利亚去世,而他的叔叔纳普姆克对待阿洛伊斯如亲生儿子一般,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并送他上学,之后还送他去维也纳给一个鞋匠当学徒。

成年经历

阿洛伊斯不认同当时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其果断勇敢和喜欢冒险的性格促使其渴望成功,不久他获悉奥地利海关正准备从乡村地区招募后备人员,于是阿洛伊斯抓住良机前往报名。19岁时,阿洛伊斯开始在奥地利财政部接受培训,期间他克服学历低(国民小学)和社会背景浅的困境,通过努力成功当选海关官员,最初他在助理职位上表现出众,后来被升为监管员,最终成功成为海关官员,并身中产阶级。阿洛伊斯的私生活较为混乱,他在30岁时与一个名叫特克拉·P的女子生出私生女特蕾萨。

1873年,36岁的阿洛伊斯与50岁的有钱人安娜·格拉斯尔结婚,安娜·格拉斯尔出身布劳瑙一个富裕的公务员家庭,婚后安娜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而阿洛伊斯却喜欢和比自己小很多的女孩交往,比如他和十七八岁的温克女孩弗朗西斯卡·马策伯格交往,芬妮曾在布阿道夫·希特勒家族故居斯特莱夫旅店当女佣。1875年,阿洛伊斯由于尽忠职守而被上司提拔为布劳瑙海关检查长,次年斯皮塔尔女孩克拉拉·波尔兹尔( Klara Pötzl)来到阿洛伊斯家,负责照顾他患病的妻子安娜,当时克拉拉只有16岁,而且阿洛伊斯的养父纳普姆克是克拉拉的外公,因而克拉拉表面上叫阿洛伊斯为“舅舅”。同年6月6日,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伯在维特拉地区的约瑟夫·庞克纳公证处办理公证,次日正式改为其继父之姓希德勒(Hiedler,意思是住在小房屋的人),该姓氏除希德勒外尚可拼为许特勒(Hüttler、Huettler)及阿道夫·希特勒(Hitler),后由德国政府统一调整为希特勒。

阿洛伊斯的妻子安娜虽然身体欠佳,但对丈夫和女佣芬妮的风流韵事感到不满,于是他们二人于1880年11月签订《桌床分离协议》,之后阿洛伊斯开始与芬妮未婚同居,芬妮还将潜在的竞争对手克拉拉赶回斯皮塔尔,两年后芬妮非婚生下一个男孩,阿洛伊斯为孩子取名为小阿洛伊斯。1883年,阿洛伊斯第一任妻子安娜去世仅六周后,阿洛伊斯和22岁的芬妮正式举行婚礼,由来自巴伐利亚州地区西蒙巴赫的两名海关官员证婚,同时儿子小阿洛伊斯也成为阿洛伊斯的合法嗣子,婚礼两周后芬妮便产下了一女安吉拉,这是阿洛伊斯第一个在合法婚姻下出生的后代。同年芬妮患上肺结核,阿洛伊斯不顾其反对,以帮助照顾病人和料理家务为由将克拉拉接入家中,后阿洛伊斯和克拉拉二人因偷情而忽视照顾芬妮,致使年仅23岁的芬妮于次年去世。

不久克拉拉怀上阿洛伊斯的孩子,但由于在正式文件上二人有明确的隔代亲属关系,因而阿洛伊斯的结婚计划受到阻碍,只有在教会的特许下才能成婚。阿洛伊斯的婚姻豁免申请书提交给罗马教区后几周,二人获得教会签发的书面结婚准许,于是二人于1885年1月7日正式结婚,同年6月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古斯塔夫出生。结婚初期阿洛伊斯和克拉拉的关系较为亲密,但由于阿洛伊斯性格强势且脾气暴躁,经常殴打自己的子女,而克拉拉却不敢与阿洛伊斯顶嘴。此外阿洛伊斯还嗜好喝啤酒和葡萄酒,以此发泄自己的烦恼与焦躁。1889年4月20日,克拉拉生下了一个儿子,天主教神父伊格纳兹·普罗伯斯于复活节的凌晨三点一刻为婴儿洒圣水,并以阿道夫·希特勒的名字为其做洗礼

晚年及去世

1892年8月,阿洛伊斯被海关委派到德国帕骚任职,其全家搬往帕骚生活,阿道夫因而学会了巴伐利亚州方言。1894年4月,阿洛伊斯因职位调动而独自前往林茨工作,次年年中,阿洛伊斯在海关任职40年后退休,他在哈费尔德买下一个农庄并率领全家人搬到那里居住,阿洛伊斯在家里经常养蜂和干农活,而阿道夫于这年5月开始在拉姆巴赫附近的费什哈姆上学。两年后,阿洛伊斯卖掉只赔不赚的哈费尔德庄园,全家迁到了拉姆巴赫的一个出租房里落脚,不久又搬到拉姆巴赫的另一处住所。1898年11月,阿洛伊斯在勒沃丁地区离教堂和墓地较近的地方买下住房,全家搬入勒沃丁的住房后,阿洛伊斯整天游手好闲,经常饮酒并和朋友评论时事政治,而幼年的阿道夫能适应乡村的生活,经常和同学们在野外玩打仗游戏。

进入1900年之后,阿洛伊斯与克拉拉所生的儿子埃德蒙染病去世,他将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儿子阿道夫·希特勒的身上,并将阿道夫送到林茨的公立实科中学读书,但阿道夫由于未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加上父亲阿洛伊斯对其严厉管束,阿洛伊斯强硬的个性使其经常与阿道夫发生口角,同时与其母亲克拉拉也发生矛盾,致使阿道夫的成绩因家庭失和而每况愈下,父子之间的关系日渐紧张。1902年8月中旬,阿洛伊斯在一次往地下室运煤时用力过度而引发大咯血,此后身体每况愈下,直到次年1月3日阿洛伊斯在饮酒时因肺部出血而去世,终年66岁,其葬礼于两天后在勒沃丁一处离他们家只有几米远的墓地举行。

人物评价

阿洛伊斯之子阿道夫·希特勒评价:“父亲是一位忠于职守的公务员,我的母亲则全身心投入家庭,给予孩子们永恒的、充满爱意的关怀。”

美国历史学家戴维·M·克罗评价:“阿洛伊斯·希特勒虽然十分严厉,有时候脾气也不好,却是个成功的海关官员,因而能够给他的家庭提供舒适的生活方式。”

德国历史学家沃尔夫冈·茨德拉评价:“阿洛伊斯性格果断,渴望成功,又充满冒险精神。”

阿洛伊斯的同事评价:“我们大家都觉得阿洛伊斯·希特勒不是个和善的人。他很严厉、刻板,在工作中过于拘泥小节,是个很不容易接近的人。”

奥地利勒沃丁的市民评价:“老阿洛伊斯是一个非常自以为是,极易动怒的人。”

阿洛伊斯的小女儿保拉·希特勒评价:“父亲(阿洛伊斯)绝不允许他一家之长的地位受到任何质疑,他在家中总是说了算,不容许家里人反驳。不管是他的妻子,还是孩子,都得听命于他。任何人都要理所当然地、绝对地服从于他,就像他自己作为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对国家绝对忠诚一样。”

家庭成员

人物争议

阿洛伊斯为取得和自己海关官员相称的身份,而选择更换姓名,但他不想继承其继父的姓氏“希德勒”和养父纳普姆克的姓氏“许特勒”,而是开创性地使用“阿道夫·希特勒”这个姓氏以彰显自身价值,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伯便成了阿洛伊斯·希特勒。但事实证明当时阿洛伊斯更名是非法的,根据当时法律规定如果公民需要更名,其生父或生母必须亲自声明或至少留下一份书面文件,但当时阿洛伊斯所谓的“父亲”乔治·希德勒已去世19年,而他的母亲玛利亚·安娜也已去世29年,至少从法律层面上来说更名是不成立的,但当时政府并未详查而直接入档。此外,德国历史学者沃尔夫冈·茨德拉认为,阿洛伊斯的生父就是纳普姆克,而不是纳普姆克的兄弟乔治·希德勒,且纳普姆克为将自己的财产交由阿洛伊斯继承,更是唆使自己的亲属充当见证人并精心策划更名事件;历史学家魏尔纳·马塞尔认为阿洛伊斯和克拉拉是近亲结婚,其乱伦的婚姻受到当时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