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又称英国产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发生的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技术革命。英国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轻工业开始的,以解决动力问题作为关键和重要标志,以机器的发明、使用和制造为中心,以英国本国的发明创造为主,同时尽量吸收前人和别国的先进技术的一次技术革命。

1688年,英国发生“”,建立了稳定的君主立宪制度,1707年与苏格兰合并组成后,实现了政治上的稳定,形成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制度框架;在经济方面,英国推出《圈地法案》,使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流向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英国还发展了家庭农场制,使纺织业得到了发展,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扩大了海外市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科技上,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自然科学成就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在思想精神上,除开英国的工业民族精神之外,的经济理论也对工业革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上半叶农业的发展,随后工业革命兴起,在生产工具上进行了多次革新,先后出现了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和走锭纺纱机等纺织业生产工具。1785年出现了以蒸汽为动力的织布机,到19世纪20年代,蒸汽动力织机在棉纺织工业中基本取代了手织织布工。到1830年,纺织业完成了机械化。18世纪后半叶,瓦特改进相关技术,进一步研制完善蒸汽机,为各工业部门的生产提供了强大且高效的动力。英国生产组织形式格局发生质的变化。原工业化时期的工场制被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厂制取代,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到工业革命完成阶段,英国已进入筑路时代和“铁路时代”,至19世纪中叶,铁路运输成为英国国内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密集程度超越20世纪的绝大多数国家。

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并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形成了技术革命的第一次高潮,使英国在多个方面垄断世界市场,英国从此整体进入蒸汽时代和钢铁时代。随着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和非欧洲国家,这些国家也相继走上了工业化道路。部分落后国家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强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

发生背景

政治

17世纪上半叶,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已经拥有了相当强大的经济力量。但是,他们不断受到封建政权的打击。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不断向斯里兰卡议会提出征收新赋税的要求,甚至在1629-1640年间解散国会,实行无国会的专制统治。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从1688年的“光荣革命”开始,资产阶级通过国会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宪法性质的法案,取消了过去国王在财政、征集军队、司法等方面的独断权力,把最终决定权交给国会。这些法案有:1689年通过的《权力法案》和《叛乱法案》、1694年通过的《三年法》、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根据这些法案,政权完全落入以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新贵族为主的议会手中,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1707年与苏格兰合并组成后,实现了政治上的稳定。18世纪前半期,汉诺威王国乔治一世统治时代,英国资产阶级又利用国王经常不参加枢密院会议的机会使枢密院逐渐摆脱国王的控制,成为集中掌管全国政务的内阁,形成内阁制。到1742年,时任首相沃尔波尔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他与内阁成员集体辞职,至此,形成了责任内阁制,近代议会制度由此确立。学者王铭、王薇认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

经济

圈地运动与“农业革命”

15世纪末,英国国内与欧洲大陆荷兰地区的毛纺业迅速发展,羊毛的需求量骤然增加,养羊业很快成为最有利可图的事业。英国的圈地运动便由此开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新一轮的圈地运动的规模更大、势头更猛。这是由于女王陛下政府奖励粮食出口,加之国内市场对粮食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但当时实行的公开田地制与休耕制使得种植粮食的土地不足全部耕地的一半,导致粮食供应缺口越来越大。剑桥大学教授布拉德利第一个提倡农业改革,他提出用轮作制代替休耕制。不久,唐尼逊德又将其改良,创造了诺福克方法。此方法不仅取消了休耕地,扩大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而且改良了土壤,为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饲料。其后,哲特罗·塔尔又分别于1726年和1731年编写出版了《马耕法》和《经营耕地新法》,对农艺进行进一步改良。与此同时,农具的改革也飞速发展,1701年,塔尔发明了条播机,即减轻了劳动强度又能节省六分之五的种子并提高了成活率。其后,簸谷机和改良犁也相继出现。

这些农艺、农具、农技的重大变革,使与之适应的英国农村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革。出现了资本主义大农场兴起,小农、中小地主衰落的现象。这就是英国历史上“农业革命”。圈地运动随之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此次圈地运动在议会通过立法程序的保障下进行,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圈地运动和“农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使得工业革命所需的粮食和部分原料得到了充分供应。圈地运动和“农业革命”还使大量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他们中的大部分流入城市和工业中心,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另外,圈地运动和“农业革命”还扩大了国内市场。由此可见,圈地运动和“农业革命”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先导。

手工工场

16世纪之前,英国的手工业基本都是分散的家庭手工业。到16世纪初,毛织品需求激增。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出现了一批包买商人,他们将散居的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发给他们工资,向他们提供原料和生产工具,让他们为自己生产毛织品。这样,分散的手工工场就发展起来了。为了解决场地分散,发放原料、收集产品都十分不便的问题,这些包买商人又将手工业者集中到一个工场内,形成了集中手工工场。在手工工场里,工人逐渐专业化,工具逐渐专门化,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技术前提、生产组织机构和技术人员队伍。

奴隶贸易

17世纪末18世纪初时,英国打败西班牙和法国,签订《乌得勒支合约》,成为奴隶贸易的霸主。英国的部分大城市,如利物浦布里斯托尔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等都是在黑奴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黑奴贸易为英国带来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使英国资产阶级在工业革命前积累了大量的商业资本,并将资本输入国内,投入生产,转化为生产资本,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国际市场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上叶,英国奉行重商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向外扩展海外市场时,得到了女王陛下政府的支持。“地理大发现”为英国资本主义的海外市场扩展创造了先决条件,而英国也在17到18世纪的海上霸权争夺中取得胜利,夺取了海上霸权,扩大了英国的对外贸易,扩张了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拥有了更多的海外市场。海外市场的发展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和生产技术革新,使部分英国城市发展成为大的工业中心。

棉纺织业的发展

1750年左右,棉纺织业是英国重要的工业部门,在殖民地上,棉织品的需求相对更多,棉纺织技术亟待改进。英国人从改革纺纱工具开始,并设立奖励措施,提供金钱等形式的报酬,鼓励人们进行技术的改革。这些条件的提供提升了英国人的创造热情,促使英国人快速更新棉纺织技术,使棉纺织工业首先实现机械化,并带动其他工业的机械化。

科学技术

13世纪到16世纪末叶,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继承了中国的三大发明和古希腊、古罗马的科学成就,并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整个欧洲大陆社会进步、工商业繁荣。16世纪末叶,欧洲大陆战争频发,迫使具有熟练技术的新教徒逃到英国避难,随之,他们也把熟练技术带入英国,提高了英国原有的技术水平。不仅如此,此时的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还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英国大批的医生、牧师、商人为了科学研究要欧洲大陆留学。到1650年,伦敦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的中心。1662年成立的皇家学会为英国发展科学做了组织准备。1666年,牛顿提出了力学三定律。此后,瓦特发明的蒸汽机,需要依靠精密的计算、精确的装配和熟练的操作。英国在物理、化学、力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上取得的成就,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技术条件,使得工业革命有可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文化

英国人在制度框架和社会结构下,形成了独特的工业民族精神,且英国的伊斯兰教传统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反对不讲信义,促使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去扩大生产,创造财富。除开英国的工业民族精神之外,英国的思想家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托马斯·霍布斯等思想家通过自己的著作,阐述了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政府或国家应当予以保护的观点,并被人们接受。英国还突破了“重商主义”的障碍,形成了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即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取消一切重商主义政策,取消保护关税制度,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实现彻底的经济自由。

社会

英国与欧洲大陆相比,有着较为独特的社会结构,为英国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提供了必要基础。16世纪开始,英国旧贵族阶级衰落,中等阶级崛起,逐渐形成了以“土地贵族——中等阶级——工资劳动者”三者为主体的三层式社会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地主——农民”式的双层社会结构,涌现了新的社会群体,促使社会结构更加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

另外,英国工业革命还与黑死病流行产生的一系列异常现象有关。黑死病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原先的农场失去管理,剩下流动性较强的幸存者可以移居到别的地方谋生,使农奴制度的基础遭到重创。而由于人口的减少,导致雇佣工人困难,使得工人工资得到提高,出现了高工资经济模式,进而导致高消费水平。

事件过程

革命开始

农业

18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业革命首先萌芽于农业,随着圈地运动的深入,大土地所有者集中了土地,可以进行集约经营,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农业革命”的发展。当农业与商品经济联系起来,且农产品成为商品后,刺激生产的动力就出现了。农业的发展使更多人投入到其中,进一步为农业革命提供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农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发展迅猛:1700-1790年间,有400多万英亩荒地被开垦成农田。1700年每一个农民大约可以养活1.7个人,到1800年可以养活2.5个人,农业生产率提高了47%。1700年英国谷物产量大约是1480万夸特,1800年增长到2110万夸特,增长率为43%。1731-1800年间肉类销售量大约增加35%。农业革命不仅使农业和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增加了英国的财富,还培养了英国贵族和乡绅的经营意识,使其以市场为目标进行生产并赚取利润。而贵族和乡绅作为社会上层阶级,其谋利取向又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楷模,鼓励人们追求财富。

轻工业

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轻工业部门。其中又以新兴的棉纺织业为最早。棉纺织工业的技术革命引起了其他工业部门的连锁反应。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正式开始。

纺车的发明

18世纪初,英国还只能织造粗棉布,精制棉布主要靠从印度进口。到18世纪上半期,穿用印度棉布在当时成为一种时尚,导致印度棉布在英国的销量成倍增长。为了发展本国的棉纺织业,女王陛下政府于1720年颁布法令,禁止向英国输入棉布,随即又规定以每米半便士到一个半便士的奖励鼓励英国的棉纺织品出口。之后,英国的棉纺织业便迅速发展起来。

1733年,英国织工和机械工约翰·凯伊发明飞梭,用踩动脚踏板传递梭子的办法替代过去用手穿梭的办法,使工作效率提高了两倍,而且还可以织成宽幅布。1760年,他的儿子罗伯特·凯伊又改良了飞梭,把织布能力进一步提高。

织布效率的提高造成了棉纱供应不足的情况。为了解决“纱荒”的问题,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和“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先后悬赏鼓励发明新的纺车。1765年,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能同时转动8个纱锭的纺车,并将其命名为“珍妮”纺纱机。这才真正解决了“纱荒”的问题。之后,珍妮纺纱机在使用中不断得到改进,最终达到可以纺80根纱,劳动效率得到大大提高。但是,珍妮纺纱机纺出的纱易断,不能做经线。1769年,一种用水推动的经线纺纱机成功解决的这个问题。到1779年,织工克隆普顿在吸收了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的优点后,发明了“缪尔”纺纱机,又叫“骡机”。它纺出的纱精细、坚韧,可以做经线和纬线。1792年,在经过凯利改良后,“骡机”由手动变为水力自动纺纱,可以同时带动三、四百支纱锭,进行大规模生产。

织布机的革新

随着纺纱能力逐步超过织布能力,新的“织工荒”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织布机便应运而生。1785年,牧师卡特莱特在木工和铁工朋友的帮助下,造成了水力织布机,迅速使英国棉布产量提高了两倍。但棉纱过剩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由于担心棉纱外流会刺激欧洲大陆棉纺业发展,并成为英国的竞争对手,1800年4月22日,英国棉纺业的资本家在曼彻斯特召集所有棉布企业主开会,并于4月29日成立由三十六人组成的委员会专门处理这个问题。会议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要发明和实验能够消耗掉国内过剩棉纱的动力织布机。卡特莱特织布机在1803年经过约翰逊的改进,在1813年经过和洛克斯的完善后,最终将织布效率提高了40倍。到1833年,英国的织布机也由1813年的2400台猛增至85000台。使用卡特莱特织布机的工厂也从1791年建起第一座后纷纷建立,英国的兰开夏郡郡也成为了英国的棉纺织业基地。

各种新式的纺纱机、织布机运用于棉纺织业,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该行业顿时成为了有利可图的行业。同时,大批织工脱离农业,小农人数急剧减少,不仅加速了工业无产阶级的成长,而且也间接促进了农业的资本主义化和农业无产阶级成长。新的纺纱工厂的纷纷建立,也奠定了工厂制的基础。纺织工业中的技术革命对英国的其他工业部门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化学工业

在纺织机械经过革新以后,传统的布匹漂白方法已经大大落后于需要了。于是人们加紧探索快速漂白的方法。1746年,洛达克发明的蒸馏硫酸法初步改进了漂白工艺。1785年,法国化学家克劳德·贝托莱发现氯元素的褪色特性,可以用来漂白棉布、蜡和纸浆。1786年,瓦特把这个方法带回英国并实验成功。至18世纪80年代末,这项发明在生产中被广泛运用。随着漂白技术的发展,棉布的染色技术也使用了新的化学方法。不仅如此,棉布的印染技术也有很大发展。1783年,托马斯·贝尔发明了铜滚印花机,它可以替代100名手工印花工人的劳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1799年,在国会下议院日志上曾经登记了好几件染料发明人要求奖励的申请,其中有朱红、粉红、绿色、黄色等染料。

深入发展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大功率和廉价动力成为了关键问题,此时的生产需要其他的动力代替有一定地域和季节局限性的水力,而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成为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标志。

蒸汽机

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划时代的技术变革。在瓦特改良蒸汽机前,英国采矿业使用的是“纽考门蒸汽机”。1763年,瓦特开始改造这种动力装置,1769年,瓦特研制成第一台样机,并在1773年制造出了可以连续运动的蒸汽机。1782年-1784年,瓦特改进相关技术,研制完善了第二代双作用旋转式蒸汽机,为各工业部门的各生产领域提供了强大且高效的动力,1785年,在诺丁昂附近建起了第一座用蒸汽机作动力的棉纺厂,1786年,瓦特和博尔顿合股开办的一家工厂拥有蒸汽机250台,1790年以后,全部骡机都使用蒸汽动力。到1800年,蒸汽机占领了康沃尔郡和兰开夏郡全部动力的1/3-1/4。到1826年,英国已经拥有1500台蒸汽机,总功率达到8万马力。蒸汽动力逐步代替水力,它的强大动力使工作机的型号和数量日益增长、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一个工厂工人数从不到600人到超过1000人。由于蒸汽机以煤为燃料,这也带动了采煤业的发展。

冶金与采煤业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直接推动了冶金和采煤业的迅速发展。1709年,亚伯拉罕·德尔比采用焦炭炼铁法,获得成功。之后他的儿子小德尔比对此方法进行改进,先是在1735年用焦炭混合生石灰炼铁,并加强鼓风能力,后又在1750年左右用煤冶炼成一种可以锻造为棒铁的生铁。1760年以后,随着制造大量纺织机和蒸汽机,英国对铁的需求骤然增加,焦炭炼铁法得到迅速推广。1760年斯米顿发明鼓风炉,用送风筒代替旧式的风箱,提高了生产能力。在18世纪70年代,又出现了蒸汽鼓风机,英国的生铁生产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

几乎与生铁冶炼技术改革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实验新的冶炼熟铁的方法。工程师格勒·科特首先获得了成功,他发明了“搅炼——碾压法”。这种方法不仅改善了熟铁的质地,还将产量提高了15倍。另外,蒸汽机也被应用于冶铁工业中。1776年,瓦特设计生产的第一批蒸汽机被用来给熔铁炉鼓风;1782年,蒸汽机又用来运转锻锤;到1784年,碾铁和切铁都采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1790年,蒸汽机又被用于冶炼熟铁。1828年,纳尔逊发明了热气鼓风来代替冷气鼓风,可以节省一般燃料,降低了熟铁生产成本。冶金技术的革新改变了英国冶金工业的落后面貌,1790年英国的铁产量达到8万吨,基本上满足了本国需求;1796年英国的铁产量达到12.1万吨,英国成为了生铁输出国。到18世纪末,冶金工厂取代了棉纺织厂的地位,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大企业。

冶金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煤炭工业的发展。煤炭工业的技术革新首先发生在运输工具上。1767年,将煤箱从煤矿运出的导轨从木轨换成了铁轨。1812年,布兰开校普发明运煤蒸汽装置,提高了运煤量。瓦特发明双向蒸汽机后,用蒸汽动力代替人力将煤从矿底提到井口。1813年,又出现了蒸汽打井技术。1815年,德斐发明了安全灯,采煤可以深入下层。1820年发明的曳运机大大提高了工效。机械化使得英国的煤产量逐年增加,1750年,英国的煤产量是470多万吨,1790年就达到了760多万吨,1795年超过了1000万吨。

冶金与采煤业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英国的工业基础,也推动了英国其他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

工厂制

由于蒸汽机以煤为燃料,消除了工厂对水力的依赖,从前靠山傍水的工厂都纷纷迁入城市,形成了许多集中的工业基地。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间,既是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并走向高潮时期,同时也是近代工厂制的兴起时期。随着水力机及蒸汽机的发明,英国的工厂制首先在棉纺织行业建立起来,接着传播到毛纺织行业和编织行业,随后再推广到冶金业、采煤业及机器制造业等。随着工厂制的确立,资本高度集中,尤其是固定资本在工厂总投资中的比重明显增加;劳动力也高度集中,劳动分工进一步增强,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为了保证生产有序进行,工厂主制订、实施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工厂。近代工厂制的确立使得劳动效率得到大大提高,推动了生产的增长和经济增长。学者刘金源认为:工厂制是迄今为止在人类社会中影响力最为深远且依然处于主流的生产组织形式。近代工厂制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变革的产物,没有近代工厂制的兴起,就不会有工业革命。

革命完成

交通运输业

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境内的公路很少,且多坑洼不平;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从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就已经开始改良公路和开挖运河,不断改进国内的交通运输条件。18世纪的三位筑路工程师梅特卡夫、托马斯·泰尔福德、马卡达姆创造并改良了碎石铺路法,大大提高了英国公路的修筑质量和速度。到1830年,在纺织工业区建成了公路网,英国各大城市之间都有公路相通。与此同时,运河航运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761年建成第一条运河,到1830年,英国已经拥有运河近3000英里。英国发达的运河网的形成,较之公路运输,不仅加快了速度,而且降低了运费。

改良道路、开挖运河只能缓解英国运输紧张的局面,要真正扭转这种局面,还是要新的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1767年,铁轨被发明;之后,人们又用钢轨替代铁轨,这为蒸汽机车的发明和推广创造了重要条件。1803-1804年,特里维西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这种机车能拖运10吨铁、乘载70人。1814年,乔治·斯蒂芬逊制造出了第一部滑轮机车,它可以拖动8节火车,一次装运34吨煤,时速4英里。1823年,乔治·史蒂芬逊在纽卡斯尔建立了英国第一座机车制造厂,生产改良后的0-2-0型机车。该型机车可以拖挂27节车皮,载重30吨,时速12英里。斯蒂芬逊还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公用铁路,并创造了“斯蒂芬逊派筑路法则”。此后,英国出现了修筑铁路的热潮。到1848年,英国通车的铁路有75条,每年可运载乘客2500万人。至1858年,英国建成了全国铁路网。

蒸汽机不仅被用于陆上运输工具,还被用于水上运输工具。美国人富尔顿于1803年发明了第一艘轮船,之后又在1807年造成了一艘实用汽船。1811年,英国人利用富尔顿的发明,仿造汽船成功。1838年,英国建造了4艘完全实用蒸汽机的轮船。之后,雷赛尔、埃里克森和史密斯等人研制螺旋桨装置获得成功,并于19世纪中期投入使用。轮船使用螺旋桨推动力大,船体也因此可以使用钢铁制造,这样的轮船促进了远洋航运事业的发展,让英国成为近代的“海上马车夫”。火车、轮船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工业革命进入最后阶段。

机器制造业

冶金、煤炭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都需要制造大量的巨型部件和机器。这一切都要求机器制造业需要进行技术革新。万能蒸汽机在金属加工机床上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机器制造工业的技术革新进程。1825年,约瑟夫·克雷门特发明刨床,之后,他又发明了新车床;几乎同期,理查·罗伯茨发明了新钻床;詹姆斯·奈斯密斯又于1836年、1839年先后发明了为制造大型金属部件的机床和蒸汽锤。19世纪30年代,英国开始使用机器生产机器,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建立了强大的近代机器制造工业,为英国大工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前提。

意义与影响

技术及产业成就

技术成就

产业成就

英国工业革命中,在染布业,出现了用氯气漂白的新方法,大大提高了漂白技术的效率,使英国的纺织品迅速垄断世界市场。新的织布机和蒸汽机的出现,要求铁、钢和煤的供应量也要相应增加,因而采矿和冶金术方面的技术也得到了革新。亚伯拉罕·达比在熔化矿石时用焦炭代替煤;亨利·科特发明了“搅炼法”,可除去熔融生铁中的杂质;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被应用在鼓风机、凿岩机等方面。1800年,英国生产的煤和铁的占比已经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铁被进一步应用于一般建设,英国不仅进入了蒸汽时代,也进入了钢铁时代。

经济影响

生产力

英国在工业革命的80年左右时间里,建立了强大的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机器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采用机器化大生产,空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84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占45%,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21%。

以上资料来自

经济体制

15世纪前的英国,农业是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绝大多数居民都是从事农业的。15世纪,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一部分农民逐渐贫苦破产沦为农业雇工。此时的英国相较于欧洲其他国家还比较落后,但资本主义关系在英国一直稳步前进。16世纪的“圈地运动”使许多村庄被消灭,大批农民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成为了流浪者和乞丐。资产阶级革命后,随着“圈地运动”的加强,小农经济被消灭,农村家庭手工业者被摧毁。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英国的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工业人口迅速超过农业人口。是英国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改变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性质。

人口和城市

工业革命后,英国人口急剧增加。17世纪初,英国的人口不足500万,到1750年也就刚刚超过600万。而到1821年,英国人口已经超过1200万,到1871年更是达到22,712,266人。工业革命后,英国兴起了许多新的城市,如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和兰开夏等城市。这些城市中人口不断增加,而且周边由于集中了大量的工厂工人,还形成了郊区。如曼彻斯特和利物浦两地,城市人口共有70万人,郊区人口也达到28万多人。1844年,伯明翰人口在达到20万人,伦敦人口更是达到250万人。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英国城乡人口比重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农业人口的比重大大降低。19世纪40年代,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75%,工人已达480万。而英国农业人口,1811年是占总人口的35%,到1851年就下降到20.9%,到1871年又下降到14.2%。农业人口数量在1851年有176万人,而到1871年就只剩下1,504,000人。

政治影响

英国社会结构变革

英国工业革命不仅使英国的经济得到发展,还促使了英国社会的整体变动,使英国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工业无产阶级由失业的手工工人、童工、女工等组成,主要的人员来源是因圈地运动深入发展在农村地区涌现的大批无产者。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自工业革命的开始已经出现,为工人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条件。工业资产阶级在工业革命后取代商业资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在工业革命期间爆发一系列激进派运动,争取政治权利,夺取了工人斗争的胜利果实,达到了掌握国家权力的目的。同时,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更加明显。

工人运动兴起

工业革命开始后,各种机器陆续出现。机器的使用造成大批手工业者倾家荡产,成为无产阶级。由于这个原因,早期的工人运动往往为破坏机器、捣毁厂房。卢德是第一个砸毁机器、反对资本家压迫的工人,因此这种破坏机器的运动被称作“卢德运动”。随着英国工人阶级逐步提高自己的觉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真正敌人,于是他们把斗争的矛头从反对机器转向反对资产阶级。工人运动的更高一级斗争形式——罢工运动也开始出现。直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宪章运动”终于把工人运动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英国工人阶级也开始作为一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宪章运动”对于促进民主进程、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作用。

文化影响

教育方面

工业革命不仅促进了英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为英国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许多内在和外在的有利条件,使其不断按工业化需要的方向发展。不论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方面,英国的学校数量大大增加了,教育内容日趋合理化、科学化,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教育的大众化局面开始形成。

初等教育方面,在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三种重要的学校:主日学校、导生制学校和幼儿学校。民众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1805年至1840年之间,男性的结婚签名率从60%上升到65%,女性从35%上升到50%以上。在中等教育方面,不仅对传统的文法学校和公学进行了改造,还创办了许多新型中等学校。1840年女王陛下政府颁布了“改进文法学校条件、增加文法学校津贴的法令”,对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增加中产阶级子弟入学具有重要意义。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大量创立,1826年只有此类学校100所,到1840年就超过了300所。

在高等教育方面,首先,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英国大学开始设置应用性学科。在19世纪中叶后建立的城市学院中,几乎所有的都开设了冶金学和化学,有的还根据当地的产业特点,开设了地质学、工程系、采矿和酿造等学科。同时,应用性学科的发展需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支持,许多学校纷纷筹措资金建立起自己的实验室,由此一些大学逐渐形成了应用科学的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其次,促进了大学对对纯理论学科和课程进行改革,凸显学科内容的应用性,促进大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此外,工业的发展促使企业家重视和支持大学教育,为古典大学的毕业生开拓了新的就业渠道,并使企业成为城市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艺术领域

在工业革命兴起发展的时期,英国的绘画艺术在西方绘画艺术中也占据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英国绘画从以肖像画为主发展为百花齐放的场面,尤其以风景画的盛行为代表。其次,经济繁荣的局面在保障画家的自身生活的同时,也刺激艺术市场的繁荣。最后,画家的服务阶级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贵族阶层转为新生的资产阶层,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进行绘制,更能体现画家的精神思想及绘画水平。

工业革命引领的机器发明与生产推动了制造技艺的提升,也直接导致了欧洲管乐器的改良。如活塞机械的发明、贝姆体系的机械按键的使用,这些又都直接影响和帮助乐队在表现方法和演奏技术上的提高和发展,促进了交响乐团的标准化。大批量工业化生产使得管乐器能够进入中产阶级的百姓家中,促进了管乐艺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业革命的开始和不断深入使得管乐艺术逐渐从宗教、贵族垄断的状态中解放,促进了管乐艺术作品创作的大量涌现。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不断发展,彻底的改变了当代整个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设计理论作为上层建筑,也发生了巨变,产生了影响设计理论界长达几百年的两种研究方向:功能主义与自然主义。19世纪后所有的设计流派都可以归纳到功能主义和自然主义这两个流派中去。其之后的设计理论,即是不断在极端功能主义和极端自然主义两者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

国际影响

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仅使英国社会根本改观也使世界受到深刻影响。1830至1870年,英国对外贸易额从11亿英镑,增至140亿英镑,使英国在世界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19世纪中期,英国的煤炭产量占世界的75%,生铁产量占世界的40%,其机器与车床制造业也在世界上居于垄断的地位。

由于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并且因为英国的新技术和技术人员不断外流,所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的完成时间都比英国短。如:法国只用了约60年时间,美国只用了约50年时间,德国只用了约40年时间,日本甚至只用了约30年时间。这些国家的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它们竞相把大量产品投入世界市场,使世界大多数国家程度不同地卷入了商品生产,刺激了资本主义在世界广大地区的发展。

为了推销商品,搜括原料,英国资产阶级依靠政府的支持,凭借优势的经济实力,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变成它的殖民地。1860年,英国拥有殖民地领土64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45亿人。1914年,英国殖民地面积猛增到33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达3.9亿多人。由于英国在世界上到处都有殖民地,因之号称“大英帝国”。除此之外,英国还有大量半殖民地。英国掠夺土地之广,奴役人口之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它使世界更多国家套上了殖民枷锁,也促进了很多国家生产力的提高,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其后,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都是由于分别成为科技强国继而成为了经济强国。特别是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一直是世界科技中心,因此也一直保持经济、军事强国的地位。由此可见,因为英国的工业革命,让世界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科技强大才能经济强大。

相关评价

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指导思想“自由经济理论”和“功利主义”使英国走上了自由资本主义道路,一方面使英国顺利完成工业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一方面又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为后来的工业化国家留下教训。

学者张友伦、李节传认为: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水平,创造了近代的物质文明,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学者陈紫华的认为:“英国工业革命是人类近代生产史 和科技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从手工工场阶段向机器大工厂阶段的飞跃,也标志着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它对资本主义社会以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者王铭、王薇认为:“这次革命不仅使生产技术发生重大变革,生产力大大提高,而且使社会结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者丁亮评价:英国工业革命是西方经济社会史上深刻改变人类生存发展环境的最为重要的革命性事件之一。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2023-12-13

..2023-12-25

..2023-12-25

..2023-12-25

..2023-12-25

..2023-12-25

南方与北方 North&South (2004).豆瓣电影.2023-12-26

雾都孤儿 Oliver Twist (1948).豆瓣电影.2023-12-26

南方与北方.豆瓣读书.2023-12-26

雾都孤儿.豆瓣读书.2023-12-26

玛丽·巴顿.豆瓣读书.2023-12-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