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效应(移情,移情)在心理动力学理论中指当事人将自己儿童早年中对重要人物如父母的情感、渴望和冲突转移到治疗师身上的现象。
移情的概念起源于临床心理治疗领域,由Breuer(布鲁尔)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在心理治疗的早期实践中发现,1912年由Freud命名为移情(Transference),是心理动力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后逐渐受到其他心理治疗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关注。
移情是当代心理治疗中的重要问题:分析师适当地运用移情可以进入病人的潜意识,通过移情治疗病症,病人将在移情过程中掌握自我探索的能力;但过度的移情会阻碍治疗。
产生背景
现实原因
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发展不可分割的环境和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追求与他人的联结是人类个体的基本需要之一。而心理治疗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社会认可的人际活动,目的在于帮助社会中的个体发生改变,因此,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当事人和咨询师不可避免地要在关系的层面感知彼此并进行互动,治疗师与当事人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学科背景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最初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即经典精神分析有三个重要的理论:第一,心理地形模型,将人类的心理分成三个不同的领域——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经典精神分析治疗工作的重点即对无意识的探索;第二,本能驱力理论,人类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由两种基本互相对立的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所推动的;第三,人格结构模型,将个体心理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抽象结构。在经典精神分析的背景下,Freud认为移情是本能驱力的转移,移情的产生和维持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移情源于当事人潜意识中早期未被满足的欲望,移情中转移的死本能驱使着生物体回到停滞的状态使移情具有顽固性与强迫性重复。
产生过程
1895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Breuer在与Anna O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在治疗临近结束时,Anna O认为自己怀上了治疗师Breuer的孩子,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Anna O在治疗过程中对分析师产生的幻想。Freud认为Anna O产生该幻想的原因在于其将早期关系中对父亲的欲望转移到了Breuer身上,该临床现象启发Freud提出了移情的概念。
具体内容
概念
移情效应(移情,移情)在心理动力学理论中指当事人将自己儿童早年中对重要人物如父母的情感、渴望和冲突转移到治疗师身上的现象。社会认知理论将移情定义为:超越给定的信息的社会知觉和互动,即重要他人表征的激活后,个体将其应用到对新人物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
机制
随着心理治疗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各种心理治疗理论的不断发展,不同的心理治疗理论都在试图阐明移情的本质、移情发生和维持的原因。当代心理治疗理论逐渐将移情与个体内在的某种心理结构联系起来,将其视为个体加工自我和他人信息的模式。
表现
移情往往出现于患者与咨询师的互动过程中:在咨询场景下,患者童年记忆被再次激活,患者“似乎”回到了从前,其与童年期重要人物的关系模式在咨询情景下重演,发生移情。患者因移情对咨询师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喜爱、厌恶、仇恨等所有的情感。
分类
在进行精神分析时,患者将分析师当作幼年经历中某个客体的替身,若表现为对客体的依恋则称之为正移情(positive 移情),若表现为对客体的怨恨则称之为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
价值及影响
正面作用
起初,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移情视为对治疗的一种阻抗,之后在心理治疗实践中,他发现移情是通往潜意识的重要路径。在当代,移情不再被视为对过去经验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分析情景下用当前的素材重建过去,并指向未来。患者会在意识或无意识中,用移情表达并重复其早期经历和重要的人际关系,或试图将其内在的客体关系外化于现实环境。因此,透过移情的蛛丝马迹,分析师可以探索患者内心被压抑的潜意识内容,通过移情治疗病症;治疗师通过对患者移情的揭示,帮助患者将其无意识内容上升到意识,使病人掌握自我探索的能力。
负面影响
若患者对分析师产生负移情,将咨询师当作其生活中不喜欢的某个人,可能会在无意识中与咨询师作对,如不按要求用药、不听从咨询师的建议等,程度较重时甚至会产生明显的不满、猜疑、敌对等情绪,阻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