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婚礼

中式婚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古时于黄昏举行,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故称昏礼。古代婚礼有三书六礼分别为:聘书、礼书、迎书;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起源于周代,属于礼制的一部分。当时,制定了三大婚姻原则:父母之命、媒之言、同姓不婚;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汉朝的婚礼习俗则包括了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余设);婚后礼,也叫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妇→妇馈舅姑)。唐朝婚礼和宋代婚礼差不多,主要内容都是六礼。在明朝时期,婚礼习俗方面有了新的变化。据《明史》记载:洪武元年,规定实施禁止指腹为亲、割衫襟为亲的做法。无论等级都可遵循六礼,只是细节有所不同。而清代的婚礼大体上是明朝婚礼的沿袭,民间婚礼习俗大都和明朝时代是一样。但是,据清朝政府的规定来看,一些统治阶层的婚俗是不一样的。如:公、侯、伯成婚的纳采礼为:缎衣五袭,缎衾褥三具,金约领一具,金簪王枝,金耳饰全副;一品官纳采礼为:缎衣四袭,其余同侯伯;故其每品级所纳彩礼不同。辛亥革命以后,大多数人觉得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从而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但是当时大多数人实行的结婚程序仍保留着许多旧的习俗,甚至有增无减。

中式婚礼的一般仪式流程是在锣鼓、唢呐、舞狮的伴随下,抬花轿开始起程,然后是跨火盆、射箭、拜堂、喝交杯酒等。而现代的娶亲仪式,把一些该在新房里的礼俗在外面展示了,比如:结发,应该是新人在洞房里相互剪些头发,作为夫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之后双方母亲同点龙凤烛,新人交换香书美玉做信物;再请出媒人赠送蹄膀等。

通过举行中国传统婚礼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通过婚礼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不同地区和族群的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承,增进了各地区和族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繁荣。

历史发展

起源

中国古时婚礼一般在黄昏举行,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故称昏礼。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制嫁娶、立媒约开始。根据古籍记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

发展

周汉时期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起源于周代,属于礼制的一部分。当时,制定了三大婚姻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周朝结婚时,需要遵循六礼,分别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根据《礼记》记载,当时婚礼需要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家,举行夫妇同器共餐、饮交杯酒等仪式,才算完成结婚之礼。另外还有结发为夫妻的说法,也是从周朝开始的。这些制度和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而汉朝的婚礼习俗则包括了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婚后礼,也叫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当时汉代人的婚礼是用青布幔搭成帐篷,举行交拜之礼。另外,汉朝的礼服颜色是玄黑色和纁黄色的婚礼服。

唐宋时期

唐朝婚礼基本是依照古六礼来完成婚礼,《唐律疏议》中记载,“妻者,传家事,承祭祀,既具六礼,取则二仪”。根据《大唐开元礼》对皇太子纳妃、亲王纳妃、公主降嫁、三品以上婚、四品五品婚、六品以下婚仪的记载中,都是按照六礼进行,只是等级不同所规定的细节不同而已,这表明唐代婚礼对古六礼基本全部继承。

宋代婚礼和唐代差不多,婚礼的主要内容也是六礼,在《》礼志记载的皇帝纳后、公主下降、皇子纳妃、亲王纳妃、品官婚礼、士庶人婚礼中,都是要求按照六礼程序进行。其额外的隆重礼数则是根据政治等级尊卑而附加的。由政和礼仪中婚礼内容的规定来看,唐朝等级制度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延伸,宋政和礼仪婚礼类别的规定更为细致更为具体,而其等级意识也较为明显化。

明清时期

明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婚礼习俗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根据《明史》记载:洪武元年,规定实施禁止指腹为亲、割衫襟为亲的做法。无论等级都可遵循六礼,只是细节不同而已。婚服为凤冠霞帔、九品官服;在亲迎的前一天,女方会派人在新婿的寝室陈设,俗语叫铺房;会拜见祖庙父庙公公婆婆,公公婆婆给新妇饮米酒等一些婚俗。而清代的婚礼大体上是明朝婚礼的沿袭,民间婚礼习俗大都和明朝时代是一样。但是,据清朝政府的规定来看,一些统治阶层的婚俗是不一样的,如:公、侯、伯成婚的纳采礼,缎衣五袭,缎衾褥三具,金约领一具,金簪王枝,金耳饰全副,一品官纳采礼,缎衣四袭,其余同侯伯;二、三品官纳采礼,缎衣三袭,缎衾褥二具,余与一晶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晶官的纳采礼,缎衣二袭,缎衾褥一具,金约领一具,金耳饰全副。在结婚当天还有敲锣打鼓、放鞭炮、八抬大轿等习俗。

基本流程

主要礼节

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

1、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2、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3、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礼节。

1、纳采,俗称说媒,就是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2、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3、纳吉,就是男方卜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4、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5、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6、亲迎,婚礼当天,男方新郎出发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服饰物品

服饰

周代:头戴爵弁,身穿黑色的玄端礼服,黑色裙边的红裙子,白色的绢布单衣,黑里透着红的蔽膝,红色的翘头鞋

唐朝:男子婚服为衣裳制礼服,上衣为深青色外袍,下身穿橙红色下裳,套头式的白纱中衣,白袜红鞋,头戴黑色缨冠。

汉朝:男子礼服以袍服为主。

明朝:明代庶人新郎婚娶之时可以穿着假九品官服。

周朝:头戴假发,用宽二尺二(汉代二尺二约50厘米),长六尺的布帛束发,并插上一尺二长的发。正婚礼的时候,穿玄色通身红黑色衣缘的礼服,拜见公婆时,则穿黑色的丝服。

唐朝:女子婚服根据身份不同也有相应的服饰制度。基本形式为蓝色深衣礼服。根据品级不同,装饰有不同的翟鸟纹样。头戴不同数量级别的花钗。

汉朝:女子礼服则传承了战国时期的楚风,大量使用了曲裾

明朝:庶民女子出嫁时可着真红对襟大袖衫加凤冠霞帔,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也是目前国人心中理解的中国传统婚礼服饰,经常出现于各个朝代背景的古装影视剧,及现代实际的婚礼中。

其他物品

1、花轿:花轿作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流行的。它分四人抬、八人抬两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

2、旗锣伞扇:位于迎亲队伍之中、花轿之前,可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3、鞭炮:迎亲礼车在行进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4、凤冠霞帔:嫁女儿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是十分的讲究。内穿红袄,足登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5、盖头:古时新娘身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

6、马鞍:“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洞房的门槛上,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

7、火盆:是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迈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8、天地桌:多置于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和秤,称为六证。等到吉时举行结婚典礼,俗称为拜堂,由司仪主持。

9、秤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10、花烛:在婚礼仪式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面多有金银龙彩饰,故称为花烛。

婚礼禁忌

1、议婚时,忌找多嘴媒婆说媒,避免酿成灾祸和悲剧。民间认为媒婆说媒切忌事未成就四处张扬,开始时要尽量避人耳目,否则不但婚事不能说成,还要遭人唾骂。

2、纳彩时,忌用死的动物。纳彩通俗地讲就是指男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古时纳彩常用活雁作为提亲时的礼物,现在,许多地方还有提鸡、鹅等鸟纲作为纳彩礼的。但不论是雁还是其他家禽,作为纳彩礼都要用活的,不可以用死的。

3、婚期方面,对于年、月、日都有忌讳的规定。民间对结婚安排在什么时候都是有选择的,有些年月日必须忌避,以祛凶辟邪。

4、送亲的人是需要“全活人”,忌避寡妇、孕妇送亲。

5、迎亲过程时,汉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都会选择吉日作为迎亲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行禁忌事项。

6、按汉族的习俗,上轿前新娘要蒙上红盖头,可蒙住新娘的头面脖肩,使其不能被人看清楚面目。据说这种习俗是很古老的,有类于女娲以草为扇,遮羞的,其红色象征火,可以辟邪。

7、新娘上轿前要带一串制钱、一面铜镜,都是驱邪避煞的法物;新娘上轿时还禁忌足踏土地。

8、回门过程中禁忌,不该回门时一定不能回门,该回门时一定要回门。

价值意义

中国传统婚礼在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婚礼的婚礼习俗丰富多样,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举办传统婚礼,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同时,婚礼文化也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婚礼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不同地区和族群的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承,增进了各地区和族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繁荣。

现当代婚礼

辛亥革命以后,大多数人觉得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从而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但是当时大多数人实行的结婚程序仍保留着许多旧的习俗,甚至有增无减。从订婚到结婚,可以分为八个步骤:

1、请庚;由家庭介绍,如果女方同意,便写庚帖送到男家。这和唐朝“报婚书”、宋代“细过帖”的性质一样。

2、探问;请庚过后,两家对对方的人品、家境等做补充调查,并进一步征求男女两方意见。

3、订亲;探问合意,找一个吉利的日子举行订婚礼。男方把金银首饰(或钱)及茶叶、果子、礼帖等盛入盘中,送至女家;女家还以礼帖(致意帖、生辰八字帖、允帖)及蜜糕等。

4、报期;订亲后如欲结婚,还要选择吉日,再委托媒人和女方商量。

5、行盘。结婚前两天,男方必须送礼到女家,这叫行盘。一般由女方选定所要的首饰、衣服、礼服及银币等,男方在这一天依数送往女方家。女方家接受后也要回送新郎礼帽、礼鞋及喜糕。

6、妆;结婚的前一日,女家所办的妆奁,必须送往男方。所送妆奁的多少,视贫富而定。有四橱八箱的,有二橱八箱的,也有用数箱的。

7、迎娶;结婚那一天,男家带花轿或马车到女家,新郎也一齐去,名叫“揖岳”。轿到女家以后,女家必须要一定数量的银子,这叫“门包”,如果银子给少了,则不让花轿进门。花轿入门以后,新妇穿好礼服,由弟弟扶持上轿。这时母女分别,必须痛哭,不哭则要受到讪笑。还有迷信说法,认为这时哭声越大,男家也就越富。

8、结婚。轿子到了男家以后,由男家喜娘引新娘出轿,与新郎并立,用新绿长巾相联在一起。这时点花烛、奏乐、司仪喝礼。然后两人向南北各四拜。新郎新娘都由喜娘牵引。拜礼完毕则由亲友执花烛送至房中,执花烛的在前,新郎新娘在后。

轶事典故

传说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世界上几乎所有人、动物都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金德太白星君叫他们结婚,生育后代。女娲认为两人是兄妹,便不肯答应。推脱不过,出了一个主意,如果伏羲能够追上自己,就可以成婚。结果,伏羲始终追不上女娲,一只乌龟教伏羲从山的另一面沿着相反的方向追赶。女娲没有防备,一下子被伏羲抱在怀里;两人只好成婚。

根据《》记载,在年少时,和袁绍两人常常喜欢做游侠。曾经有一次,与去看别人的新婚典礼,在晚上乘机潜入别人家中偷看,被当成小偷,曹操见状便拔出刀劫走了新娘。

根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李林甫有六个女儿,都很漂亮,平日许多恩深财势的人家来求婚,李林甫都没有答允,而是让女儿们自己选择其终身伴侣。于是他在家里的客堂墙壁间开了一个小窗,以杂宝装饰,纱为垂幔。平时有贵族子弟前来作客,他就让六个女儿在窗后观察,如果有女儿看中子弟,便与之谈婚论嫁。

根据《旧五代书史》记载,郑畋的女儿十分喜欢罗隐的诗,常常诵读。郑以为女儿爱慕罗隐,便有招亲之意。有一天,罗隐来到郑府,郑畋的女儿在帘内偷偷观望他,发现罗隐长相丑陋,从此郑女再也不吟诵他的诗篇了。

参考资料

高平婚俗探源.山西高平.2023-11-10

参加特色“中式婚礼”,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红网.2023-11-13

伏羲“制嫁娶”有何意义.新浪看点.2023-11-11

“寻根淮阳”系列之“人祖圣眠之地——太昊陵”六 羲皇文化,永远的根文化.新浪网.2023-11-11

武汉首次上演汉代“周制婚礼”.长江网.2023-11-09

中式婚礼新娘礼服有几种.信阳新闻网.2023-11-27

河南仙门山周制婚礼大热,彰显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追求.中华网湖北.2023-12-05

传统中式婚礼布置就要红一点.新浪.2023-11-09

【女娲文化】女娲与伏羲的故事.秦安县人民政府.2023-12-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