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库蚊

迷走库蚊(Culex vagans Wiedemann,1828)是蚊科库蚊属的一种昆虫。迷走库蚊是早春蚊种。在江南大致自3月底开始出现,4, 5月形成数量高峰,6月份密度显著减少。但在中国西南地区则到12月份仍可采到幼虫。幼虫生于污水坑、水池、水塘、水沟、沼泽、水井、井泉、石穴、蹄印、各种临时积水、容器积水,甚至树洞、竹筒偶也可采获。成蚊栖息于野外草丛或牛舍,偶人人房。雌蚊喜吸牛血,偶吸人血。迷走库蚊中、后股节及各胫节前面各有一淡色纵走条纹;后股腹面全淡;雄蚊肛侧片基侧臂长而弯;阳茎侧板背中叶末段膨大呈斜截状,形状特异。

形态特征

雌蚊中型蚊,翅长3.8-4.5 mm。头:头顶正中盖以淡褐色至淡棕黄色平覆鳞和竖鳞,后头竖鳞色暗。喙暗棕,无淡色中环,最多仅在中段腹面色淡。触须短而色暗,末端有少许淡鳞。食窦甲:食窦弓发达,侧突显著,背齿20多个,短杆状,末端钝,中齿4个,显著地较长,腹齿乳突状,两侧各有一小簇尖齿。胸:前胸前背片有几片鳞;前胸侧板有一小群淡鳞。中胸盾鳞除前突部、翅上位及小盾前区较淡,一致棕色;小盾鳞淡。胸侧板淡棕,有不明显的暗斑;中胸腹侧板上部及下部后缘各有一淡鳞簇;中胸后侧片上部毛丛中有几片淡鳞,前上部有一群淡鳞;中胸下后侧鬃1根。翅:翅鳞暗。足:前、中股、胫和后胫前面有明显的淡色纵走条纹,后股外面腹缘一致色淡,各跗节暗。腹:腹节Ⅱ背板有基白斑而不成带;腹节Ⅲ-Ⅵ背板有基部淡色横带和淡侧斑。

雄蚊似雌蚊,但触须长于喙,长出部分比末节长;第3节基部有不显著的白斑,背面全暗,中部前方两侧面有淡鳞,端部1/2腹面有约40余根黑色的长刚毛丛;第4, 5节有长毛丛和窄的淡色基环。第4节腹面有一明显的白鳞线纹;第5节基1/5腹面或全长腹面有白鳞。尾器:抱肢基节亚端叶三棒并列;后部毛组最后一根为窄叶片状,另有1个宽叶片和1根基位刚毛。阳茎侧板腹内叶外伸部分短而末端尖;背中叶末段扩大呈斜截状,有轮纹,比内叶宽大很多;外叶有一显著的向后外伸的侧刺和一亚基侧突。肛侧片基侧臂发达,长而向腹面弯。腹节Ⅸ侧叶各有一簇约11-13根排列不规则的刚毛。

幼虫头:触角基2/3有小刺,末端1/3色深;1-A着生于距端部1/3处。头毛1-C细而色淡,长约为其基距的1/2; 4-C细短,简单,不分枝;5, 6-C常分4-6芒枝,超出唇基前缘。颏每侧约有10-11个齿。胸:前胸毛1-3P单芒枝;4-P分2芒枝;5, 6-P单芒枝;7-P分2芒枝。腹:腹毛6-Ⅰ分3-4芒枝;7-Ⅰ分2芒枝;6-Ⅱ分3-4芒枝;6-Ⅱ-Ⅵ分2芒枝。腹节Ⅷ,栉齿末段状,25-46个,组成一齿区。

呼吸管指数3.8-7.2(平均约4.5),为尾鞍的3.5-5.8倍长;1-S一般5对,偶6对或4对半,但可不成对排列,每株分2--3枝,倒数第2对侧位;梳齿10-15个。腹毛1-X不分枝;偶分2枝;2-X分2枝;3-X不分枝。

物种危害

库蚊属和伊蚊是传播媒介,鸟类和家畜等脊椎动物为其宿主。人因受被感染蚊虫叮咬而感染发病。辛德毕斯热在世界广泛分布,东半球绝大多数国家均有该病存在,1974年南非发生辛德毕斯热大流行。我国13个省、市、区血清学调查表明,新疆、宁夏、安徽等地存在SiN感染,1991年梁国栋等首次从新疆分离到SiN病毒。福建省1998年首次在宁化县发现SiN阳性抗体,且感染率颇高。为查清感染情况,在进行斑点热课题调研时,亦对林区部分人群、野生动物及不明热疑似病例进行SiN血清学调查。

江门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实验室在对该局外海办事处于口岸采集送检的一批蚊类样本中,鉴定出4只致倦库蚊和1只迷走库蚊。其中,迷走库蚊是该局实验室首次鉴定出的蚊种,据初步了解,迷走库蚊在江门局辖区口岸没有分布。

迷走库蚊幼虫孳生在污水坑、沼泽等积水中,成虫嗜吸人血和牛血,栖息于草丛和树林等地,可传播斑氏丝虫病。迷走库蚊的发现,提示我们应加强口岸的媒介生物监测和杀灭工作,预防蚊虫传染病的传播。

斑氏丝虫病病是斑氏丝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早期主要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系列症状。以血中有丝虫微丝蝴的病人或带虫者为传染源,20~50岁间感染率与发病率最高,5到10月为感染的高峰季节。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