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自动步枪

半自动步枪(英语:semi-automatic rifle)又称自动装填步枪,是一种可以自动装填枪弹并自动待击但不能自动发射的步枪,在射击过程中须松开扳机,然后再扣扳机才能发射次发弹。这样的步枪可以提高射击精度和单兵火力。

1908年,蒙德拉贡设计的6.5毫米半自动步枪首先装备墨西哥军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加紧对步枪自动装填的研制。 通常由枪管、机匣、枪机、击发及发射机构、弹匣、护木、枪托、瞄准具枪口装置刺刀等部件组成。二战时期,大部分国家军队的制式步兵武器是非自动步枪,需要手动上膛,苏联、德国、美国等国则部分装备了SVT40、G43、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在战场上,枪支射速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射速越高,意味着火力密度越大。

半自动步枪在一战形成规模,二战时期发展达到顶峰。

历史沿革

研制背景

步枪的发展过程基本上与手枪类似,都经过火绳枪燧发枪前装枪、后装枪、线膛枪等几个阶段,以后又由非自动改进发展成半自动和全自动枪等。步枪起源最早的记载是中国南宋时期出现的竹管突火枪。

15世纪初,欧洲开始出现最原始的步枪,即火绳枪。到16世纪,由于点火装置的改进发展,火绳枪又被燧发枪取代。从16世纪至18世纪的300年,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步枪都是前装枪,使用起来费时费事,极为麻烦。 步枪渐渐发展为传统步枪、突击步枪和狙击步枪等种类,朝着射击更精准、火力更强大的方向迈进。

1898年,德国毛瑟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在著名枪械设计师保罗·毛瑟的带领下,曾尝试了多种结构原理和自动方式的步枪,研制出17种半自动步枪,并取得多项发明专利。

1921年,约翰·伽兰德开始设计一种底火后坐式结构的半自动步枪。1936年, 美国 正式定型伽兰德设计的步枪,正式名称为“美国M-1式.30口径步枪”,一般简称为M-1步枪,但经常被人加上设计师的姓氏而称为“M-1伽兰德”。M-1步枪在1936年开始逐步取代斯普林菲尔德M-1903步枪成为美国陆军的制式步枪,美国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采用半自动步枪为制式步枪的国家。

装备历程

1908年,蒙德拉贡设计的6.5毫米半自动步枪首先装备墨西哥军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加紧对步枪自动装填的研制,先后出现了苏联的西蒙诺夫、法国的1918式、德国的伯格曼等半自动步枪。 世界各国半自动步枪在设计制造方面的经验积累为这一枪种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起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苏联SVT40、德国瓦尔特G43和美国M1伽兰德等一批成熟武器的先后列装,半自动步枪逐渐成为各国军队广泛装备的一种普及型武器,迎来了这种武器发展的顶峰,直至突击步枪占据单兵武器的主角地位。与二战之后半自动步枪相比,早期武器受到所处时代的局限,设计上还远不够完善,甚至存在着很多缺陷,导致大多数只是昙花一现,有些即使正式装备也数量有限,并在二战之前相继撤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各国出现的自动装填步枪性能更加优良。而中间型威力枪弹的出现,则造就了射速较高、枪身较短和质量较小的全自动步枪的研制成功。

相比全自动武器,半自动步枪的射速仍旧是差强人意。当时的栓动步枪都使用全威力弹药,射程远、威力大,但后坐力也大的惊人。按照当时的技术,设计出能够全自动射击的步枪是可行的,但连发射击的后坐力完全无法让人承受,精度更是急剧下降。二战后,栓动步枪与半自动步枪分别演变为高精度狙击步枪与精确射手步枪。

20世纪50年代,美国M14、比利时FNFAL式、德国G3式等全自动步枪相继问世,之后世界各国陆续研制出了全自动步枪。

基本设计

综述

早期半自动步枪总体设计不够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发射大威力步枪弹的缘故一一当然,这也是当时军方的坚持。由于枪弹威力过大,导致这些武器普遍存在机件笨重、零件寿命不长的问题,以当时的冶金和机械加工水平,是很难彻底解决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苏联M43枪弹为代表的中间威力枪弹获得认可,各国才转而研制发射这种弹的步枪。

早期半自动步枪的发展证明,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需要大量维护的武器,肯定竞争不过结构简单、成本低、维护简便的同类武器,而要达到后者的要求,就需要设计者更多的经验并付诸努力。即使是在半自动步枪方面成就最大的美国,从提出倡议、正式立项、进行选型到最终列装,前后也经历了30多年,中间波折不断。

半自动步枪由枪刺(刺刀)、枪管、瞄准具、活塞及推杆、机匣、枪机、复进机、击发机、弹仓、木托十大部件组成。另有一套附品。

枪刺(刺刀)

用以刺杀敌人。

枪管

用以赋予弹头的飞行方向。枪管内是枪膛,枪膛分为弹膛和线膛。弹膛用以容纳子弹,线膛能使弹头在前进时旋转运动,以保持飞行的稳定性,线膛有四条右旋来福纹(阴膛线),两条膛线间的凸起部分叫阳膛线,两条相对的阳膛线间的距离是枪的1:21径。

枪管外有导气,用以引导发射药气体冲击活塞。还有枪刺座、通条头槽。

瞄准具

瞄准具是用以瞄准,由表尺和准星组成。表尺板上有缺口和游标,并刻有1~10条分划,每一分划相应100米。缺口,用以通视准星向目标瞄准。游标,用以装定需要的表尺分划;锣鼓标旗卡笋,用以将游标固定在所需位置上。表尺座上有固定栓以及固定栓扳手,用以固定活塞筒和推杆。

准星可拧高、拧低,准星移动座可左右移动。准星移动座和准星座上各有一条刻线,用以检查准星位置是否正确。准星座上还有准星护圈。

活塞及推杆

活塞是装在活塞筒内,用以传导发射药气体压力,推压推杆向后。活塞筒上有上护木。推杆和推杆簧装在表尺座内,推杆能将活塞的推力传送到机栓上。推杆簧能使推杆和活塞回到前方位置。

机匣

机匣用以容纳枪机和复进机,固定击发机和弹仓。 机匣外有机匣盖和连接销。机匣内有枪机阻铁、闭锁卡槽和拨壳凸笋。

枪机

枪机用以送弹、闭锁、击发和退壳,并能使击锤向后成待发状态。由机栓和机体组成。机栓上有挂钩、闭锁凸出部、机柄、复进机巢和弹夹槽,机体上有击针、抓弹钩和挂钩。

复进机

复进机用以使枪机回到前方位置。由复进簧、导管、导杆和支撑环组成。

击发机

击发机用以与枪机相互作用形成待发和击发。击发机上有击发控制杆,能在枪机闭锁枪膛前防止击锤松回。保险机,可限制扳机向后,保险机扳到前方为保险。还有击锤、击锤簧、击发阻铁、弹仓盖卡笋和扳机等。

弹仓

弹仓用以容纳和托送子弹。

木托

木托便于人操作。有下护木、枪颈、枪托、托底板和附品筒巢。

附品

附品。用以分解结合、擦拭上油、携带及排除故障。包括擦拭杆、鬃刷、子、附品筒、通条、油壶、背带以及子弹袋。

技术特点

半自动步枪和全自动步枪均称自动步枪,其主要区别在于半自动步枪是射手每扣动一次扳机只能射出一发子弹,全自动步枪只要射手扣住扳机不放,就可连续射击。

战斗性能

半自动步枪实施单发射;必要时,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可实施单发射。

射速

在战斗射速上,每分钟半自动步枪35~40发;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单发射40发,点射90~110发。都使用普通弹,在100米距离上能射穿6毫米厚的钢板、15厘米厚的砖墙、30厘米厚的土层和40厘米厚的木板。

工作原理

半自动步枪扣扳机后,击锤打击击针,撞击子弹底火,点燃发射药,产生火药气体。推送弹头沿来福纹向前运动;弹头一经过导气孔,部分火药气体通过导气孔,涌入导气箍,冲击活塞,推动推杆,使枪机向后,压缩复进簧,完成开锁、抛壳,并使击锤成待发状态;枪机退到后方时,由于复进簧的伸张,使枪机向前运动,推送下一发子弹入膛,闭锁;此时,由于击锤已被击发阻铁卡住,不能向前打击击针。若再次发射,必须松开扳机,再扣扳机。

步枪基本都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即弹药燃烧后,一部分燃气将子弹推出,另一部分燃气则被用来推动枪机后坐,从而实现自动射击。根据导气管与导气活塞的不同,又可分为气吹式、长行程活塞、短行程活塞三种自动原理。

分解保养

半自动步枪分解结合是为了擦拭、上油、检查和排除故障。分解前必须验枪。分解结合应按顺序和要领进行,不能强敲硬卸。分解下来的机件应按顺序放在干净的物体上。除所讲的分解内容外,未经许可,不准分解其他机件。结合后,应拉枪机数次,检查机件结合是否正确。

分解

拔出通条和取出附品筒。左手握上护木,右手向下向外拉开枪刺约成45°,拔出通条,折回枪刺。然后,用食指项开附品筒巢盖,取出附品筒,并从附品筒内取出附品。

卸下机匣盖。左手握枪颈,拇指抵住机匣盖后端,右手扳连接销扳手向上成垂直状态,再向右拉到定位,向后卸下机匣盖。

抽出复进机。右手向后抽出复进机。

取下枪机。左手握下护木,使枪面稍向右,右手拉枪机向后取出;然后,将机栓和机体分开。

卸下活塞筒。左手握下护木,右手扳固定栓扳手向上,使固定栓平面垂直,向上卸下活塞筒(将固定栓扳手扳回或保持不动,以防推杆弹出),然后从简内取出活塞。

结合

结合时,按分解的相反顺序进行。

服役情况

采用国家

半自动步枪装备有美国、苏联丹麦、法国、奥地利、中国等国家。

服役历程

m1加兰德步枪美国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制式步枪,在太平洋岛屿、东南亚丛林、撒哈拉沙漠欧洲战场上都有过表现。

SKS步枪于1946年进入苏联红军服役后,后被轻武器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的光芒所掩盖,SKS半自动步枪曾被许多国家采用,除苏联军队外,还曾被东欧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军队所装备。苏军撤装后,它仍被部分东欧国家装备使用。此外,埃及也门印度印度尼西亚朝鲜巴基斯坦越南等国也引进了该枪。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国大量装备56式半自动步枪

主要型号

M1加兰德步枪

M1加兰德步枪是因其设计师约翰·加兰德而得名,在中国俗称“大八粒”“八粒快”,是美国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制式步枪。该步枪可靠性高,射击精度高,易于分解和清洁,被证明是一种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枪。

M1加兰德步枪投产之后最初生产和装备军队的速度都十分缓慢,随着美国于1941年参加二战,加兰德步枪产量猛增。美国将军乔治·巴顿评价它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了不起的战斗武器”。最初的Ml步枪采用的导气装置在枪管上并无导气孔,而是在枪口装一个套筒式的枪口罩,Ml步枪供弹方式比较有特色,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漏弹夹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枪空仓挂机,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会发出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子弹。这一声响在初期曾被德军和后期的日军利用,便于下一步的行动,而美国军队也曾运用空抛弹夹的方式引君入瓮。

m1加兰德步枪根据美国的军事援助计划提供给许多美国在欧洲、亚洲南美洲的盟友装备军队。加兰德曾经在M1步枪上增加了驳壳枪,改用20发弹匣供弹。M14自动步枪列装后,M1步枪才退出现役。

M14自动步枪保留了很多Ml步枪的特色,很多部件直接来自M1步枪。最主要衍生型M1除标准步枪外,最杉要的衍生型是狙击型,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针对美军要求而生产的当时兵工厂试验了两种加装瞄准镜的型号。1944年6月,M1E7被重新命名为M1C并被正式采用为标准的制式狙击步枪,计划取代M1903 A4狙击步枪,但在二战末期只有少量发放到前线部队中使用。而M1E8被重新命名为MID,1944年9月才被正式采用,直到战争结束才装备部队。

苏联SVT-40步枪

二战时,苏联红军装备的是SVT步枪。SVT步枪由、下两块冲压成形的钢制护盖完全包住枪管和导气装置,护盖上开有多个圆孔。

枪口口径7.62毫米,全枪长度1226毫米,枪管长度625毫米,全枪重量3.85千克,有效射程800米。刺刀及它的刀鞘位于枪口延长段后端的柱形准星,可调高低和风偏、准星护罩顶端有一个透光孔,在调整准星高低时可同时让调整工具通过。

苏联SKS步枪

SKS步枪于1946年进入苏军服役后,后被轻武器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的光芒所掩盖,它是第一支使用苏联7.62x39毫米中间威力枪弹的步枪,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被多国装备SKS半自动步枪曾被许多国家采用,除苏联军队外,还曾被东欧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军队所装备。苏联红军撤装后,它仍被部分东欧国家装备使用。此外,埃及也门印度印度尼西亚朝鲜巴基斯坦越南等国也引进了该枪。发地器准星,共划分有6个不同的射程范围SKS步枪采用普通结构的导气式自动原理,击锤回转式的击发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强度大等优点,曾盛行多年。

M1888麦德森-拉斯穆森半自动步枪

M1888麦德森-拉斯穆森半自动步枪,麦德森一拉斯穆森半自动步枪的研制工作始于1883年,研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当时的金属弹壳定装枪弹使用的还是黑火药,其性能无法与后来的无烟发射药相比,燃烧时膛压变化很快并且不够稳定,难以提供可靠的后坐动力完成机构动作循环。1887年,麦德森和拉斯穆森终于拿出了他们的武器1888年,哥本哈根兵工厂制造了50支这种武器,提供给丹麦军队的一个步兵营进行测试。新枪于同年正式定型,被命名为“M1888自动装填步枪”。该枪发射丹麦8x58mmR圆头步枪弹,全枪质量4.95kg,全枪长1341mm,枪管长850mm,采用6条右旋来福纹,导程300mm。

M1916半自动步枪

法国M1916半自动步枪又称穆尼耶(Meunier)A6M1916步枪,是法军正式装备的第一支半自动步枪。该型号的样枪早在1910年就被提交给法国军方,当时欧洲正处于大战来临前的紧张状态,备战的需求迫使法国放弃了大规模换装新式半自动步枪的计划,而继续生产和列装业已成熟的手动步枪。直到1916年,军方中一些高层认识到了半自动步枪在火力上的优势,才陆续生产了1000支M1916半自动步枪,其中的843支被送到前线使用。但该枪最大的问题是采用了一种独特的7x59mm穆尼耶步枪弹,其与法军制式的8x50mmR勒贝尔步枪弹不通用,尽管这种新弹的性能不错,然而无论是战前还是战争期间,法国根本没有能力为陆军全面换装这新口径,最终导致了M1916步枪的产量和使用面都很有限。

毛瑟M1916半自动卡宾枪

德国瑟M1916半自动卡宾枪是在M1906/08半自动步枪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改进而来。1916年德国空军正式采用了这种改进版本的卡宾型号,并正式命名为毛瑟M1916半自动卡宾枪,主要装备当时的侦察机飞行员和飞艇成员,用于在空中自卫时使用。毛瑟M1916半自动卡宾枪的实际产量非常有限,只有德国空军采购了1000支,此后就停产了。

曼利夏M1905半自动步枪

奥地利曼利夏M1905半自动步枪是曼利夏设计的,曼利夏M1905半自动步枪设计具有相当的超前性,结构紧凑,操作较为方便,在外观上也参考了当时流行的毛瑟M98步枪的设计,轮廓线条非常流畅。虽然该枪也存在早期半自动步枪结构复杂、部分零部件加工难度大、抗污性能差、可靠性不高的通病,但总体性能尚佳,作为20世纪之初的一款产品尽管随着曼利夏的去世,M1905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56式半自动步枪

56式7.62mm半自动步枪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制式步枪,仿制于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谢·加·西蒙诺夫设计的SKS45型半自动步枪,经历了从仿造到改进直至自主生产的历程。

56式半自动步枪是中国按照苏联7.62毫米CKC半自动卡宾枪仿制而成的,1956年定型生产,装备部队使用达30年之久。该枪族虽威力大,但系仿制品,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如,枪刺短且刚性差,木托强度也不够好,材料利用率低,采用含贵重金属、铬材料较多等,枪械寿命6000发。56式半自动步枪自动方式采用导气式,闭锁方式为枪机偏移式,实施单发射击,用10发固定弹仓供弹,发射7.62毫米56式枪弹。全枪重3.75千克,全枪长1025毫米,枪管长520毫米,4条右旋来福纹,弹头初速735米/秒,战斗射速35~40发/分,有效射程400米,表尺射程1000米,最大射程1500米。

AUG UUSR半自动步枪

为遵守美国烟酒枪炮及爆裂物管理局的规定,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在AUG A2步枪基础上向美国民用市场推出了AUG USR(Universal Sporting Rifle)半自动步枪。相比AUG A2步枪,AUG USR做了较大改动,包括去掉机匣顶部的提把,改为平顶式导轨;原安装于机匣前端的可折叠式握把改为安装于枪管下方;枪管后部下方安装一个导轨座,该导轨座左右两侧及底部均设有皮卡汀尼导轨,握把即安装在其底部导轨上。另外,除了顶部导轨及导轨座的三面导轨外,AUG USR机匣右侧斜向还设有一段短导轨,这种设计比较少见。该枪口径仍为5.56mm,全枪长715mm,枪管长407mm,空枪质量3.7kg,弹匣容弹量30发。

阿尔法半自动步枪

作为一款拥有着ak外观的半自动卡宾枪,阿尔法步枪由c a a美国分公司推向北美市场,主要针对的目标美国警用和民用枪市场。这款步枪的内部结构其实是基于AKM突击步枪系列,外形以模块化的欧美风格设计,配上该公司制造的精密零件,提高了这种半自动步枪的整体性能。标准型号的ak阿尔法卡宾枪采用五点五六毫米口径,发射五点五六毫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制式枪弹,是基于ak改造。

参考资料

5 Best Overall Semi Automatic Rifles of 2023.gunnewsdaily.2024-02-23

武器装备的自力更生之路——记抗战时国人自研和改装的武器.光明科技.2024-02-24

从毛瑟步枪到AK-47,枪支如何实现“全自动”?.光明网.2024-02-24

拆解二战后制式步枪②——从栓动步枪走向自动步枪.光明网.2024-02-22

以色列制造AK-阿尔法步枪,网友看了都纷纷为它点赞.人民网.2024-02-22

The Best Semi-Auto Rifles By Caliber.americanfirearms.2024-02-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