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又称:广州市黄花岗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79号,截至2022年面积为13万平方米。墓园是为纪念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者在广州“三•二九”起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它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

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失败后,广州革命志士潘达微收殓牺牲的革命党人遗骸七十二具,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1912年,广东省军政府决定拨款10万元修建黄花岗烈士陵园。1919年,在参议院议长林森的支持下,发动海外华侨募款续修墓园,七十二烈士墓基本修成。鉴于七十二烈士墓日久失修。1932年,杨锡宗林克明被委托为工程顾问,负责规划与设计工作。经多次增建,至1935年基本建成。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墓园建设,筑起围墙,加强整治保护。1954年,扩建为公园。1981年和1986年,政府两次拨款进行维修。2014年3月29日,广东省、广州市社会各界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举行仪式,纪念了广州起义烈士殉难103周年。2023年,广州市黄花岗公园投入约100万元人民币对邓仲元墓区进行全面修缮,使得墓道门楼、铜像、八角亭等设施恢复了当年风采。2024年3月29日,广州市黄花岗公园举行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113周年暨“铸魂·2024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约150人参加祭扫仪式。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每年都接待台湾、香港、澳门及其它国家政要名人与民间团体的参观祭拜。园内集中了辛亥革命时期重要人物手书碑刻,如孙中山、章炳麟等。墓园先后被获得“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此外,黄花岗公园在1986年和2002年先后以“黄花浩气”、“黄花皓月”两度入选“羊城八景”。

历史背景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发动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武装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由黄兴指挥。黄兴(1874-1916)是湖南善化(长沙)人,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黄兴任执行部庶务,并协助孙中山发动和领导南方各省多次的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在马来半岛的槟岛召开同盟会骨干会,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在越华路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1911年4月27日(辛亥年3月29日)下午发动起义,黄兴率领130多名敢死队员冲入清政府两广总督衙门,击毙卫队,焚毁衙署,经过一昼夜的奋战,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

广州起义失败后,许多革命党人牺牲,尸体暴露街头,广州革命志士潘达微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求得广仁善堂以维护卫生为掩护,收敛了暴露街头的烈士遗骸。他以自己的房屋作抵押,购得一块荒草地(今黄花岗),将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此,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随后又补了14人,有姓名可考的有86人。

历史沿革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广东省军政府决定拨款10万元修建黄花岗烈士陵园,并于同年5月15日(农历三月九日)举行了周年祭典。由于局势混乱,10万元的修建款迟迟没有到位。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烈士方声洞之兄)再次倡议并募捐为烈士修墓。次年,在参议院议长林森的支持下,发动海外华侨募款续修墓园,七十二烈士墓基本修成。1921年,修建了记功坊。潘达微1929年病故后也葬于黄花岗,邓仲元、冯如(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等也葬于此。史坚如、杨先逸等墓后均迁葬于此。鉴于七十二烈士墓日久失修,又无一完整的烈士墓园规划,1932年,杨锡宗林克明被委托为工程顾问,负责规划与设计工作。黄花岗墓园的规划与大门牌坊设计均由杨锡宗、林克明共同完成。经多次增建,至1935年基本修缮完成。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竣工。正门牌坊长31米、宽3米、高13米,门额上以花岗石镌刻着孙中山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贴金大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墓园建设,筑起围墙,加强了墓园的整治保护。1954年,墓园扩建为公园。园内有莲花池、黄花亭等,绿树成荫,亭碑交错。早年植物以黄菊为主,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园内花木繁盛,黄菊、黄槐、迎春花、黄穗冠、黄花夹竹桃等黄花遍及山岗,四季黄花不断,象征烈士精神不朽,朵朵黄花表达了后人对先烈们的深切怀念。

1961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和1986年政府两次拨款进行了维修,并在1986年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之一“黄花浩气”。2006年,被评为“新羊城八景”之一“黄花皓月”。2014年3月29日,广东省、广州市社会各界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举行仪式,纪念广州起义烈士殉难103周年。2023年,广州市黄花岗公园投入约100万元人民币对邓仲元墓区进行全面修缮,使得墓道门楼、铜像、八角亭等设施恢复了当年风采。2024年3月22日,纪念邓仲元烈士殉难102周年活动在广州市黄花岗公园邓仲元墓前举行。同年3月29日,广州市黄花岗公园29日举行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113周年暨“铸魂·2024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约150人参加了祭扫仪式。

地理概况

位置境域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面积为13万平方米,公园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绿化面积占90.57%,古树名木有11棵,人文、园林景观相得益彰。

建筑特色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后期的规划与设计工作主要由杨锡宗建筑师完成,整体建筑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陵园风格,在具体建筑上又融合了西方建筑特色,充分体现了清末民初中西文化交融的特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格特色。包括墓道、祭台、墓碑、亭坊等,在具体建筑上又融合了西方建筑特色,从而产生了独特鲜明的建筑特点,如红门采用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邓仲元墓则是仿希腊科林斯柱式。

景区布局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园内300多米长的层级主干道两旁苍松翠柏排列有序,园内有墓亭、陵墓、纪功坊、记功碑等,园内还有黄花井、黄花亭、默池、四方池、八角亭、黄花园及网球角活动服务区。

墓园坐北朝南,建筑规模宏大,正门牌楼是座宏大的三拱门牌坊,高达13.6m的牌楼正面镶砌着孙中山先生亲笔书写的“浩气长存”四个镶金大字。墓园主景庄严雄伟,依地形步步升高,层次分明,形成一条长达230米的轴线,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纪念性建筑设计巧妙、寓意深刻,如主墓道中段默池,桥面刻意铺砌齿状凿石,人们经过,自然是低头慢走,营造了“低头默哀”的气氛效果;纪功坊底层具有休息亭功能,沿楼道可上二层,而在二层安放前后各72块连州青石,呈金字塔形,寓意“七十二烈士”,石面刻海内外捐资建园的国民党支部或个人名称,塔顶屹立自由女神像,这一坊亭结合的建筑特点更是世所罕见。

主要景观

浩气长存

它竣工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正门牌坊长31米、宽3米、高13米。门额上以花岗石镌刻着孙中山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贴金大字。从词义上说,浩气就是正气。

七十二烈士之墓

岗顶的烈士陵墓用花岗石砌筑方形墓基,其边长约17m,上建碑亭,内立“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碑亭的顶盖刻石为钟,意为“警钟长鸣”。墓后建有高几十米花岗石砌的的纪功坊,全部用巨石砌筑,上半部正、背面都以72块石砌成金字塔形坊顶,每块石均刻有国民党海外各地支部献石字样。

自由女神像

记功碑上刻有历史缘由和烈士英名,顶部是高举火炬的石雕自由神像。金字塔顶屹立着高擎火炬、手挟法律书籍的自由女神像。这座塑像是1981年重修时完成的,而原塑像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建时为右手高举槌棒,象征敲击墓上石钟。

纪功坊

纪功坊坊额镌有章太炎书写的“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篆体。纪功坊从底部至自由女神像总高度约14m,雄伟壮观。坊后还立有一块巨碑,详细记载黄花岗起义的经过及烈士墓园修建的情况,碑阴共表列有86位就义烈士的名单。

默池

建于1921年(民国十年)。默池正面正处在主墓道,是瞻仰、拜祭先烈必经之道。游客走上拱桥,由于斜坡的作用,便会不由自主地把头低下,就像低头默念,使人肃然起敬。

龙柱

国民党安南党部于1926年3月(民国十五年献造)。用著名的连柱青石雕刻而成,高3米,柱身为倒卷的青龙,柱底为鲤鱼跃龙门。

潘达微墓

潘达微,广东番禺人,1906年参加同盟会,三·二九起义失败后,他冒死发动广仁善堂收集烈士遗骸及以房契作抵押,购得东郊红花岗,是以秋日黄花喻烈士不屈的品格。从这以后,黄花岗之名沿用至今。

史坚如祠

史坚如(1879-1900),1900年惠州起义时在广州响应,谋挖地道炸毙清两广总督德寿,因药量不足失败,史坚如不幸被捕,备受酷刑,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年仅二十二岁,孙中山称赞其为“为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二个健将”,墓原先葬于先烈路青菜岗,1913年建。1978年因建设需要,迁葬于黄花岗公园。

开发与保护

1932年,杨锡宗林克明被委托为工程顾问,负责规划与设计工作。黄花岗墓园的规划与大门牌坊设计均由杨锡宗、林克明共同完成。经多次增建,至1935年基本建成,早年孙中山在此亲手栽植了松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墓园建设,筑起围墙,加强整治保护,1954年扩建为公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1961年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和1986年政府两次拨款维修。2023年,广州市黄花岗公园投入约100万元人民币对邓仲元墓区进行全面修缮,使得墓道门楼、铜像、八角亭等设施恢复了当年风采。2024年3月29日,广州市黄花岗公园29日举行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113周年暨“铸魂·2024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约150人参加祭扫仪式。

价值意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是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者在广州“三•二九”起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它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黄花岗公园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人文历史沉淀最为深厚的烈士墓园之一。

相关人物

潘达微

潘达微(1879-1929)又名潘心微,番禺区人,曾参加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许多革命党人牺牲了,尸体暴露街头,潘达微悲愤交集,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求得广仁善堂以维护卫生为掩护,收敛烈土遗骸。他又以自己的房屋作抵押,购得一块荒草地(今黄花岗),将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此。后来他写了《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一文,缅怀烈士。

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武装起义牺牲百余人,当时统计为72人,后又补14人,有姓名可考的有86人。喻培伦等烈士壮烈牺牲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险收葬,备棺葬在两粤广仁善堂的义地。黄花岗所埋尸体共七十二具,后人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相称,但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直到民国11年(1922年)春才完全查出,在黄花冈上勒石记名。

七十二烈士的确定经历了一段复杂的过程:1918年由广东革命政府主持,由爱国华侨捐款重修七十二烈士陵园。孙中山为陵园巨型牌坊手书“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广东革命政府拟将烈士姓名、籍贯、事略镌刻于纪念碑石,但不能尽知烈士们的生平事迹。为此,参议院长下令,由参加广州起义后尚健在的同盟会员吴永珊、徐维扬、胡君毅等组成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死难的烈士,计得五十六人,时为1919年。1922年又查出烈士十六人,合计共七十二烈士。1932年又查出烈士十四名,再立第二碑以为纪念。

以上数据来源于

黄花岗就义烈士远不止七十二人。据估计,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多达百余人。根据当时国民党政府国史馆汇制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义表》可以知道另外五位烈士:徐国泰、华金元、阮德三、陈甫仁、严确廷。历史上查出有姓名、籍贯、年龄可考者共八十六人。

其他

烈士墓园内除了七十二烈士之墓外,还有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家和飞行家冯如之墓、陆军上将邓仲元之墓、被孙中山誉为“中国革命空军之父”的杨仙逸之墓、被孙中山称“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的史坚如之墓以及越南烈士范鸿泰之墓等。潘达微先生、邓仲元、杨仙逸、冯如、史坚如等革命烈士也安葬于此。

获得荣誉

旅游信息

交通指南

地铁:地铁6号线黄花岗站(B出口)

公交路线:6、11、16、65、74、78、85、112、192、201、219、220、223、236、290、535、862B、大学城4路、高峰快线12路—黄花岗站。

参观指引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79号。

开放时间:6:30-21:00。

最大接待能力:40683人/天。

参考资料

黄花岗公园.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2024-03-29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广州党建网.2024-03-29

广州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103周年.中国新闻网.2024-03-29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浩气长存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澎湃新闻.2024-03-29

..2024-03-29

清明临近 广州市民祭拜英烈寄哀思.百家号.2024-03-29

广州举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113周年纪念活动.荆楚网.2024-03-29

红色景点|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9

广东英烈网.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2024-03-29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中国台湾网.2024-03-29

寻·红韵|广州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9

广州市A级景区名录.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2024-03-29

广州今年新增17家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基地.百家号.2024-03-29

整改整治 走深走实③|广州兰圃雅致出圈 历史名园焕发新彩.百家号.2024-03-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