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赵明钧 笔名:孤竹古道居士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农历)生于锦州市。满族,正黄旗。姓伊尔根觉罗。辛亥革命后随祖父始改汉姓为赵。籍贯:辽宁省锦州市
文化程度
初中毕业
爱好特长
自学美术
1938年农历三月,赵明钧生于辽宁省锦州市,赵家为满族正黄旗,原姓伊尔根觉罗。伊尔根觉罗为满族大姓,氏族甚繁,人才济济。
一九五六年毕业于锦州第一初中。伪满时期,父母先后参加共产党地下活动积极抗日,年幼的时候失于照顾,身罹重病,落下残疾,致使以后无法继续升学。因自幼爱画,在家自学美术,其间曾先后师从周铁衡、赵梦朱、钟质夫、晏少翔各位教师学习国画人物、花鸟。
一九五九年加辽宁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组(小楼)。同年创作出版第一部连环画《七号桥战斗》。后继画《一只背包》、《红印》、《旧城突围记》、《农业英雄谱》等。天灾人祸连环画创作组解散,不得不隐居在家从事职业连环画创作,以稿费谋生存。经过几年刻苦钻研,终于在一九六三年首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双获三等奖,其一为《我们村里年轻人》,其二为《毛主席好战士——雷锋》(合作)。之后又相继创作出版一《矿灯》、《活捉小炉匠》、《救火英雄明绍成》、《红孩子连金法》(合作)等。正绘画《林海雪原》第二册《奇袭奶头山》时,一九六六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一切文艺创作皆戛然而止。
一九七O年随同父母走“五七道路”到群山怀抱的葫芦岛市孤竹营子公社古道子大队插队落户。年逾而立的赵明钧此时才明白何谓生活、何谓人生。茫然的他只是出于成瘾的习惯,没有中断搜集素材画速写,总想有一天可能还会有点啥用。一九七一年被锦西县文化馆借调搞阶级教育展览,再被省毛著出版办公室借调到沈阳市创作出版连环画“小英雄谢荣策”。自以为“洞明世事”的他在县文化馆呆了一年半时间,又回到了那“孤竹古道居”,喂猪、搂柴、赶集,拿个小本画速写。
一九七三年拎一提兜再回沈阳,在五三公社文化路街道搞出口国画绘制工作。一九七四年在批林批孔的浪潮冲击下,出口国画停止,改画骨灰盒。
一九七五年在小西工艺厂谋得一份收入微薄的工作。同年,已三十七岁的赵明钧总算碰到一愿意共患难的妻子,成立了家庭,结束了孤身浪迹天涯的生活。几经变幻,小西工艺厂改成灯具三厂,他以为这下总算熬成“正果金身”,混入工人阶级队伍了。
一九七八年拨乱反正后,连环画又能出版了。从此白天上班,晚上画画,这是此生最充实、惬意的一段生活。此间先后创作出版,不完全统计有:《林海雪原》上中下三册、《女娲抟土造人》、《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刘项出世》、《鲁智深》(上)、《李》上下两册、《王莽篡汉》、《神力王》两册、《海灯法师》、《神腿杜心武》、《清史演义》、《关东五大侠》、《收然白龙马》。
其中《收伏白龙马》为长篇连环画《西游记》中之一部,于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套书一等奖。
一九九三年退休,可以在阳光下画连环画,亦人生一大快事。
连环画作品
北京人美三国套书:
《破黄巾桃园结义》
《诛宦党董卓进京》
《诸侯举兵计董卓》
《背盟约诸侯混战》
《刘备借兵救徐州》
《曹孟德东征西计》
《刘备反目取西川》
《诸葛亮计收马超》
《诸葛亮三气周瑜》
《诸葛亮二出祁山》
《姜维战邓艾》
《魏蜀吴三国归晋》
《白马》
《彩图情歌三百首》 (彩册)
《水浒人物绣像》
《米蒂》
《孟浩然》
《诸葛亮》
几十年间在连环画报、美术大观、奥秘画刊、卫德画刊、农民画报、新春画报、广西美术等美术期刊发表短篇连环画数十套。
为中国历代史演义、世界文化琼林、笔记小说、儒林外史等 丛书、套书绘制插图数千幅。
二OOO年后改画国画直到现。
对连环画回忆
当年的孩子们对小人书有着特殊的感情,几分钱租一本书,能够美美地看上半天,或是随着孙悟空去降妖除魔,或是随着黄继光在战火中前进,又跟着李四光踏上开发宝藏的征程……画面旁边那无声的语言,常常胜过老师和父母的谆谆教导,那小小的“口袋书”把理想和智慧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播种。而创作出这一大批宝贵精神财富的人会集了中国美术界的精英。
赵明钧,被“连友”们称为“最有生活”的连环画家,儿时曾因画画被充满革命气氛的家庭视为不务正业,但让他想不到的是,后来连环画扭转了他一生的命运,也使他成为东北连环画界的一代大家。
赵明钧出生书香世家,祖父是晚清的进士,父亲赵品泉在锦州国高做教员。1943年,受先进思想影响的赵品泉和妻子王棣明先后参加共产党地下活动积极抗日,不久赵品泉加入了李运昌领导下的冀东八路军,因为日语好负责教育被八路军俘虏的日本战犯,而要照顾孩子的王棣明只能留在锦州市从事地下活动,负责为共产党八路军输送军用物资。当时,王棣明经常拉着5岁的赵明钧去一家鞋厂,王棣明通过变卖家中金银首饰的方式在鞋厂购买大批的布鞋再想方设法运送到冀东八路军军队中。
临摹烟画
儿时的赵明钧由于父母参加革命工作疏于照顾,6岁时得了胸膜结核,病愈后落下了身体残疾,但这并没有影响赵明钧度过愉快的童年。
赵家几代人都没有从事艺术相关的工作,可赵明钧从小却偏偏喜欢画画。
过去,家里窗户都是用纸糊的,为了透光就随意甩上豆油,赵明钧就躺在炕上,看着点点的油斑,把它们想象成各种动物,而为赵明钧做艺术启蒙的还是那小小的烟画。旧社会为了促进销售,香烟里都夹着一张烟画,赵明钧还珍藏着六十多前攒下的“万寿”烟里的“一百单八将”,“缺几张,那时宣传如果能把‘一百单八将’攒全,烟草公司就奖励一台英国自行车,可是谁都攒不全,可能根本就没印全!”赵明钧说,那时中国国民党电台征用了他姥姥家的房子,有一次一个国民党军官让赵明钧跑腿去买烟,赵明钧说“买可以,但我只买万寿烟。”买回来后,军官问他:“你希望里面(烟画)是谁?”赵明钧说:“宋江!”没想到真的是“宋江”,这让赵明钧兴奋了好长时间。
小小的烟画,上面的人物五光十色,形象栩栩如生,赵明钧边揣摩边学习着画,渐渐地痴迷上绘画,家里的墙上、地砖都是他的画板,家人却将他这种四处涂鸦的行为视为不务正业,当时的条件只能自己在家里画。
初入绘画之路
1954年,由于赵品泉工作调动,他们举家来到沈阳市。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赵品泉调到沈阳九中任校长,1978年离休。
赵明钧因为身体原因,升学遇到了困难,心仪的鲁美附中考不了,初中毕业的赵明钧成了无业青年。1958年“大跃进”期间,社会各个方面都要求“高产高效”,包括艺术界也需要“高产”美术作品,沈阳市举办首届职工美术培训班,赵明钧在父亲的帮助下,拿着介绍信,来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培训班。
培训班请来的老师都是沈阳画坛名家,晏少翔、周铁衡、赵梦朱等教授国画人物、花鸟,和名家的学习、接触中,让赵明钧走出了自学的圈子,艺术造诣上升了一个级别。8个月的学习结束后,在毕业展览中,赵明钧的画脱颖而出,被推荐到辽宁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组。
师生情谊
1959年,初到辽宁美术出版社的赵明钧创作出版第一部连环画《七号桥战斗》,记得《七号桥战斗》一共画了38幅,每幅稿费3块钱,“当时我父亲是正处级,月工资是155块钱,而我这部作品就挣了一百多块!”
从此,画画正式成为赵明钧的谋生手段,后来他又创作了《一只背包》《红印》《旧城突围记》《农业英雄谱》等。
可惜的是,1961年,因辽美社精简附属机构,连环画创作组解散,赵明钧不得不回到家从事职业连环画创作,以稿费谋生存。
在职工美术培训班,赵明钧与艺术大师周铁衡熟识,并拜周老为师。
当时,周铁衡既是医生,又兼任鲁迅美术学院篆刻教师。赵明钧告诉记者,“周先生个子不高,比较胖,虽然相貌普通却很健谈,在绘画方面,他精于重彩大写意花鸟兼画山水,融齐白石、吴昌硕、朱耷、任伯年画法于一身,还精于律诗、篆刻、书法。对金石学、古文学、考古学、古琴弹奏诸方面都有研究,是一代宗师。”
当时,周铁衡的家位于小南门,赵明钧经常拿着自己的画去周老家请教,周铁衡不但传授技艺还把他收藏的名画拿出来,一起和赵明钧赏析,周铁衡还给赵明钧讲他早年和齐白石交往、学习的小段子,周老说:“每次他去齐老家时必带特产,齐老都用湘潭市土话和他交谈,可周老根本听不懂,只好请齐师母在旁边做翻译。”
在周铁衡家,赵明钧看到齐白石篆刻的图章,还有写给周老的信。早在1948年,周铁衡在担任东北物管处顾问时,就捐献个人收藏的文物二百多件。
赵明钧说:“周家有东西两个屋,西边屋专门放置周老收藏的古玩字画,多得都摞起来放,可惜这些文物都在‘文革’期间遗失了。”
周铁衡的言传身教对赵明钧在写意画和连环画方面有“总结性的提高,这种影响在和老师的交往时没有马上体现出来,但后来的创作中受益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