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街道,位于成都平原腹地,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区北大门9公里处,北距新都区6公里。该地街道办事处在成都以北,紧邻金牛区和成华区,是新都区的南大门。
三河街道通过科学规划,全新定位,把原本的14个社区撤并为了8个社区,使大部分涉农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三河街道坚持全域统筹的理念,以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导向,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视为目标,按照区域的空间容量、环境容量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对区域进行统一的规划布局。
三河街道是新都区统筹推进“六个一体化”建设的典型,将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城镇的结构调整同步推进,其公共服务从城市延伸到乡村,还着力为农民创造了长期稳定的就业与收入,体现了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之间的和谐相融。
历史沿革
民国,属成都县天成乡。
1952年4月,撤成都县,三河乡划归新都区。
1993年,设三河镇。
2004年,改三河街道。
地理环境
三河街道通过借势造势,不断加大招商力度,优化招商软硬环境;加强对企业“一站式”服务,吸引了一汽青岛汽车厂、420厂、512厂等大型企业入驻。街道企业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引人瞩目,现已拥有各类企业近300家。
位置境域
三河街道地处新都区南部,东与石板滩街道接壤,西与金牛区天回镇街道相连,北隔毗河与新都街道、桂湖街道(两街道原属新都镇辖地)为邻,南与成华区青龙街道、白莲池街道(两街道原属青龙乡辖地)交界。北距新都区城区5千米,辖区总面积2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三河街道地处成都平原腹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北部毗河流域是狭长的平原地带,南部是丘陵地带。境内最高点位于黄冈回龙山石子岭,海拔592米;最低点位于长龙社区三原外国语学校,海拔485米。
气候特征
三河街道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6.2℃,1月平均气温5.3℃,极端最低气温–5.4℃(1975年12月);7月平均气温25.5℃,极端最高气温36℃(1960年6月)。最低月均气温–2℃(1985年12月),最高月均气温32℃(1995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3℃,最大日较差6℃(1989年11月)。生长期年平均230天,无霜期年平均279天,最长达303天,最短为26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401.3小时,年总辐射量94.9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50天(一般为1月25日~次年1月10日)。年平均降水量969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44天,最多达216天(1953年),最少为107天(1965年)。极端年最大雨量1409.9毫米(1961年),极端年最少雨量612毫米(1969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10月,9月最多。
水文
三河街道境内河道属都江堰市自流灌区。毗河从三河市北部由西向东,境内全长11千米,河宽50~100米。府河(原名马鞍河)由北流入三河互助社区,因河流绕行成马鞍状,故名为马鞍河,河宽40~50米,为三河街道第二大河流。东风渠,在主干渠7.5千米处分支流人三河街道境内,酉回曲折流遍三河街道的丘陵,共8.8千米。
自然灾害
三河街道主要自然灾害有洪灾、旱灾、冰雹等。洪灾平均10年一遇,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81年7月,毗河水陡涨,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境内被淹农田3983亩,冲毁土地112.7亩,总毁房屋1414.5间,冲斜房屋572.5间,损毁桥梁1座,集体粮食损失30.5吨,群众粮食损失891千克。
自然资源
2011年三河街道耕地面积1502亩。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三河街道辖区总人口3684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2000人,城镇化率87%。另有流动人口16000人。总人口中,男性18106人,占49.1%;女性18740人,占50.9%。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6800人,占99.88%;回族23人,占0.06%;土家族20人,占0.05%。2011年,人口出生率9.2‰,人口死亡率4‰,人口自然增长率5.2‰。
2021年7月1日,新都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三河街道常住人口为160622人。
行政区划
三河街道辖7个居委会,三河街道办事处驻三河大道23号。
2011年末,三河街道辖花园、互助、江陵路、长龙、龙伏、回龙、二台子、五龙五龙等居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三河街道辖7个社区,街道办事处驻互助社区三河大道23号。
经济
综述
2011年,三河街道财政总收入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亿元,比上年增长37%。
第一产业
2011年,三河街道农业总产值900万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生产粮食0.2万吨,其中小麦0.1万吨,玉米0.1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蔬菜种植面积0.1万亩,产量300吨,主要品种有韭菜、莴笋等,其中韭菜200吨,莴笋100吨。
第二产业
2011年,三河街道以航空、汽车、机械制造、建筑材料等为主。工业企业15家,职工576人,工业总产值1.4亿元。
第三产业
商业
2011年,三河街道社会商品销售总额5.1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城乡集贸市场3个,年成交额0.8亿元。
金融
2011年,三河街道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各项贷款余额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三河街道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1200人,专任教师21人;中心小学1所,村小2所,在校生2245人,专任教师9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257人,专任教师7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三河街道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3.2万元,比上年增长9%。
文化事业
2011年7月,三河街道开通5个有线广播站,广播综合覆盖率62.5%,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240小时。
2011年末,三河街道有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个,社区文化活动站8个;各类文体队伍23个,成员430余人;农家书屋4个,藏书2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10个;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学校体育场5个,看台设座椅1000张。90%的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3%。有线电视用户0.8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3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0万户3%,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7300小时。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三河街道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个;病床4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1张。专业卫生人员85人,其中执业医师12人,执业助理医师6人,注册护士9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42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
社会保障
2011年,三河街道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0户,人数1111人,累计支出总额290.6万元,比上年增长26%,月人均218元;城市医疗救助184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84人次,共支出22.1万元,比上年增长1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3户,人数45人,支出6.5万元,月人均120元。社区服务设施18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6个,社区服务站6个。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20万元,比上年增长23%,;基金支出合计130万元,比上年增长7%。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0.4万人,参保率99%。
文化
地名由来
因场北马鞍河干流与马家碾河、唐家堰河三水汇一而得名。
获得荣誉
2000年被确定为“全国综合试点改革小城镇”,是全省“百强”乡镇,成都市三十强乡镇之一。
2020年7月29日,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参考资料
新都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2021-07-09
全国爱卫会关于命名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的决定.www.nhc.gov.cn.2021-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