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海关是指自清代第一次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海关及其管理体系。在此期间,海关经历了多次变革,其管理权限曾一度由外国人掌控。
历史沿革
清代晚期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失去了关税自主权,但海关行政仍然由中国管理。1853年,由于上海小刀会起义的影响,江海关遭到破坏,此后英、美两国驻沪领事擅自公布了船舶结关暂行条例,但由于外国商人的反对,该条例未能实施。1854年,英领事阿礼国提出了中外合作管理海关的方案,最终导致了外籍税务司开始管理中国海关。1861年起,英国人罗伯特·赫德担任总税务司,直至1911年。
中华民国时期
1911年,邮政业务从海关分离出去。中华民国成立后,总税务司署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先后经历了五科三处和九科二处的调整。尽管如此,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1926年,广州革命政府尝试自行征收产销税,这标志着中国开始争取关税自主和海关管理权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通商口岸的沦陷,海关在财务行政中的作用有所减弱。1943年起,总税务司职位由美国人担任。
新中国成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延续了95年的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正式结束。
海关事务
中国近代海关的主要职能包括征税和船钞两个部门。征税分为内班、外班和海班三个部分,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船钞后来更名为海务,主要负责船政和港务事宜。海关工作人员数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波动,其中洋员占比相对较高,且占据重要职务。
回收海关管理权的斗争
清朝末期,虽然海关管理征税,但税款的保管权却由清政府任命的海关监督掌握。辛亥革命后,税款保管权也被外国人掌握。1917年至1918年间,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在广州市成立,开始了争取关税自主和回收海关管理权的斗争。1924年,国民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运动。1926年,广州革命政府颁布了《征收出产运销物品暂行内地税条例》,这是首次绕过帝国主义控制的海关自行征收产销税的行为。
近代海关的影响
中国近代海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引入了较为先进的管理制度,并在港务、船政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海关外籍税务司的存在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外商在华贸易利益,他们通过关税操纵中国的财政,并在多个领域扩大了帝国主义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政治动荡时期,海关成为了影响政局的重要力量,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海关:屈辱还是进步.搜狐网.2024-11-25
郑成林 | 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视角转换与路径延伸.网易.2024-11-25
中国近代海关史.豆瓣读书.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