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黄釉镇墓兽

唐黄釉镇墓兽是唐朝的一种冥器,常用于墓葬中,以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

唐黄釉镇墓兽1990年出土于巩义市鲁庄镇唐代墓葬,镇墓兽挺胸蹲坐在底板上,人面兽身,兽凸眉立目,高鼻大嘴。

唐黄釉镇墓兽现收藏于巩义市博物馆

形态特征

唐黄釉镇墓兽挺胸蹲坐在底板上,人面兽身,双耳厚大,二角高耸,前角为锥状独角,后为扁形分杈。兽凸眉立目,高鼻大嘴𫛭,分瓣形兽足。

历史背景

早在原始社会,“图腾”作为人们心中不可战胜的神物在殉葬墓中出现,以期望能保平安,它为“镇墓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形成了狰狞凶恶的面目。楚国自古巫风盛行,在先秦楚墓中常出土一种神秘、怪异的头插鹿角的木雕物品,考古学家一般称之为“镇墓兽”。战国时期楚墓中出现的镇墓兽,到了晋朝更加流行,唐朝时大量出现,达到鼎盛。

唐朝建立以后,随着国力提升,唐墓中随葬品尤其是俑类风格由早期的写实、质朴逐步转向怪诞、夸张。“镇墓兽”形象是不断变化的,从最初的简单到最后的复杂多变,并经历了从无舌到有舌、无颈到曲颈、兽面到人面、单头到双头的发展历程。

晚唐时期,由于人们的丧葬观念发生了变化,堪舆术的丧葬礼仪盛行并取代了镇墓兽。天宝刘肃著有《大唐新语》一书,书中对堪舆术有记载“平地之下一丈二尺为土界,又一丈二尺为水界,各有龙守之,土龙六年而一暴,水龙十二年为一暴,当其隧者,神道不安……铸铁为牛豕之状像,可以御二龙。”人们受此影响,接受了这种丧葬观念,于是铁猪、铁牛成为当时流行的随葬品。晚唐之后镇墓兽就很少见了,李隆基天宝末期,逐渐消失。

巩义市博物馆

唐黄釉镇墓兽现收藏于巩义市博物馆。巩义市博物馆位于北宋永昭陵东南隅,2001年10月1日正式开馆,201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现存藏品16027件/套(147948件),巩义博物馆主题陈列为《洛汭瑰宝--巩义历史文化展》,专题陈列有《北宋皇陵》《石刻艺术》《巩义窑白瓷》《唐宋三彩》《唐彩绘陶》等。

相关事件

2024年11月,博物馆里的文物撞脸博主“听泉赏宝”冲上热搜,该文物收藏于连云港市博物馆,系隋朝耀州窑镇墓兽,与“听泉”有几分神似,“听泉”看了后直呼“开门”,并决定将其作为微信头像。有网友晒出巩义市博物馆撞脸“听泉”的唐黄釉镇墓兽。

参考资料

全国多个博物馆镇墓兽撞脸“听泉赏宝”,镇墓兽为啥都长得差不多?.今日头条.2024-11-28

这也太开门了!撞脸“听泉”的镇墓兽巩义市博物馆也有,你来打卡了吗?.今日头条.2024-11-28

全国多个博物馆镇墓兽撞脸“听泉赏宝”,镇墓兽为啥都长得差不多?.大河报.2024-11-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