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息牧河

养息牧河(蒙语虎尔几河),是辽河干流水系的河流,主要流经阜新市,养息牧河上游主要的五大支流,全部发源于彰武县境内。其干流起自西六家子乡,经养息牧门入新民市,在新民市东北的平坨子汇入辽河。

河流简介

养息牧河在辽、金、元时代名羊肠河清代称杨木河,原“与库昆河汇,又南流入柳条边彰武台门之西”入辽河。据考察1886年左右在彰武镇北满头村附近改道往南,过两家子乡的长坨子村入新民县,始形成今之柳河县,原养息牧河故道在彰武镇北淤塞。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彰武县建治后即于城东疏浚地河,使“汇归养息牧河”。

养息牧河流域分布在柳河以东与大四家子乡苇子沟乡一带低山丘陵间的平原洼地,总流域面积1861平方公里,全长129公里,比降0.0007-0.0015,实测最大洪水1290秒立方米(1969年9月3日小荒地站),平均含沙量5.1公斤/立方米,年均径流量0.87亿立方米(1955-1985年)。彰武县境内干流长73.1公里,干支流分布在14个乡86个自然村,控制面积1552平方公里,占彰武县面积的41.7%。

主要支流

支流头道河子,源自后新秋镇乐园村东沟,经敖龙皋村,兴隆堡乡四合村,苇子沟乡凤凰城村,在二道河子蒙古族乡太平河与二道河子汇流,至江家附近汇入三道河子。流长27公里,流域面积181.88平方公里。

支流二道河子,源出章古台镇乡大一间房,经四合城乡马连侵村,后新秋镇民家拦河闸,分流入巨龙湖水库。主流沿敖户起村、三座土村,在二道河子乡王包铺村汇入头道河子。河长53.1公里,流域面积359.29平方公里。

支流三道河子,源于大德乡东柳条洼北沙丘洼地,南出小德阁水库,经兴隆堡乡,在西岗子村入二道河子,与地河汇合后,在西六家子乡三河岔村入养息牧河。流长35公里,控制面积224.19平方公里。

支流地河,发源章古台镇北马家窝堡村,南经章古台镇,过清泉水库、八堆子水库,在冯家镇刘家烧锅村汇西地河。西地河源出章古台镇乡高花村,往东南过宏丰村、前乌拉满汗村,东南越大郑铁路,出北沟水库向南,与地河汇流,过沙力土村、兴隆山水库,沿兴隆山乡东侧,南过黑坨子村和地河闸,在西六家子乡三河岔村入养息牧河。河长58.9公里,流域面积360.93平方公里。

支流双徐河,源于苇子沟乡东北马东山西坡地里哈达村,流经朝阳沟、腰岭岗子村,沿苇子沟乡纳阿古庙山溪,过旧屯东入东六家子镇,在长沟沿西纳三道沟水后,经双山子村东,在下甸子村进入新民市,汇养息牧河。彰武县境内主流长23.5公里,流域面积140.23平方公里。

历史人文

在历史上,彰武县的“养息牧皇家牧场”所创造的牧业文明,曾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一个颠峰发展的时期,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如何发掘、保护、整理、继承、弘扬这一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彰武县政协建议,将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军入关建都北京后,于1645年将彰武确立为皇家牧场,康熙帝三十一年(1692年),又钦定此处为“三陵”即永陵、东(福)陵、北(昭)陵的牧养地,因彰武境内有一条养息牧河,遂称之为“养息牧牧场”。这个牧场作为“三陵”的牧养地,有着一套严密的牧政,这套牧政持续了257年(至1902年),实际上从设县到清末(1902—1912年),彰武县依然继续着皇家牧场的功能。作为皇家牧场,其主要功能就是专为“三陵”提供祭祀用品,为朝廷提供贡品。

在清朝,牧场很多,但能冠以“皇家牧场”的仅为三处,其中“养息牧牧场”受到了清朝皇帝特殊青睐。据《文史资料》记载,可稽考的就有4位皇帝——康熙帝乾隆爱新觉罗·颙琰爱新觉罗·旻宁,曾先后10余次到养息牧、柳条边东巡或狩猎。

参考资料

农家知识森林,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阜新.www.79679.cn.2011-04-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