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代杰

陈代杰 男,1957年4月出生,上海人,汉族。1994年加入九三学社。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抗耐药菌新药发现与机制研究”实验室主任,兼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先后历任中国医药投资有限公司研究总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第十六届委员会常委。上海市第十二届政协常委。 

2021年4月23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6月2日,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1974年参加工作。

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学士

1982年至1983年任上海淮海制药厂助理工程师

1983年至1989年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生物工程专业攻读研究生,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1989年至2001年历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抗生素室副主任、科研处副处长、院长助理。其间,1989年至1990年赴日本东京微生物化学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

2001年至2004年任上海来益生物药物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2004年至今历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科研开发部部长、研究生办公室主任、副院长,中国医药投资有限公司研究总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2021年6月,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

2023年8月,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陈代杰在列。

现任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副院长。兼任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社会任职

1、 中国抗生素专业委员会委员

2、 上海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3、 上海遗传学会秘书长

4、 上海市生物医药协会常务理事

获得荣誉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02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年)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年)

上海市第二届优秀发明人奖(2006年)

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06年)

上海市第十届科技精英提名奖(2007年)

第三届全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2007年)

第三届全国“当代发明家”(2007年)

中央企业优秀归国人员(2008年)

上海市第十一届科技精英(2009年)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年)

谈家生命科学奖产业化奖(2013年)

第三届张江人才奖(2015年)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1、微生物药物的开发

特点:在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等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传统的和现代的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对工业上生产的重要微生物菌种选育进行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处理,动摇产生菌的遗传背景,进而用推理选育的方法,筛选得到优质高产的工业生产菌株,或是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理性化菌种改良。在微生物发酵工艺学、生化工程工艺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的分析和测试手段,研究微生物生物合成和代谢调控的机制,优化微生物产生菌的培养条件,使其生物合成目的产物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实现。

意义:经过菌种选育得到的高产菌株一旦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则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研究从理论上来阐明微生物生物合成过程中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的流向、限制目的产物生物合成和导致副产物产生的因素等,从而指导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过程中各种参数的控制和优化组合,使生产成本大大下降、产品的得率和质量得到提高,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微生物新药的筛选

特点:利用在自然界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多样性的特点,应用微生物的筛选技术、菌种选育技术和生物转化技术、发酵调控技术、产物分离技术,结合国内有关研究单位的筛选模型,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寻找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进一步开发具有应用价值的新微生物药物。目前主要集中对植物内生菌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进行筛选。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药物产生菌的遗传背景,构建杂合抗生素产生菌,以获得“非天然”的天然活性物质。目前主要集中在杂合糖肽类抗生素基因工程的构建。

意义: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的微生物药物。

已授权专利

1、雄甾-1,4双烯-3,17-双生物转化浊点系统的优化方法第一发明人。

2、浊点系统在生物转化中的应用第二发明人。

3、一种采用静息细胞在浊点系统中进行生物转化的方法第一发明人。

4、环孢菌素A发酵新工艺第一发明人。

5、万古霉素产生菌及其应用第一发明人。

已出版译著和专著

1、《抗生素发酵工艺学原理》(主译)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2

2、《有机化学—医药商业高级业务人员培训教材》(主审)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1992

3、《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和发酵控制》(主编)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1995

4、《微生物药物学》(独立编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5、《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性》(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6、《生物高分子----原核多糖》(主译)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7、《生物高分子----真核多糖》(主译)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代表性学术论文

1、 Yin Y, Huang W, Chen D. Preparation of validoxylamine A by biotransformation of validamycin A using resting cells of a 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 Biotechnol Lett. 2007 Feb;29(2):285-90.

2、 Zhilong Wang, Fengsheng Zhao, Daijie Chen and Daotang Li. Biotransformation of phytosterol to produce androsta-diene-dione by resting cells of Mycobacterium in cloud point system. Process Biochemistry, Volume 41, Issue 3, March 2006, Pages 557-561

3、洪文荣; 许向前; 朱春宝; 陈代杰; 朱宝泉; 依纽小单胞菌2-脱氧蟹肌醇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3期

4、许向前; 洪文荣; 陈代杰; 黑麦麦角菌产生麦角固醇的研究。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6/06

5、 Zhilong Wang, Fengsheng Zhao, Daijie Chen and Daotang Li. Cloud point system as a tool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biotransformation.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Volume: 36, Issue: 4, March 2, 2005, pp 589-594

6、凌良飞; 戈梅; 付磊; 黄为一; 陈代杰; 偶发分枝杆菌MF2和MF96生物转化差异的机理研究。微生物学报 2005/04

7、 Zhilong Wang, Fengsheng ,Zhao, Xueqin Hao, Daijie Chen and Daotang Li. Model of bioconversion of cholesterol in cloud point system.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Volume: 19, Issue: 1, July 1, 2004, pp. 9-13

8、 Zhilong Wang, Fengsheng Zhao, Xueqin Hao, Daijie Chen and Daotang Li.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hydrophobic compound in cloud point system.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 Enzymatic Volume: 27, Issue: 4-6, March, 2004, pp 147-153

9、陈代杰; 李继安; 邹韵华; 刘垚; 戈梅; 金飞燕; 苏旭霞; 许炳祥; 金一平; 万古霉素的研究开发。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4/01

10、陈代杰; 李继安; 戈梅; 吴晖; 吴萍; 环孢素A发酵新工艺。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1/11

参考资料

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中国工程院.2021-11-04

陈代杰-上海市当代人物专题.博雅文化旅游网.2021-11-04

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政府网.2021-06-19

关于公布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的公告.中国工程院.2023-08-31

陈代杰:合理使用并研发新的抗生素是对抗超级细菌的关键-科普中国.新华网.2021-11-04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2021-11-04

陈代杰.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1-11-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