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Wanjiang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School)是位于中国马鞍山市的一所综合性中职学校。学校成立于2012年,由马鞍山市委、市政府批准,整合了原马鞍山市职业教育中心和马鞍山市信息技术学校。学校占地面积592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截至2019年1月,学校拥有4000多名学生和263名教职工。 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是安徽省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也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之一。学校位于马鞍山市大学城内中职园区,是“安徽皖江汽车职业教育集团”的理事长单位。学校秉承“文化与技能并重、升学与就业并举”的办学理念,提供全日制学历教育、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和短期技能培训。学校开设了10多个专业,涵盖汽车运用与维修类、信息技术类、机电技术类和经贸服务类等领域。 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拥有先进的硬件设施和教学实习实训设备。学校设有4个省示范建设专业和5个省重点建设实训基地,整体办学实力处于全省领先水平。2018年,学校被安徽省教育厅列为具备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办学资质和招生资格的学校之一。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1958年,马鞍山市第三中学建立。
1980年,更名为“马鞍山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1984年,更名为“马鞍山职业教育中心”。
1990年,被认定为“安徽省重点职业高级中学”。
1996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
2002年,增设“马鞍山经济技术学校”。
2004年,被认定为安徽省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全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紧缺型人才培训基地”。
2012年6月,被教育部等部委认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1969年10月,马鞍山市雨山中学建立。
1984年12月,更名为马钢雨山中学。
1985年,创办职业高中部。
1986年,更名为马钢第一职业中学。
1999年,创办综合高中班。
2004年9月,再次更名为“马鞍山市雨山中学”。
2008年7月,更名为马鞍山市信息技术学校。
合并发展
2012年8月,马鞍山市职业教育中心与马鞍山市信息技术学校正式合并,组建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据2018年5月官网信息及《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2018年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综合显示,学校开设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6类12个专业。
教学建设
据《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2018年度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370万元,生均0.66万/人。2018年,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490万元,生均0.85万/人,生均增加0.19万元。2017年,学校共有实训室104个,工位数4033个,在校生3602人,生均工位数为1.12;2018年度,学校共有实训室104个,工位数4033个,在校生2921人,生均工位数为1.38;2018年学校有纸质图书153000册,生均52.4册,较2017年图书数持平,生均增加10册。
据《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2018年度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和计算机应用专业为省质量提升工程在建示范专业。
学校介绍
学校位于马鞍山市大学城内中职园区,占地面积592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现有学生4000多人,教职工263人。
学校秉承“文化与技能并重、升学与就业并举”的办学理念,已形成了全日制学历教育、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及短期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办学格局,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类、信息技术类、机电技术类、经贸服务类10多个专业。学校硬件设施完善,教学实习实训设备先进,有4个省示范建设专业和5个省重点建设实训基地,整体办学实力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上摘金夺银,连续多年在全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独占头,2015年、2016年学校连续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夺金,实现了安徽省在汽车喷涂项目、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项目金牌零的突破。近三年,学校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共获得44金27银16铜,在全国赛场共获得2金18银13铜。
学校的对口高考成绩也是连续多年在全市领跑,2015年对口高考有61名学生升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通高考有14名学生升入二本院校。2016年对口高考50名学生升入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职生的“大学梦”变得触手可及。
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学校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围绕“加强规模发展、推进内涵建设、拓宽升学渠道,办好品牌专业”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历经50多年的砥砺积淀和几代职教人的孜孜追求,学校已成为展现马鞍山市乃至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一扇窗口。每年来校参观、考察的各级各类学校、企业、考察团络绎不绝,全市两万余名初二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走进这里,感受职业教育的魅力。全国城市职教中心研究会年会、全国汽修专业教师说课大赛、全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诸多大型赛事先后落户学校,实现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整体提升。越来越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学习技术技能,实现就业创业和人生出彩的梦想。
办学理念
文化与技能并重升学与就业并举
师资队伍
据《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2018年度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学校专任教师220人,其中,在编教师163人,聘用兼职教师57人。在编教师学历结构上,本科学历人数142人,已取得硕士以上学历18人;职称结构上,高级职称教师74人,中级职称87人;专业课教师131人,取得“双师型”教师认定证书的教师115人。全国、全省优秀教师3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名,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1名,黄炎培奖杰出教师1名,省质量提升工程立项在建“名师工作坊”2名、“大师工作室”1名,“劳模创新工作室”1名,省专业带头2名,首席技师2名,省教坛之星7名,市学科带头人7名,市骨干教师16人,还有马鞍山市中职学校唯一认定的名师工作室——孙五一汽车技术教育大师工作室。
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12年12月,马鞍山市汽修公共实训基地已全部落成并投入使用。马鞍山市汽修公共实训基地项目是市天马汽车运输集团与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实行“校企合作”的项目。
2013年,马鞍山中德职业教育实验基地共建项目落户学校。
2013年5月,皖江职教中心学校与安徽璎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就校企合作项目正式达成协议。
2014年,皖江职教中心学校与PPG公司签订了“涂装联合培训中心”校企合作项目的协议。
2014年,皖江职教中心学校顺利成为国家教育部“中德诺浩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助推计划”首批校企合作学校。该校党委书记许宗斌代表学校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2015年3月,皖江职教中心学校正式与德国费斯托工具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汽车喷涂实训教育。
2015年5月官网显示,开设了“马鞍山市力生烹饪班”等多个企业冠名班。
2015年,学校又成功入选教育部“奔腾ARS汽车实训中心”校企合作项目。
科研成就
学生成绩
2015年、2016年学校连续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夺金,实现了安徽省在汽车喷涂项目、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项目金牌零的突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共获得共获得1金16银15铜。
2015年对口高考有61名学生升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通高考有14名学生升入二本院校。2016年对口高考50名学生升入应用型本科院校。
教师成绩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
校徽主体由英文字母C和A变形组合而成,其中C代表计算机(计算机),A代表Automobile(汽车),寓意该校的汽车维修和计算机两大专业,与图案中间的汽车方向盘和鼠标相呼应,体现出职教特色和学校办学方向。下方“WJZJ”为学校名的拼音缩写。校徽整体以蓝色为主色调,并辅以渐变特效,寓意学校培养目标是技术“蓝领”。三条橘黄色的跑道代表着学校的三个办学方向,即就业、对口高考、普通高考,也寓意我校前身为市职教中心、市经济技术学校和市信息技术学校。蓝黄相间,对比鲜明。图案上端书校名汉字,下端书英文字,整体造型庄重大方,寓意深刻,色彩明快。
精神文化
校训:娴于能敏于行
释义:本校训抓住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能”与“行”。崇尚能力和行动,是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征,也是当下社会人才的重要特质。
现代职业教育,对学生而言,要更加注重习得良好的技能,提升就业创业的能力,从而释放出服务社会的“正能量”;对教师而言,要更加注重修养高尚师德,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能力,从而发挥教书育人的最大潜能。“娴”为“娴熟、熟练”之义,“娴于能”是对教师“教”与学生“学”最客观、最本质的要求。
“敏于行”出自《论语》,指的是做事要反映迅速、行动敏捷,体现出的是改革、创新、实践精神,这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旨归。“行”是师生员工的思想、品质、文化、水平、素养诸方面的外化。学校教职员工要"敏于行",敢为人先,注重实干,善于应变,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莘莘学子要"敏于行",知行合一,乐于实践,勇于创业,敢于创新。“敏于行”是对师生员工提出更高的现实要求。
“娴于能”是“敏于行”的基础和条件,“敏于行”是“娴于能”的发展和提升,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割裂。
教风:博学严谨敬业爱生
内涵解读:教风建设是学校教师队伍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教风是一所学校大多数教师的思想觉悟、学生态度和精神面貌的共同表现形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教育、陶冶、感染作用。良好的教风,对学风的形成有决定性影响,对教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非常重要。
上述教风的归结和提出,既是对我校教师队伍良好传统的提炼,更是教师们的一种进取方向。
“博学”体现的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水平。教师只有勤思善学,博览群书,才能从容对待学生的求疑好问,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真正做到教有所得,学有所得。
“严谨”是治学之魂。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因而离不开对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矢志追求,离不开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踏实作风。
“敬业”是教师之本。只有热爱教师这个平凡而崇高的职业,忠于职守,严于清贫,尽心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才能真正实践“为人师表”的风范。
“爱生”是教师的天职。“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对孩子们深沉的爱”(瓦·苏霍姆林斯基)。“爱生”中的爱,既是尊重、关心,也是引导、教育,同时又是耐心和细致。对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的职业学校教师来说,“爱生”尤为重要。
学风:善学文明励志尊师
内涵解读:“善学”是学生之本。“业精于勤荒于嬉”,学生离不开学习,而学习又离不开勤奋,勤能补拙。“学”既指学习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操作技能,也指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因而“善学”是良好学风的基础。
“文明”反映了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中国是礼仪之邦,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因此树立其健康文明的道德风尚,培养其良好的行为准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目标的中心任务之一。
“励志”,远大的志向是成长的动力源泉。“志当存高远”
应该是每一个学生的理想,因而提倡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培养远大的志向,是学校在学生中首倡的人生导向。
“尊师”,在全社会重视尊师重教的今天,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更应成为广大学生尊敬的对象。尊重师生,实为尊重知识。它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
校园环境
获得荣誉
1991年,被授予“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
2003年,被评为“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
2007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
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
全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紧缺型人才培训基地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全国教科研先进单位
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官网.2021-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