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象历是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 223 年)至吴亡(公元 280 年)实施的历法,由东汉末刘洪撰。
历史背景
东汉时期,当时使用的四分历在长期运行后,出现了与天象不符的情况,如日月合朔常有提前现象,日食时间测算不准,月全食预报错误明显等。刘洪在研究前人历法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观测和深入思考,发现了问题所在,并决心对历法进行改革,最终完成了乾象历。
主要创新
精确测定朔望月和回归年长度
乾象历中朔望月长度取为 29×(773/1457) 日,误差从东汉四分历的 20 余秒降到 4 秒左右;回归年长度取为 365×(145/589) 日,误差从东汉四分历的 660 余秒降到 330 秒左右,大大提高了历法的准确性 。
确立近点月概念和计算方法
刘洪对月亮近地点的移动作了精辟总结,给出定量描述方法,得出月亮每经一个近点月,近地点总向前推进 1825×(7/47) 分(约 3.1 度),并建立计算近点月长度的公式,明确其具体数值为 27×(3303/5969) 日,误差为 104 秒,确立了中国古代的近点月概念和计算方法 。
解决后世定朔计算关键问题
刘洪长期坚持每日昏旦观测月亮相对于恒星背景的位置,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而推算出月亮从近地点开始在一个近点月内每日实际行度值,并制成月离表。通过月离表和一次差内插法,可计算任一时刻月亮运动相对于平均运动的改正值,虽乾象历中该法仅用于交食计算,但实际已解决后世历法定朔计算的关键问题。
黄白交点退行概念的确立和退行值的确定
刘洪确立了黄白交点退行的新概念,明确给出黄白交点每经一日退行 1488/47 分(约 0.054 度),为后世交点月长度概念及计算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历史意义
推动古代历法体系的形成:乾象历的诸多创新使传统历法面貌焕然一新,对后世历法产生巨大影响,至此中国古代历法体系最后形成,刘洪也因此作为划时代的天文学家名垂青史。
为后世历法所尊崇宗法:它是我国第一部传世的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历法,其中大量数据被后世历法所沿用,魏晋以来的修历也多参照乾象历,在我国古代历法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乾象历.https://www.dulishi.cn.2024-11-27
《乾象历》为什么被称为是划时代的历法?.网易.2024-11-27
刘洪编制《乾象历》.https://lydssz.linyi.gov.cn.2024-11-27
乾象历.汉典.2024-11-27
乾象历.https://m.douyinhanyu.com.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