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科学校(real schools)是近代德、俄等欧洲国家为了适应工商业和交通事业发展而创立的一种普通学校类型。这些学校的特点在于贴近实际生活,教授实用课程,旨在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业领域的中等技术人才。
历史沿革
实科学校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1647年(一说1648年)提出的“实科学问”中提及。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期,德国马丁·路德新教的虔信派教育家开始尝试建立这种类型的学校。其中,佛兰克在他的哈勒学园教学计划中加入了实用学科,并强调了数学、自然科学的实际应用。1708年,教育家席姆勒在哈勒市创办了名为“数学、力学和经济学实科学校”的学习班,并在1739年发表了相关论文,正式使用了“实科学校”这个术语。
教育实践
实科学校是一种以实用学科教学为重点的不完全普通中学。自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文科中学的教学内容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17世纪末,普鲁士王国神学A.H.弗兰克提出了建立强化实科教学的教育机构的想法。1705年,虔敬派牧师C.泽姆勒发表了《在哈雷市建立数学工艺学校的有益建议》,提出了建立实科学校的构想。1708年,他在家中开办了一个名为“数学和机械实科学校”的班级,但由于资源不足,两年半后被迫关闭。1737年,他又重建了一所“数学、机械和经济实科学校”,但在他去世后不久便解散了。1747年,另一位虔敬派牧师J.J.黑克尔在柏林建立了“经济、数学实科学校”,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发展。到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越来越多的实科学校应运而生。这些学校通常为期六年,致力于培养工、农、商等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学生的背景大多来自市民阶层。然而,不同学校之间在课程设置上有差异,有些除了实科教学外还会教授拉丁语,被称为文实中学(Realgymnasium);有些则将学制延长至九年,成为实科中学(Oberrealschule)。1872年,普鲁士颁布《普鲁士国民学校和中间学校的一般决定》,将六年的实科学校归类为“中间学校”。尽管如此,实科学校一直与文科中学竞争,直到1900年,德皇威廉二世批准基尔法令,赋予文实中学和实科中学毕业生进入大学的权利,实科学校才在法律上获得了与文科中学同等的地位。然而,它们仍然没有得到像文科中学那样的重视。
现代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将实科学校整合到综合技术中学体系中,使其成为其中一个分支。而在德国,实科学校继续作为独立的学校类型存在。1959年,联邦德国制定了《关于普通公立学校的统一与改造的总体规划》,将“中间学校”更名为“实科学校”。1953年,联邦德国各州教育部长会议决定,实科学校的目标是提供必要的普通教育,不举行毕业考试,而是进行毕业检查,颁发“中等成熟证书”(Mittelreife)。此外,实科学校增加了更多的选修课程,毕业生可以选择就业或进入中等专科学校和工程师学校深造。20世纪60年代后期,实科学校的学生在完成两年的专科高中(Fachoberschule)学习后,有机会升入高等专科学校(Fachhochschule)。目前,实科学校仍在不断改革中。
参考资料
我国创立了世界最早的[实科学校] - 百度学术.百度学术.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