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璋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礼器之一,在古代玉礼器“六瑞”中,为主要用作礼南方的礼器。其形状似把平首圭的顶端斜削去一半,玉璋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通常分为体和柄两部分。璋的种类据《周礼》中记载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5种。一般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赤璋,用于礼南方之神;第二类大璋、中璋、边璋,用于天子巡守时祭山;第三类中璋、牙璋,作符节器用。其中,赤璋是用赤玉(玛瑙)做的璋,是祭南方之神朱雀的礼器。
玉璋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早出现于山东龙山文化的司马台遗址,盛行于夏和商代,周初即已衰落。司马台遗址分别出土过3件玉璋,为迄今所知最古老玉璋。西周的玉璋极为少见,其器身窄长,尺寸较小。春秋的玉璋形状较多,或呈扁平条形,素面无纹;或端刃内凹作弧形;或首端呈斜角;或上、下端皆微作斜角,身两侧一边微弧,一边似斜刃。战国以后,出土玉璋几乎不见。玉璋的出土十分广泛:在河南省、山东省、陕西省、山西省、四川省,甚至香港特别行政区都出土过商周时期的牙璋。
出土文物
长25厘米,宽7.11厘米,0.64厘米。1986年于三星堆遗址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栗黄色,一侧经火烧呈鸡骨白色。射前端薄而宽,后端厚而窄,两面扁平,射端刃口呈凹弧形。后端两侧有齿饰,与两面齿饰对应处留有起稿齿饰的平行阴线。长方邸,邸前正中有一圆穿。
璋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璋的种类据《周礼》中记载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5种。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赤璋”是礼南方之神的;第二类“大璋、中璋、边璋”是天子巡守用的;第三类“中璋、牙璋”是作符节器用的。“赤璋”是用赤玉(玛瑙)做的璋,是祭南方之神朱雀的礼器。
玉牙璋
玉牙璋,新石器时代陕西石文化,长27.4厘米,最宽5.7厘米,最厚0.7厘米。玉已受沁为黑褐色,通体光素,首端刃部内弧,锋利。近刃部打磨内凹。柄部两侧各出一小齿牙,柄端一孔,单面钻。
牙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就已出现,其可能来源于生产工具,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礼仪性兵器的象征。《周礼·典瑞》云:“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历史
璋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分别出土过3件玉璋,为迄今所知最古老玉璋。二里头遗址文化遗址出土有玉牙璋,青灰色,通体磨光,光洁鉴人。柄与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两面磨刀刃,刃微凹,两阑出扉牙,长54厘米。二里岗出土的玉璋,为淡青色,后部微残缺,前部为斜刃,后部两侧有牙状突起,安柄处钻一圆孔。西周的玉璋比较少见,器形与商代相近,器身窄长,尺寸较小,中略内凹,三角形端刃一尖长,一尖短,长方柄,扉牙之间亦饰平行阴线。春秋玉璋形状较多,或呈扁平条形,素面无纹;或端刃内凹,作弧形;或首端呈斜角;或上、下端皆微作斜角,身两侧一边微弧,一边似斜刃。战国以后,出土玉璋几乎不见。
作用
玉璋除用作六器之一外,《周礼,考工记》中还有“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的记载。《周礼·考工记》又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说明玉璋还是天子巡狩的时候祭祀山川的器物。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边璋。所祭的如果是山,礼毕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礼毕就将璋投到河里。《周礼·典端》载:“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近来,香港特别行政区也有玉璋出土,随着数目的增多,对玉璋的认识也更加清晰。
藏品
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玉璋
现藏上海博物馆。
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属玉制礼器。长24.6厘米,宽5.8厘米,厚0.5厘米,孔径0.8厘米。
玉色青黑,内布满杂乱的灰绿色枝条状纹,边缘薄处显露茶绿色。
器身扁平长方形。上部略大,通体打磨光滑平整,制作较为精细,玉材开料的技术已基本掌握。
参考资料
礼仪玉系列之玉璋.新疆观赏石协会网.20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