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王氏注

《尚书王氏注》是由三国时期魏国的王肃(195-256年)所撰写,原本共十一卷,现存两卷。王肃曾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散骑黄侍郎、议郎、侍中等,最终官至中领军,加封散骑常侍

历史背景

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政策以来,汉朝时期的伏生只能通过口头传授的方式传承《尚书》,形成了《尚书》的今文学派。到了刘彻时期,设立了“五经”博士十四家,其中包括今文《尚书》学的三个流派。然而,随着郑玄等人的努力,他们将今文《尚书》改编为文言文,并改变了伏生所传授的义理,只保留了一部分汉代今文经学家的说法。这种做法引起了王肃的强烈反对,他认为应该尊重历史记录,而不是随意更改。

作者简介

王肃虽然属于古文学派,但他并不认同郑玄同时采用今文和古文来解释《尚书》的方法。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强调《尚书》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所记载的是历史上君主所说的话以及史书记载的内容。这一观点引发了激烈的学术辩论。王肃还编写了《尚书解》一书,尽管该书已经失传,但在一些历史文献中有相关的记载。此外,他还著有《尚书驳议》五卷,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尚书》学的深入研究和独特的见解。

学术争议

王肃的《尚书王氏注》被认为是“王学”一派的重要代表作,书中指出了郑玄注释中的诸多错误,对《尚书》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也有学者怀疑这本书可能是王肃为了与郑玄学派竞争而伪造的作品。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其著作《尚书后案》中提出,王肃的注释与马融及其伪作《尚书孔氏传》相一致,这可能暗示着王肃有意制造假书以提高自己学派的地位。

参考资料

《尚书王氏注》.《尚书王氏注》.2024-09-11

三国魏王肃注《周易》.百家号.2024-09-11

巴蜀文化—三国文化—三国文化典籍举隅.族谱网.2024-09-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