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春睡图

《海棠春睡图》由当时身在台北市的张大千托其女于1982年底转赠给了成都市张采芹先生。该画作表达了张大千对于四川老家和老朋友们的思念之情。张大千晚年遗作是张大千绘画生涯中最珍贵的创作,目前为止张大千大部分遗作都保留在台北市故宫博物馆里,遗留在内地的画作绝大部分是张大千早年的作品,因此这幅《海棠春睡图》显得弥足珍贵。《海棠春睡图》一尺见方,上面有盖有张大千印章的题诗:“锦绣果城忆旧游,昌州香梦接嘉州,年家国关忧乐,画里应嗟我白头。

作品内容

惠洪冷斋夜话》记载,李隆基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典故流传后,苏轼据此写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进一步把“海棠春睡”人格化了。到了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根据典故,丰富了想象,画了一幅《海棠美人图》。《六如居士集》卷三有《题海棠美人》诗云:“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张大千晚年遗作是张大千绘画生涯中最珍贵的创作,目前为止张大千大部分遗作都保留在台北市故宫博物馆里,遗留在内地的画作绝大部分是张大千早年的作品,因此这幅《海棠春睡图》显得弥足珍贵。

《海棠春睡图》一尺见方,上面有盖有张大千印章的题诗:“锦绣果城忆旧游,昌州香梦接嘉州,卅年家国关忧乐,画里应嗟我白头。”

创作背景

张采芹之子张思孝老人介绍,张大千的《海棠春睡图》创作于1982年底,当时张大千已经处于生命的最后阶段,这幅《海棠春睡图》是赠送给张采芹先生的。画上的折枝海棠设色艳丽形态娇媚,题诗表现了当时身居台北市的张大千对于四川老家和老朋友们的思念之情。图上的题款写道:“七十一年壬戌四月写呈采芹道兄赐留,老病缠身,眼昏手掣,不足辱教,聊以为念耳。大千弟爰,八十有四岁,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题款写明了《海棠春睡图》的创作背景和张大千垂垂老矣的身体状况。

当时身在台北,处于生命弥留阶段的张大千如何将《海棠春睡图》转送给张采芹的呢?张思孝透露,父亲张采芹和张大千的友情延续了漫漫一生,从上世纪20年代起,张采芹和张大千就结成笔墨之交。有一次,张大千偶得一只毛色雪白的鸟,立刻邀请张采芹赏鸟,二人当场为这只鸟即兴作画,后被命名为《雪鸦图》。1982年底,张大千的女儿张心庆从中国台湾绕道美国,专程到成都市将《海棠春睡图》送给张采芹。

张思孝说:“《海棠春睡图》和《雪鸦图》在我家已经有几十年保存历史,看着这两幅画我们会经常思念父亲和大千先生。我们会一直保存下去。”

作者简介

张大千-----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他在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与他的渊博的学术修养,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他广结师友,裁长补短密不可分。除绘画外,他对诗词、文言文、戏剧、音乐以及书法、篆刻,无不涉猎。并先后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溥心畬,于非厂等国内各名家及外国大师巴勃罗·毕加索交游切磋,功力自不一般。

张大千,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署“蜀人张大千”。生于1901年,卒于1984年,四川内江人。张大千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子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李瑞清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青年时代,即与二哥张善子齐名。

二十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波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拜别了师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1932年举家移居苏州网狮园潜心作画。1940年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于我国敦煌市洞窟,逐个整理编号,进行临摹,丰富了绘画技法。1948年迁居香港特别行政区,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1978年定居台湾省1984年4月病逝台湾。享年84岁。现在他生前生前在台湾的“张大千纪念馆”建为“张大千纪念馆”。

参考资料

图文:张大千晚年画作《海棠春睡图》现身成都.中国新闻网.2024-03-1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