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忱(1381年—1453年),字恂如,号双崖,江西吉水人,是明朝前期的名臣,以善理财而闻名。他于永乐二年(1404年)中进士,成为庶吉士。随后,他进入文渊阁学习,并先后担任刑部主事和员外郎。洪熙元年(1425年),他被任命为越府长史。宣德五年(1430年),他被任命为工部右侍郎,并奉命巡抚江南,负责总督税粮。在任期间,他经常私下访问民间,了解他们的困苦。他改革了赋税制度,多次请求减免江南地区的重赋。他与苏州市知府况钟一起计算,将苏州府的赋税从277万石减少到72万余石,并按照次序减少其他府的赋税。他历任工部尚书和巡抚,但晚年遭到诬陷罢职,最终退休回家。景泰四年(1453年)去世,享年73岁,谥号为“文襄”。他著有《双崖集》等著作。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周忱为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当时选曾棨等28人入翰林院(文渊阁)读书,对应二十八宿,周忱自请加入成为第29人,朱棣阅览奏章后大喜说:“有志之士也”。任刑部主事,参与编写《永乐大典》等书。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北京新建太仓市,周忱负责督运南北郡的赋税。
浮沉郎署
周忱虽有经世才,但浮沉郎署二十年,未得升迁。夏原吉知之,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荐迁越府长史。宣德五年(1430年),又经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的赏识,被荐为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
整顿税粮
周忱巡抚江南的一个重要使命是整顿江南税粮。江南田赋重,赋税拖欠,百姓生活艰难。周忱到任后,深入民间,调查研究。他不带任何随从,向农夫村妇详细询问最感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原因在哪里,希望如何处置。时间长了,百姓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向他倾诉,彼此相处如家人父子。他对下级也比较宽和,有好多事情主动同他们商量,向他们请教。对有才干的官员,则放手提拔使用。如苏州市知府况钟、松江知府赵豫、常州知府莫愚都成为他得力的左膀右臂,共同促成了江南的经济改革。
明代江南官田重赋,是明代经济财政中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沉重的负担,迫使农民大批逃亡,国家税源减少,拖欠严重。苏州府,从永乐二十年至洪熙元年(1422年—1425年)欠粮三百九十二万石;松江府,从永乐十三年至十九年(1415年—1421年)不得不免征几百万石。宣德初年,苏州府累计拖欠至七百九十万石。宣德五年(1430年),松江区额定征收田粮的起运部分为四十三万九千石,实征六万六千石,只征得百分之十五。实在如有人所说:“只负重税之名,而无征输之实。”从朱元璋时候起就一直颁布减轻税额的诏令,但多数情况是朝令夕改,言而无信。因为江南是朝廷的财赋重地,承担着官僚、勋贵的巨额俸禄支应。到宣德年间,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再次下诏减轻官田税额,而户部考虑到支出的困难,往往“私戒有司,勿以诏书为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周忱被派往江南整顿田赋。周忱拉皇帝诏书作大旗,抵制户部的压力,与苏州市知府况钟等经过一个多月的筹算,对各府的税粮都作了认真调整,仅苏州府即减七十二万石(《明史·食货志》)。周忱本想更多地降低一些官田税率,如:当时一种田称古额官田,税额特别重,耕种者无力负担,周忱请求依民田起科。太子太师郭资和户部尚书胡濙便弹劾他“变乱成法,沽名要誉”,要求给以惩治。李忱虽然批评了郭资、胡,但也没有答应周忱的请求。朝廷不愿承受更多的“损失”。周忱便把思路转到以灵活的政策办法促进赋役改革和均平负担上来。
运输改革
粮食的运输征解是田赋制度中一个十分困难与棘手的问题。当时江南田粮运送北京,有军运,有民运。民运中,运夫百姓的负担相当沉重,“军船给之官,民则舟,加以杂耗,率三石致一石,往复经年,失农业。”周忱与漕运总督陈瑄商议,将江南漕粮兑给漕军运输,具体办法是:民运至淮安区或瓜洲水次交兑,然后由漕军运至南通州。每正粮一石民运至淮安市,加耗粮五斗,运至瓜洲,加耗五斗五升。江南卫所官军就附近仓直接运输,另加给过江米二斗,铺垫芦席费五合。这个办法,农民既省费用又便利,漕军也得到了实惠。
运输要加耗,鼠雀吃食、水中漂没、腐烂等都会有消耗。所以田粮正项之外,耗米征收是一大负担,也是一大漏。最大的问题是“豪有力者只供正额,而一切转输诸费,其耗几与正额等,乃独责之贫民。此耗之不得其平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宣德八年(1433年),周忱创“平米法”。平米,指正额与耗米两项而言。其办法是:“官民田皆画一加耗。初年正米一石加耗米七斗,计输将远近之费为支拨。支拨之余者存积县仓,曰余米。次年余米多,正米一石,减加耗为六斗。又次年益多,减加耗为五斗。”在平米法的基础上,又建立“济农仓”。济农仓米的来源,其一就是平米支拨后存留的余米,此外,还有丰收年发官钞所籴储存的粮米,以及奏定“京俸就支法”所节省的耗米。据周忱于宣德七年所奏:“先是,苏、松、常三府岁远南京仓米一百万石,以为北京武职之俸。每石外加盘用耗米六斗。然前俸既可以南京支取,独不可以三府就取乎?是岁,减耗米六十万石。”又据《明史·周忱传》,这个就支办法规定,给予就地支取者每俸米一石船价米一斗。所节余部分是耗米每石五斗。另外,在某些县份还有向富人劝借米,清理豪右侵占绝户田租等。济农仓除去用于赈贷贫民耕作食用之外,“凡陂塘堰圩之役,计口而给食者,于是取之;江河之运不幸遭风涛亡失者,得以假借”。“买办纳官丝绢,修理舍、、庙、学,攒造文册及水旱祈祷”等都随时支用。这种把田赋的征收与徭役的支出混合使用的办法,实际上开了赋役合征的先河。在明代赋役制度的改革中具有开创意义。周忱亦以善理财赋著称,如《明史·周忱传》指出:“终忱在任,江南数大郡,小民不知凶荒,两税未尝负,忱之力也。”
正统初年,由于宝钞的贬值和铜币的败,银货币以其不可阻挡之势流通开来。连国家与皇帝的威权也不得不屈服于它的势炎。于是江南四百万石漕粮也折征为一百万两白银。这就是金花银的出现。田赋实物税粮改折为白银,对纳税者免除了运输等盘费与麻烦,就是改折为布、绢等“折色”物品,也比缴纳“本色”粮米合算。周忱向朝廷尽可能争取缴纳“折色”,同时,利用米粮、布绢、白银作为调节赋税负担的杠杆。“忱请检重额官田、极贫下户两税,准折纳金花银,每两当米四石,解京兑俸,民出甚少,而官俸常足。”松江区为明代棉纺织中心。洪武时已有以布折赋的先例。周忱再次奏请恢复松江、常州部分秋粮折布缴纳。
明代有按田粮随征马草的税目。马草运输比粮食尤难。周忱奏请每束折银三分,缴付南京,由南京就近购买。公私皆便。洪武间,因为北方地旷人稀,便于江浙苏、松等处按田粮派人夫到凤阳县等地养马走递,充当驿夫。正统间,周忱奏请以秋粮带征耗米,易银交付北方有关地区,从而减轻了江南马夫的负担。
正统初年,周忱被任命巡视淮安市、扬州市盐务,以整理那里的盐课拖欠。
周忱命苏州市等府拨余米一二万石至扬州盐场,抵作田赋,而令灶丁纳盐支米。当时米贵盐贱,饶足,施及外郡。
黯然离世
周忱的改革触及了地方豪强的利益,在朝廷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正统七年(1442年),豪强尹崇礼攻击他“多征耗米”。
正统九年(1444年),给事中李素等弹劾周忱“妄意变革,专擅科敛”。
景泰元年(1450年),当国难当头之际,应天府豪民彭守学又攻击周忱“多收耗米”,甚至攻击他“变卖银两,假公花销,任其所为,不可胜计”。户部竟奏请“分往各处查究追征”。
景泰二年(1451年)八月,周忱被迫致仕。“忱既被劾,帝命李敏代之,敕无轻易忱法。然自是户部括所积余米为公赋,储备萧然。其后吴大饥,道相望,课逋如故矣。民益思忱不已,即生祠处处祀之。”
景泰四年(1453)十月,周忱去世,终年七十三,谥号“文襄”。
人物评价
彭韶:学博而,礼和而恭。茂著才,爰作司空。抚绥南服,国计以丰。民无移粟,岁不知凶。惇大成裕,沛乎有容。没而尸祝,人仰休风。二十八宿,孰能右公。
程敏政:①成化己亥之春,予告,自新安还朝,历其境,率闻父老谈故平江伯陈恭襄公、工部尚书周文襄公多至感泣,乃知忠贤之有益于人国如此。 ②周公起江右,历官大司空。文章夙有志,尝叩蓬莱宫。愿藉九天宠,致身列宿中。刑曹得良誉,藩辅无全功。南畿与西浙,国赋忧难充。主上屡顾之,政柄付此公。肩舆行列郡,活计归深衷。仓日委积,货布时通融。出纳有盈缩,岁事无丰凶。坐令数千里,民力不告穷。纷纷两京道,续续舟车通。邻封借羡馀,边檄分陈红。东南二十年,一老如幪。云胡事弗偶,谗起惊宸聪。公归浩难期,民惠嗟无终。所在貌公容,如奉家主翁。我生已迟暮,素仰先达风。兹来识民隐,非独涝。文法岂不密,治效将无同。公名当益显,日与江流东。
顾清:呜呼!吾安得亲见斯人哉。
徐咸:祖宗时,中外大臣亦多久任,如蹇忠定在吏部三十余年,夏忠靖在户部二十八年,胡濙在礼部三十二年,三杨在阁下俱三四十年,黄忠宣镇交州二十年,周文襄巡抚南圻二十二年,于肃巡抚河南、山西一十八年,王翱巡抚辽东十余年,在吏部十六年。委任既专,声望益重,此所以得行其志也。
严嵩:①尚书旧里说山前,松阴阴有墓田。何止乡邦崇盛烈,吴人碑碣更林然。 ②南圻治赋阅星霜,功在朝廷未可忘。中秘储才得公等,贻谋端合拜文皇。
王世贞:巡抚之久,无过于于肃愍、周文襄,于十八年,周二十一年。
屠隆:杨文贞士奇、李文达贤、周文襄忱、李昉东阳、张文忠孚敬通达国体,动合机宜,光赞庙谟,永垂鸿业,经济名臣,其最卓者哉。
何乔远:周忱为国家生财,节用之臣,交际沾接,虽阉寺权势,亦得其心,以故久安于位,名称至今在吴中。...三君子(周忱、杨信民、刘纲)并古之所谓遗爱者?
张廷玉:周忱治财赋,民不扰而有余羡。此无他故,殚公心以体国,而才力足以济之。诚异夫造端兴事,徼一时之功,智笼巧取,为科敛之术者也。然河渠之利,世享其成,而忱之良法美意,未几而灭无余,民用重困。岂非成功之有迹者易以循,而用法之因人者难其继哉。虽然,见小利而乐纷更,不能不为当日之哓者惜也。
人物成就
周忱总督江南税粮期间,整顿田赋,与苏州市知府况钟一同进行经济改革,调整降低了官田税率,减少了人民的负担;又创创“平米法”、“济农仓”,平均农民负担,赈济贫苦百姓。
正统初年,周忱被任命巡视淮安市、扬州市盐务,成就显著,使得盐课饶足,而民不加负。
个人作品
周忱著有《双崖集》八卷(一作六卷)传世,今已散佚。《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周文襄公集》一卷。
史料记载
《今献备遗·卷十七》
《名山藏·卷六十一·熙宣二朝臣》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
人物轶事
周忱巡抚江南,有一册历,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人初不解。一日某县民告粮船江行失风,公诘其失船为某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所对参错。公案籍以质,其人惊服。始知公之日记非漫书也。
参考资料
《国朝献徵录·卷六十》.国学导航.2015-08-01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国学网.201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