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齿蛇(学名:*Muraenesox cinereus*),又名花斑蛇鲻、长体蛇鲻、龙头鱼、沙梭,是灯笼鱼目狗母鱼科蛇鲻属的海洋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体形圆筒形,体长可达420mm。头部粗圆,吻短且尖,中间凹陷,体背部棕色,体侧淡棕色,腹部白色。其肉可供食用,是一种经济鱼类。在印度-西太平洋区的海域中,多齿蛇鲻是一个次要的渔业资源。模式种产地为Malabar,India。
形态特征
多齿蛇鲻体延长,呈长柱状;横切面为椭圆形;尾部细长。体长为体高的6.94—7.91倍;为头长的3.97—4.45倍。头长为吻长的3.85—4.69倍;为眼径的4.62—5.72倍;为眼间距的3.79—4.5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25—2.62倍。沿体、头后背部、鳃盖和颊部均被大圆鳞,鳞片较易脱落,体长在20mm以下的个体尤甚。鳞片的前缘呈双波状。前部有3—5条辐射线,后部光滑。侧线鳞47—53;侧线上鳞3.5,侧线下鳞6.5。侧线发达,较直,侧线鳞片的前缘中间凸出,前部有2条辐射线,后部光滑。胸鳍和腹鳍的基部有一大的腋鳞。幽门肓囊18—23。脊椎骨数48—53。腹膜白色。幽门盲囊数18—23。肛门位于臀鳍前方。
头部中等大,背部平扁。吻钝,吻端有缺刻,其长略大于眼径。眼中等大,距吻端较鳃盖后缘为近。脂眼睑较发达。眼间距宽,中间凹,微粗糙;其宽度明显大于眼径。鼻孔每侧1对,位于眼的前方,距吻端明显比距眼为近,前鼻孔具1短皮质鼻瓣。口大,前端位;口裂长,向后延伸于眼的远后方。上下颌约等长;两颌布满细小的犬状齿,上颌齿3—4行;下颌齿4—5行,两颌内侧齿比外侧齿显的长和大。腭骨每侧有2组齿带,外齿带的齿组窄长,前端2—3行,成鱼可在3行以上。舌窄短,舌上具有小齿。头背部纵列鳞18—20;颊部鳞3—4。鳃盖后缘无棘。鳃盖骨薄。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假鳃明显。鳃耙不很发达,如短针尖状。鳃膜骨条12—14。
鳍部分,背鳍11—13;臀鳍10—12;胸鳍14—15;腹鳍9;尾鳍19。背鳍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距脂鳍较距吻端为近;平放时,前部鳍条的末端超过后部鳍条的末端。脂鳍小,位于臀鳍基的上方。臀鳍位于脂鳍的下方,其基底长短于背鳍基底长。胸鳍中等大,其末端向后延伸可超过腹鳍的起点。腹鳍内侧鳍条略长于外侧鳍条;第五、六分枝鳍条最长。尾鳍叉形,上下叶约等长。尾柄椭圆形,两侧有弱嵴棱。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栖息于深度为10-60米的砂泥底、近海沿岸。
生活习性
多齿蛇鲻主要栖息于砂泥底质的海域,洄游性不强,性凶猛。属肉食性,通常在砂地上停滞不动,身上的花纹是很好的伪装,有时会将整个身体埋入砂中而只露出眼睛,等候猎物游经时,跃起吞食。白天栖息于深水层,夜间则向海面附近作垂直移动。以鱼类、甲壳亚门及乌贼等为食。多齿蛇鲻2或3龄性成熟,绝对怀卵量4~26万粒,产卵期不同种群存在差异,中国东海种群春季产卵,而日本近海种群秋季产卵。寿命最高可达4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