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村,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赤寿乡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松阳县与遂昌县交界处的松古盆地,是松阳县西大门,村域面积25.3平方千米。
界首村地形两头尖中间大,像一艘停泊在松荫溪畔的航船,被誉为“船形传统村落”,村内文物古迹保存较多,有商周至唐宋时期古文化遗存和古窑址多处,一条千年古驿道呈东南—西北走向贯穿全村,道路两旁清代建筑风格的刘、张二姓氏宗祠、禹王庙、牌坊、古店铺、客栈、石拱门、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等保存较为完整。界首市村民广受儒家思想影响,重视礼仪,李湛孝祖,在建筑布局和生活习俗、节庆活动等方面皆有体现。
2013年8月26日,界首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落历史
宋代,界首村属松阳县布和上乡。
据《刘氏宗谱》《张氏宗谱》记载,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界首村属松阳县十一都布和上乡怀德里;宋、元时期称洪坦,当时大多为洪姓人居住,因此,界首先人为洪姓、叶姓旧族,早年迁往它地。
元代为都保制,界首村属松阳县十一都。
元末明初,刘姓人从青田九都迁入界寿,张姓人从遂昌县(遂昌)北隅三仁迁入界首,渐成望族,明朝时期界寿改称界首。
明、清时期为乡里制,界首属松阳县布和上乡怀德里。
明弘治八年(1495年),刘姓始修宗谱。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颜姓人迁入界首,开始逐步向四周扩大。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村老街中段,刘氏宗祠南侧建造禹王宫,正门外建戏台。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族人从丽水周坑迁入上坞源、缪姓人迁入界首。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陈姓人迁入界首。
清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军与县令张士超所带清兵在界首交战,张士超战败身亡。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界首村人刘德怀在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刘德怀回界首市创办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形成现有传统村落。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为松阳县布和上乡界首庄。
民国十七年(1928年),实行村里制,界首属松阳县古市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界首属古市区佳石乡(佳溪、大石谷乡)。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界首属古市区万寿乡。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界首属古市区万寿乡第七保。
1949年5月,松阳解放,分别建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区人民民主政府。界首市属第二区万寿乡,建立界首行政村,成立村农会、村政府。
1950年,分置万寿、赤岸二乡。
1956年,以原赤万寿二乡各取一字为名,万寿、赤岸二乡合并为赤寿乡。
1958年,改为红光公社赤寿大队;同年11月,撤销松阳县建制,原松阳县辖并入遂昌县,行政区划不变。
1959年,改为遂昌县古市公社界首生产队。
1961年,为古市区赤寿公社界首大队。
1982年1月,恢复松阳县制,行政区划不变。
1984年,原赤寿公社改为赤寿乡,界首大队改为界首行政村,实行村民委员会制度。
2009年,界首村实施界首老街路面整治和沿街立面整治工程。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界首村背倚屋后山和万寿山,面临松阴溪,村前左右分别环绕着朝岩山和狮子头山,村子整体坐东朝西,留出村南和村西的大片平整耕地,可渔,可樵,可耕,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最典型的选址环境。
界首村是沿古驿道形成的带状聚落。因此聚落形态呈现中间宽、两端窄的梭子形,在风水形势上称为“船形”:以西北方向张氏宗祠为船头,以东南方向的张公祠为船尾,船头、船尾分别有一棵古樟树、一棵糙叶树锚固,界首古街为贯穿船体的龙骨,横向街巷为船的骨架,界首村如同一艘航船稳稳停靠在山水之间。
空间布局
界首村成型于宋代,明代中叶经过了大规模的改造,基本奠定了现有的格局。俯视界首村,村庄形状恰如一艘停泊在溪边的航船。村庄中间大,两头尖,船头是西北方向的张家祠堂,船尾是东南方位的禹王宫,一棵300余年的糙叶树拔地而起,如同一根船篙插在船尾。村中一条长约500米的古驿道是船的龙骨,横向的小巷是船的骨架,块状屋宇正好是一块块拼接的船板。随着村庄在不断地扩张,船尾延伸到了张公祠,但受地形限制,村庄整体形状未有大的改变。
界首传统村落依山傍水,临溪而建,呈带形块状聚落,村中的老街呈西北至东南走向,长约一里,上通遂昌县,下通古市、西屏,是松阳县县古时的“官道、驿道”,历史上是松阳出境的古驿道。街道两旁集中保留有清代古建筑张氏宗祠、牌坊、石拱门、刘氏宗祠、禹王宫、震东女子学校、古民居群等,此外,还保存沿街盐店、旅馆、酒店、南货店、豆腐店、中药店等以及古井6口,古树6株,店铺多分布在官亭桥头向南的老街沿线,老街中段集中分布着5座二至四进清中后期大型合族住宅,街道进深增大,禹王宫以南聚落逐渐收窄。
张氏宗祠座落在村西北面,牌坊、石拱门、刘氏宗祠、禹王庙分布在村中,一座刘邦诏公侧室陶氏的节孝牌坊,足见古代对“百事孝为先”伦理道德的推崇。古牌坊与刘氏宗祠、禹王宫以及连续三座古拱门,相挨相伴踞于村中心,树起了界首村古建筑独特的气派。紧挨禹王宫至村脚还保留着“震东女子学堂”旧址。古民居群集中分布在街道两旁。
经济社会
人口
据2020年3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界首村主要民族为汉族、畲族,有户籍人口862人,常住人口862人。
经济
自古以来,界首村以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为主,种植茶叶、柑橘属、水稻、大小麦、玉米、高粱、荞麦(花麦)、番薯、烟叶、桑叶、大豆、油菜、花生、毛芋、马铃薯(阳芋)等。
20世纪70年代,种桑养蚕是界首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鼎盛时期最高年份蚕饲养达12张,产蚕茧约1500千克。
1982年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界首大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快在松阳县落实,1983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来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开始改变。其经济活动、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土地在坚持公有制的基础上,将使用权转移给生产者,村民自主生产、种植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随着大田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发展,生产队集体所积累的生产资料、农具、仓库、耕牛、拖拉机等折价到户。茶叶、果树、蚕桑、烟叶等经济作物,以及山塘、村集体所有的碾米厂分别被农户承包。地处鲤鱼山、水井岭山、大岗、小岗、下坞源等山林全部承包到户,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1988年冬,界首村经济联合社成立,负责村集体的农、工、商、贸各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成为界首村的合作经济实体。
2016年,界首村有茶叶面积917多亩,产值近600万元,柑橘属面积340多亩,产值近300万元。
据2020年3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界首村村集体年收入23.6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5000元。
地理环境
界首村隶属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县赤寿乡,位于松阳县与遂昌县交界处的松古盆地,是松阳县西大门,距离松阳县城20千米,村域面积25.3平方千米。
界首村位于松古盆地北端,其地形地貌呈现盆地边缘地貌特色,其小地形可概括为两山夹峙的河谷地,耕地分布在村落的东侧、南侧和西侧,村落四周山体环绕,村北为“屋后山”,有五座山岗,自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双龙岗(包括大岗、小岗)、猫儿头岗、白鹭岗、大塘湾金山寺,五座山岗地势严峻,酷似五马抢槽,古称“五匹马”。“屋后山”的北面为“马踏源”,其山的最顶端名为“和尚头尖”,为界首最高峰,海拔559米;村东面为万寿山,东南偏东方向是狮子头山,西南偏西为朝岩山、赤岩头尖、寺坪山、凉亭山,西北面为遂昌资口的屋后山“平岗”。
界首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界首村西侧的松阴溪是瓯江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遂昌安口乡桂洋村南面的北园金岚,在界首入松阳县境内,由西北至东南贯穿松阳全境,在裕溪乡堰后出境。
界首村周围植被以香樟木、糙叶树、苦树、罗汉松、松树、槭属、竹子等为主,均为次生林,类型以杉木、孟宗竹和矮乔、灌木为主。
村情概况
始迁祖刘堡于明朝中叶迁居清溪即界首。高大的石拱门上楣分别横书“怀德古里”、“彭城旧家”、“松川锁钥”匾额,寓意:界首古村之前身称怀德里;刘姓祖先的发详地彭城郡,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界首市是松古平原米粮川的西北大门,边陲要地。
文物古迹
界首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有商周至唐宋时期古文化遗存和古窑址多处。村里的老街、牌坊、石拱门、宗祠、大禹宫、震东学校、古民居群都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村落的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
界首村一条幽静的古街,上通遂昌县,下通古市、西屏,是古时的“官道、驿道”,即民间百姓及官府文武仕宦的必经之路。
旧时村头溪边建有官办桥渡及驿亭,据村上《张氏宗谱》载:南宋绍兴四年(1135),从界首到上坞源只一条简易木桥,名“官亭桥”。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改建阔桥,称“观音桥”。
村中,一座精美的刘邦诏公侧室陶氏的节孝牌坊。陶氏孝老慈幼,终至养老送终,抚孤成人。典雅的石牌坊足见古代对“百事孝为先”伦理道德的推崇。古牌坊与刘氏宗祠、禹王宫以及连续三座巍峨的古拱门,相挨相伴踞于村中心,树起了界首村古建筑独特的气派。
石牌坊旁建有清代刘氏宗祠,古祠大门两边设立两块方形立体“桅杆石斗”。巨形方解石中心有圆洞,可插长数丈的木柱,柱头挂三角旌旗。“桅杆石斗”是古时一种“文化功名”的标志。
始建于明代的禹王庙,建筑风格独特。现存的禹王宫门厅为清代重建,禹王宫布局由南至北依次为门厅、头堂、游亭、正堂共四进,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令人惋惜的是,除门厅外,其余三进已于1996年被一场大火焚为灰烬。门厅前廊宽敞气派,木构雕刻精细,台门两旁置一对石雕抱鼓石,四条檐柱石质方形。石柱四副石刻楹联高度评价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寿麓他年传玉简,赤溪今日见黄龙”;“八年于外备尝辛苦勤王事,三过其门历尽风霜忘室家”;“四海清流皆圣泽,一溪赤水亦恩波”;“庙倚寿山山永奠,站环赤水水咸安”。禹王宫正堂中央塑大禹神像,戴九平天冠,着玄色日月衮袍,背后粉壁上绘有九把黑色斧头,含平“九流”艰辛之义。旧时界首市祭禹,都在正月十二至十七日。古亭台阁,狮舞龙腾,鼓乐齐鸣,场面十分热烈。到了正月初八,各户把灯送到湖北禹王庙进行安排陈列。灯的名目繁多,如珠灯、龙灯、花灯、虎灯、马灯、宫灯、联匾灯等,密密麻麻,挂满宫中,流光溢彩,热闹非凡。禹王神像座前八张大方桌上,摆满供品,这些都是精工细作的民间艺术,如用鱼翅作茅屋,以玉蜀黍属作柱础,芝麻作瓦片,麦杆作亭柱,米粉作冬雪,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如今,界首禹王庙会虽然不存在了,但作为一种民俗风情,民间文化现象,它仍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紧挨禹王宫,至村脚还保留着“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旧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留学日本明治师范,在日本参加同盟会的界首村人刘德怀,留学返国归里后,宣传新文化,提倡男女平等,要求妇女放缠足,进学堂。聘请刘德元为校长,创办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是当时松阳县第一所收女生的小学,开创了丽水市兴办女子学堂之先河。此举比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学堂章程》还早一年。北洋政府为表彰办学,特赠“意存教养”匾一块,评价道:“查此堂规严肃,形式整齐,缠足者不许入学”。“全村解缠脚之幼女,移风易俗,煞费苦心,且该村八、九十户,综计入学者男女不下六、七十人,风气开通,实为处郡之冠。”
历史文化
历史人物
佳溪始迁祖刘堡公,世居青田,怀抱瑰奇,不屑举子业,后游於松之北界,见山川明秀,地广而膴,知为聚族所遂家焉,是为佳溪始祖,孺人王氏,善内助。生三子:伯祥、伯禄、伯贞,分“仁、智、信”三房。今之子姓,皆三房后也,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前吏科都给事中,侍经筵。
刘德三(1402~1471年),讳伯贞,行德三,佳溪刘氏2世,郡生,松阳界首人,堡公之三子,泉州市知事,学庵之尊人也,赐进士出身特授松阳县知县。
刘(1426~1511年),字子器,号学庵,恩字辈,佳溪刘氏第3世,松阳界首人,伯贞(德三)之子,景泰四年(1453年)中科举贡元,明天顺三年(1459年)任福建泉州府知事,政绩居闻,后致仕家居,托志林泉,怡情诗酒,当地称“地行仙”。
刘德怀(1873~1930年),讳厚体,字仁施,又字钟玉,清监生、候补县丞,佳溪刘姓17世,松阳界首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与吴朝冕、叶孝先、叶高、毛养先等结伴东渡日本,入明治大学弘文师范学院研习教育,在日本期间参加中国同盟会,三年学成回国后,提倡实业,兴办教育,倡议女子放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私宅充作校舍,创办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开处州女子教育之先河,参与吕逢樵、王金发等筹划发动的浙东起义,处州光复后,任处州军政分府民政局长,民国五年(1916年)任县视学,民国九年(1920年)任县学务委员。
非遗项目
端午茶作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松阳县民间传统茶饮中具有重要地位,每逢端午佳节,松阳当地百姓上山采选百草,晾匿家中常年备饮,以防病健身、美容养颜、防暑解渴、辟秽驱邪。端午茶芳香自然,其性平和,有益思提神、强身健肾、芳香化湿、清热解暑、生津止渴、解表和中、御防感冒等功能。被当地人称为“百病茶”“万能茶”,在松阳当地也有“喝了端午茶、百病都走远”的说法。
端午茶作为界首市当地的民间传统保健茶饮自界首村建村之始,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界首村,端午节前后,村民有上山采集草药,晾晒端午茶的传统。晾晒好的端午茶作为一家人整个夏天甚至一年的饮品。松阳县生产的端午茶被评为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优质奖,在2010年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上又荣获新产品金奖。
松阳民间器乐曲(民间小调)是松阳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阳人自古善乐,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的诗句描绘出松阳民间器乐曲及民间小调的繁荣景象,在各类传统节日、舞龙、舞狮、各种丧葬祭祀,都配以器乐曲(民间小调)的民间乐队,为民俗文化生活助兴添彩。
松阳民间器乐曲(民间小调)的曲目有《十番》《将军令》《花花世界》《三下落》《行路曲》《太平调》《十景采花》《欢乐曲》等50多首。民间小调有《小白梅》《买花线》《孟姜女》《十二花名》《凤阳曲》《和尚采花》《八仙歌》《敬茶歌》《春三二月》《采茶歌》等140多首。在各种场合都有不同的器乐曲和民间小调,有时以唢呐或丝竹为主,有时以锣鼓为主,有时以演员演唱为主,采取吹拉弹唱相互交替或重叠进行,以制造一种热烈雄浑或肃穆凄厉的情绪和气氛。一般常用乐器可分为:吹管乐器/先锋(三节号)、唢呐(梅花吉子)竹笛、箫、笙;弓弦乐器/板胡、京胡、二胡、中胡;弹拨乐器/琵琶、三弦琴、扬琴、柳琴、月琴、阮;打击乐器/板鼓、扁鼓、小堂鼓、大堂鼓、叫锣、京锣、虎锣、大锣、冬渡、小京、小钹、饶钹、拍板、木鱼、梆子(响木)、碰铃,丰富多彩的松阳县民间器乐曲和民间小调,是松阳民俗音乐文化珍宝,呈现了古邑松阳的历史。
在松阳,建造房屋被视为人生之一件大事,人们对其寄予许多美好的祝愿和期盼,也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习俗。为了能使“房运”恒久,造福子孙,建房者都很注重各种礼仪和习俗,上梁则是建房中最隆重的一种仪式,是松阳县松阳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传为“百匠之祖”鲁班所传。
造房子选地基开工动土和选栋梁时,都有讲究,要请阴阳先生挑选黄道吉日。上梁的前几天,屋主人的女婿要事先置办粽糕、馒头、肉、面、果糖送给老丈人,亲朋好友要在上梁的这一天给屋主人送红包,送青红布,以示祝贺。
上梁仪式从阴阳先生选定的那个吉日的早晨开始。早餐要宴请师傅,然后摆上祭品祭拜各路神仙。之后“出煞”,就是对栋梁和整幢房屋进行驱邪,以保证平安清吉、五谷丰登、子孙满堂;“出煞”之后就开始“运梁”,也就是上梁。上栋梁要爬楼梯,木匠师傅每爬一级楼梯,喊一句彩话。如“一步高来,步步高升”等。喊到十步,梁也运到了房顶。安好后(新采伐的栋梁未干,建房数年待梁栋干后要在榫头上加固)鸣炮挂彩(挂青红布),木匠师傅将粽糕、馒头、果糖、红包等用绳子吊上房顶,向人群抛洒,在场的亲朋好友,尤其是小孩子们纷纷争相抢捡,整个过程既隆重又热闹。上梁结束后主人要大请午宴,感谢木工师傅及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在农村仍然保留这种习俗,如修建聂氏宗祠、社庙的时候。
麦杆扇是松阳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就是用麦杆编织而成的扇子,麦杆扇编织有取材、漂洗、染色、刺绣、编织等二十多道工序。旧时松阳有女婿给丈母娘送端午的习俗。端午节前,女婿要准备肉、酒、粽子、扇子等物品,到丈母娘家表达自己的敬意和孝心,在物品中两把麦杆扇子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松阳有句俗语:“吃了端午粽,寒衣节远远送。”说明天气开始炎热,这麦杆扇正是为丈母娘和丈人准备的纳凉物品。
松阳盛产稻谷、麦子,为麦杆扇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麦杆扇既是自家的日常用品,如纳凉、驱蚊等,也是赠人的好礼品。
节庆祭祀
界首市较为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文化有:舞狮、舞龙、婺剧、唱戏等,民国时期,界首村刘厚度出资办戏班,名叫“尧富戏班”,共20余人,演员都是自发爱好演唱的人员,主要剧本是婺剧。村里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是村民欢庆的日子,都要举行文化戏曲活动,尤其是正月里舞师、舞龙,到正月十五才收灯。接着就是社戏、端午戏、中元节戏、八月十五等举行庙会戏,上演的戏剧有婺剧、越剧、木偶等。越剧、木偶都是外地戏班来演的,天晴时,就在禹王宫前的大戏台演出,碰到雨天就在刘氏宗祠内台上演出。
1951年,界首群众文化活动甚为活跃,村里组织成立“界首剧团”,有成员20余人。剧目有《珍珠塔》《碧玉簪》《小姑贤》《白蛇传》等,20世纪70年代盛行革命现代京剧称“样板戏”。如《红灯记》《沙家滨》《龙江颂》《智取威虎山》等。
2015年11月15日,赤寿乡第二届“休闲养生文化节”在界首村文化广场举行,进行腰鼓、舞蹈、扇舞、武术(太极拳)等表演,表演结束后进行寻宝、长走活动,绕村一周至万寿山脚,全长1500米。
2016年2月8日(正月初一),界首村第一届春节联欢会在界首村文化礼堂举行。节目有:腰鼓、排舞、古琴、茶艺、三月半、太极拳等表演,总导演由本村刘燕清同志设计编排,丰富了民间文化娱乐生活。
祭祀是由人们对神灵的崇拜而产生的一种土生土长的朴素的民间信仰,历代盛行,松阳县农村,几乎一村一社。社庙一般坐落在村尾,大多为坐南朝北,也有其他坐向的。社庙皆是马头墙、挑头瓦,多数还有天井,社庙大多有社名。不同社庙大都有不同社公,其范围囊括:三皇、五方上帝、五谷神、曹值、水庸、神话传说人物、历史人物、民间英杰。有的是立体塑像,也有的是墙壁绘画,其风格都为工笔线条形式表现,表情刻画有的凶煞,有的和蔼,有的庄重,最简陋的是立一块神位牌或张贴神位的方式。
物产美食
物产
界首村地处松古平原西部,地势平坦,四面围山拥抱,只有一个喇叭口为松阴溪大石桥出口,江南渠道水域流经该村为头埠,中间是小平原,有良田800多亩,土地肥沃,水量充沛,农产丰富,村民除留作自食外,多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售,农副产品有:绿茶、水果、萝卜干、蔬菜、菜油等。手工艺品编草鞋、纳鞋底、麦秆扇、蓑衣、竹编、木制品等。
界首市村最先发展种植经济作物为种桑养蚕,村庄隔溪有百余亩溪圩地,村人刘德怀动员村民将百余亩溪圩开垦种植桑树,用自家的钱到外地购买桑苗,家家户户种植桑树,在培育管理阶段,发给每户种上一株桑树一斗豆饼(约三市斤)施下脚料,另一方面发动村中妇女养蚕。
茶叶在中国古代茶林中独树一帜。早在三国时期,松阳县就开始出产茶叶,到了唐朝已很兴盛。天宝大诗人戴叔伦任东阳县令期间,曾访松阳横山寺,老僧人奉上一碗当地产的横山茶。
美食
粽糕,也称年糕,用糯米拌和一定比例的籼米磨,宜水磨粉掺适量红糖搅匀,用猛火炊熟,启笼时表面撒以芝麻和彩丝点缀。旧时,有用高粱米粉做糕,拌少量肥肉,称黍糕,是每户过年必备食品。
米果,黄、白两种。黄米果,以米浸米果柴灰水,炊熟,人工用石臼捣透。也有捣时再掺入灰水。1~2千克一个,搓制成长条、扁圆、圆条等形状。略阴凉,储存备吃。以草灰水浸藏保鲜。白米果,也称年糕、粘糕。不用灰水,做法与黄米果相同,近来多用机器扎制。大小不等,大者1千克许,圆、长圆型;小者0.1千克许,扁条形。靖居有用印模压制成各种样式,上印花草虫鱼、福禄寿喜、长命富贵等字样或图案。小年糕除自己食用外,还多用以过年时馈赠亲友。
青果,也称清明果,清明节食品。以茵叶焯水,捣细,掺入粳米粉内匀,裹入甜、咸馅,制成椭圆形状,下垫青栎叶,蒸熟食用。县人喜用以赠亲馈友,祭祀。有把青果坯做成饼状,晒干,收藏,食用时,再用以制作青果、青果饼、青糕、羹等。
粽子,传统端午节食品。松阳县人过年节也食用。箬叶包扎糯米或粳米,以角粽为主,个小为尚。山乡人喜做灰汁粽,易久存。内包腌菜肉、豆沙为最普遍。
沙擂,俗称沙累、煎堆。以水磨糯米粉和水揉制,煮熟,外滚粘芝麻粉或干生粉、砂糖,称麻团。内包馅或不包馅,煮熟伴汤吃,称汤圆儿、汤丸儿。中秋节节日食品,现过年、元宵节、请客时也烧制。
麻糍,糯米洗洁,浸透,炊熟,用石臼趋热春烂。搓制成鸡蛋大小,外粘豆、芝麻糖食用,耐饥。山区人多于重阳节、冬至、耕作时炊制。也称糍团。
灰汁糕:粘米粉用灰碱水调制糊状蒸制。用蒸笼炊熟一层薄浇一层,至笼盈满止,形成一层层分明可揭的糕,称千层糕。重阳节食品。
打面,农家以自种小麦磨粉,称灰面。做面条、面皮,称打面。掺烟手拉成湿面条,称水牵面家常面食。
泡腐,用食油炸制的豆腐。宜于贮藏。日常食用外,农村过年过节必备宴客。春节家家户户至少炮制一作(板)。形有正方、三角、扁平等状。靖居、石仓多腌制坛藏,从过年一直吃到插秧时,甚者至农历六月。
灯盏盘,米粉和水成稠状,舀入制匙中过热,倒出余羹,添入馅料,羹封口,没入油锅炸。形如旧时点灯油盏而得名,松阳县县城大街小巷多有卖者。
名人
界首历来重教崇学,人才辈出。据《刘氏宗谱》记载,明清两代,单刘姓荣获举人、贡生、生的计有82人。其中明朝天顺年间刘王睿任福建省泉州知府。民国时刘思赞任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在现代,被评为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有20多人。如:重庆军医大学博士后导师刘为纹教授、重庆市劳模刘善清高级工程师、浙江医科院刘为经研究员、陕西铜川市工业局刘为宣高级工程师、美国匹茨堡大学哲学博士佛罗里达大学哲学系刘善诗教授、杭州大学地理系刘为纶教授等。
社会事业
1997年,该村自筹资金68万元,在村头建成一座长170米的跨松阴溪双曲拱桥;近几年来,村两委着重下好“文物保护、基础设施、村务管理、村风文明、民主法制”五步棋,先后投资20多万元,对村内10余处古建筑进行修缮,并安排专人看管;先后安排资金,完成了环村公路、路灯安装、1000余米松阴溪防洪大堤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道路硬化、村旁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全村房屋外墙白化;2004年,有关部门的援助,投资2万余元,建了一条健身路径,为村民提供晨晚练场地。今年10月,投资55万元破解地势高难题,从遂昌县引入自来水。
荣誉称号
界首村先后被评为省五星级民主法治村、全省第三批历史文化保护村。
1964年,界首村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的蚕桑先进单位称号。
2013年8月26日,界首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9年12月24日,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2月25日,入选国家森林乡村。
旅游信息
入村路线
乘车路线:松阳汽车站上车走长虹中路行驶680米,右转进入新华北路行驶1.3千米,左转进入汤公大道行驶16.3千米,靠右前方行驶进入五零省道行驶2.5千米到达界首村站。
自驾车路线:松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为起点进入青云路行驶140米,左转进入新华北路行驶640米,左转进入汤公大道行驶16.3千米,靠右前方行驶进入五零省道行驶2.5千米到达界首村。
村内导览
村庄道路通行路线:界首村以界首老街为主轴,沿主街形成鱼骨状街巷格局。基本保持原有的街巷尺度,老街宽度为2.5至4米,横巷多曲折,宽度多为1.4至2米。老街原为两侧带排水渠的卵石路面,2008年街道改造时将水渠填平,并将路面改为中间石板,两侧卵石的形式。横巷主要路面也改造成卵石路面,其余为水泥路面。
具体线路为:张公祠入口景观节点——震东女子学堂民国教育及界首村名人文化展示节点——禹王宫遗址展示节点——刘氏宗祠宗族文化展示节点——居易堂、敦厚堂、明高少府古民居展示节点——刘德怀故居、一亩居古民居节点——古驿道商业街展示节点——十三踏步码头展示节点——张氏祠堂祭祀文化展示节点——水井岭头唐宋瓷窑遗址展示及屋后松柏竹林休憩节点——白虎堂、刘秉和宅建筑文化展示节点——松阴溪沿河景观节点——松阴溪西岸茶田农业体验节点——松阴溪水上文化体验节点。
参考资料
界首村介绍.界首村介绍.2017-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