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Tangut script)又名河西字、番文、党项族文,是记录西夏统治民族党项族语言的表意体系的语素文字,西夏语属汉藏语系的羌语支,已失传,赖西夏文来保存和研究。西夏文属于方块字,文字形式和汉字相近,共有6000多字,西夏字有横、竖、点、拐、撇、捺等笔画构成,斜笔较多,一般四角饱满,字体匀称。
出于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提升西夏政治地位以及翻译佛经的需要,公元1036年左右,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授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1038年汇编字书12卷,将西夏文定为国家官方文字,无论经典诏令、文件书信都要求使用西夏文书写。1227年,元朝攻灭西夏,西夏文渐渐失传,但是一直使用到十六世纪才成为“死文字”。直到清朝爱新觉罗·颙琰甲子年(1804年),张澍发现西夏碑,西夏文字才重新被发现。1895年,英国汉学家卜士礼利用“武威郡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拓片,成功识读出西夏文字。20世纪初,俄国汉学家伊凤阁通过整理黑水城文献,发现《番汉合时掌中珠》,获得了一千多个常用西夏文字的读音、字义和字形。中国西夏学专家王静如于1932年至1933年出版了《西夏研究》三辑,该书对西夏文字研究取得国际关注有重要作用。1997年,宁夏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李范文出版了《夏汉字典》,为首部采用四角号码查字的西夏文—汉文字典。经过随后几代学者努力,如今已有六千余个西夏文字被辨识出来,大量的西夏文献也得以被成功解读。
西夏文的创制参照了汉字的“六书”理论。可分为单纯字和合体字两大类。单纯字较少,合体字占绝大多数。西夏文“形体方整,类汉隶,而书颇重复”,其书体有楷、行、草、篆,是汉字笔画的模仿。代表性作品和文物有法律著作《天盛年改定新律》、辞典字书《文海》《番汉合时掌中珠》、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等。西夏文的创制增强了西夏政权的独立性和民族认同感,提升了政治地位,有助于加强政权的统一和管理效率。通过西夏文,大量的汉、藏佛经以及儒家经典被翻译,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西夏文及其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明元素,研究西夏文,展示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意义深远。
历史沿革
创制背景
西夏文字随着党项族民族的快速发展而诞生,而它又成为催生西夏立国的积极因素。从各方面看,元昊时期创造文字是社会所必需。西夏文是西夏仿汉字创制的。
文化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创造文字的前提。西夏在建国前,已步入封建社会,形成了稳固的政权,政治、经济均有长足的进步。对主体民族党项羌族来说,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其内部的交际很需要一种记录党项民族语言的文字,没有记录本民族语言的文字在交际上会受到时空的限制,极不方便。从实际应用看,境内党项族的交际,特别是政令、军令的颁行,文书的往还,都很需要文字。民族的发展进步使创制民族文字成为迫切的需要,这是创制西夏文的社会原因。西夏社会发展较快,文化素养不断提升,民族文化需要记录和传播,从政府到社会都有发展文化的强烈要求,而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字不仅不便于人们之间的交际,也妨碍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这是创制西夏文字的文化原因。
政治
与党项族关系十分密切的汉族已有数千年的文字史,西南方的吐蕃、北边的辽朝、西北部的回都先后创制了不同形式的民族文字。这时,自认为可以和宋、辽相抗衡的西夏,希望能与宋、辽平起平坐,在各国之间表奏往来时若无自己的文字,与其他有民族文字的王朝如宋朝、辽朝乃至吐蕃、回等相比,就会自显低人一等。西夏和宋朝交往很多,以前往来表奏只用文言文,这种状况显然与西夏统治者突出民族特点的思想相悖。因此元昊把创制民族文字看作立国的一个基本条件。这是创制西夏文字的政治需要和民族情感的需要。
宗教
西夏大力推行佛教,包括西夏皇族在内的党项人虔诚信佛。作为主体民族的党项族要传习佛经,用党项人能听懂、看懂的西夏文翻译佛经是信仰、推行佛教所必需。因此翻译佛经的需要也促进了民族文字的产生。西夏文字创制后,立国当年就着手翻译佛经,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绝大部分是佛教文献。这说明了创制西夏文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能有自己民族文字的佛教典籍。这是创制西夏文字的宗教原因。
创制过程
最初党项民族并无文字,即《新唐书·西域传》所云:“(党项)无文字,候草木记岁。”直至西夏建国前后,党项人才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当时称为“番书”,即今天所谓的“西夏文”。对于西夏文字创制的时间大体有三种说法:
其一,为李德明创制说。李德明(981-1032)是李元昊的父亲,为西夏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夏建国后追谥为光圣皇帝,庙号太宗。《辽史·西夏传》卷一百十五云:
德明晓佛书,通法律,尝观《太一金鉴诀》《野战歌》,制番书十二卷,又制字若符篆。
其二,为李元昊创制说。这一说法主要依据是北宋曾巩(1019-1083)《隆平集·夷狄》卷二十云:
(元昊)通汉文字,几案间常致律法书。自为蕃书十二卷,文类符篆,建蕃学使番官子弟习之。
其三,为野利仁荣演绎说。野利仁荣(?-1042)是皇后野利氏一族,为西夏建国初年的名臣,深受李元昊信任。《宋史·西夏传》卷四百八十五云:
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汉隶,而画颇重复。教国人纪事用蕃书,而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
元人脱脱(1314-1356)所编《辽史》,时代晚出,又因仓促而就,错乱极多,李德明创制之说仅为孤证,故而难以采信。“元昊时期创字之说,史书多次记载,除《宋史》与《辽史》同时外,其他都成书较早,与西夏文造字时间较近,自然也就增强了资料的可靠性。”(史金波《西夏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元昊之时,野利仁荣是西夏第一文士,并创办蕃学,主持翻译典籍,同时《宋史·西夏传》中又有“始封制蕃字师野利仁荣为广惠王”的记录,所以后世学者一般认为西夏文字出自野利仁荣之手,颁行时间为大庆元年(1036)。
历史演变
西夏文字创制于公元1036年左右,由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授命大臣野利仁荣设计而成。西夏仿效汉字的合文法,先根据汉字字素笔画设计出一批基础文字单位,形成核心字素,再用合成的方法将这些字素进行拼组,进而衍生出更多的文字,共有五六千个单字。1038年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汇编字书12卷,定为国家官方文字,无论经典诏令、文件书信都要求使用西夏文书写。1190年,西夏文士作骨勒茂才成书《番汉合时掌中珠》,《番汉合时掌中珠》为刻本,共三十七页,是一部“文言文—西夏文”双语词典。1227年,蒙古帝国攻灭西夏,残酷施行屠城并毁灭其文化,随着党项人被灭族,西夏文也渐渐失传。
西夏灭亡之后,一部分党项人投降蒙古,在元朝被称为“唐兀”或是“唐兀惕”,属于当时地位较高的色目人。伴随着元朝军队的四处征战,这些党项人来到中原内地生活。其所使用的西夏文并没有随着西夏的灭亡彻底消失,而是在元帝国境内与汉文、藏文、梵文、八思巴蒙古文、回鹘文等文字并行使用。
元朝先后雕印西夏文大藏经190藏,68万7千8百卷。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在居庸关过街洞墙壁上刻有包括西夏文在内的六体文碑。明代亦刊印过西夏文佛经,故宫博物院藏木刻版西夏文《高王观世音经》(一卷)发愿文标明刻经时间为大明朝壬子五年正月十五日,应为朱元璋洪武五年(1372)。朱祐樘弘治十五年(1502)在今保定市建有西夏文经幢。据此可知,西夏文创制后,使用流传至少有460多年。一直使用到十六世纪,之后才逐渐被历史黄沙所湮没,成为无人知晓、无人使用的“死文字”。清朝爱新觉罗·颙琰甲子年(1804年)张澍与友人游大云寺,发现藏匿已久的西夏碑,首次考订其为西夏文,当时无人能辨识。1863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途经居庸关,发现云台券顶和四壁上的古怪文字,将其告知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开始了西夏文真正的破译。
西夏文的构造
西夏文属于表意性质的方块字,文字形式和汉字相近,共有6000多字,语言学家已可把西夏文归类为767个部件。西夏字有横、竖、点、拐、撇、捺等笔画构成,斜笔较多,一般四角饱满,字体匀称。西夏文字的笔画多在10画上下,基本上没有5画以下的字,20画以上的字也很少。西夏文书写自上而下成行,自右而左成篇。因文字笔画比较适中,笔画过多、过少的字较少,通篇看来字画均匀,舒展大方。西夏文的创制参照了汉字的“六书”理论,采用合成法进行造字,即先创造了一些文字元素,即常说的字根或母字,然后再用合成法繁衍出更多的西夏字。
西夏文字可分为单纯字和合体字两大类。单纯字较少,合体字占绝大多数。合体字中,与汉字会意字类似的会意合成字和与汉字形声字类似的音意合成字最多。比如用西夏文“水”和“土”的各一部分,合成西夏文“泥”字。反切上下字合成造字、互换字、对称字很有特色,是西夏造字的特殊方法。
单纯字
单纯字一般笔画较少;从音和义的角度上不宜再分解。若再分解成更小的单位,这些更小的单位都不能独立地表示与本字相关的音和义。单纯字构成新字的机会较多,是组成文字的基础。它又可分为两种:
表意单纯字
表意单纯字多记录常用词,有固有的字义,如(译成汉意):人、小、一、半、老、上、圣、腰、禾、带、梯、劳、虫、皮、手、女等。这些字构成新字的比例最大。
表音单纯字
表音单纯字通常为借词、地名、人名或佛经真言注音。它们也常是构成新字的一种成分,如(注成汉字音):折、都、嵬、下、居等。
合体字
合体字包括合成字、互换字和对称字三类:
合成字
合成字是由两个字、三个字,有的甚至由四个字组成一个字。组字时一般只用一个字的一部分,如左部、右部、上部、下部、中部;有时也用一个字的大部分或全体。组合方式有60多种。合成字又可分成会意合成、音意合成、音兼意合成、间接音意合成、反切合成、长音字合成数种。
会意合成
会两字之义为一义,其结合关系与词组结构关系相仿,大致分为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补充式、主谓式几种。如:“水”字和“土”字合成“泥”字,属并列式:“心”字和“恶”字合成“害”字,属偏正式:“木”字和“雕”字合成“凿”字,属动宾式;“煮”字和“沸”字合成“熬”字,属补充式:“心”字和“重”字合成“顽”字,属主谓式。
也有一部分字以三个字合成一个字,从字义上看像一个简单的短语或句子。这种字合成感更强。如“膝”字、“手”字和“行”字共同合成“爬”字:“不”字、“热”字和“冷”字共同合成“温”字。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十分有趣的文字构造法。
音意合成
两字合成一字时,其中一字起标音作用,它与合成字同音,另一字起表意作用,它与合成字字义有关。这种字类似汉字中的形声字。但汉字形声字中示形部分也即形旁,往往源于象形字,如人、牛、鸟、木、水等,而西夏文中这类字只是取与字义有关的字作义符,所取义符与物形基本上无关,取哪一部分也不固定,所以不称其为形声字,而称为音意合成字。
用音意合成法构字时,表意字和合成字字义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又有几种类型:①表意字表示合成字的类属,②表意字和合成字近义,③表意字和合成字近义,但分属不同词类,④表意字与合成字近义,但属不同范围,⑤表意字表明合成字的用途。
音意合成字的表音部分在合成字中的部位不固定,主要有左音右义、右音左义、上音下义、下音上义、外音内义、内音外义等6种。
以上两类合成字占西夏文字总量的80%左右,构成了西夏文字的主干。
音兼意合成
有一部分字,不仅表意字与被解释字字义有关,其表音字也与该字字义有关。如“木”字和“渡”字合成“船”字,“木”表示“船”的质料,“渡”表示船的用途,而“渡”字又和合成字“船”同音,“船”成了“渡”字的引申意义。
反切上下字合成
一个字由两个字合成,这两个字正是合成字的反切上字和下字。也就是说,合成字的读音恰是这两个字中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拼合而成。如读音为“胁”的字由读音为“虚”和“野”的字合成;读音为“栾”的字由读音为“论”和“短”的字合成,这是西夏文字构造中一种特殊现象。
尽管用这种方法构成的字仅占西夏文字总数的0.5%左右,但这是由表意文字向表音文字方向发展的可喜尝试,值得特别重视。在发展了几千年的汉字中,也只有个别字表现出类似的特点,在造字时以反切上字和下字两个字的全部相加而成。比较起来,西夏文反切上下字合成时,一般使用反切上字和下字的各一部分,拼合感更强一些。在西夏文中,这类字多用于汉姓、地名、真言的注音。
间接音意合成
一个字由两个字合成时,一字表意,另一字不直接表音,而是把它译成汉语后,由该汉字的音起标音作用。这类字数目极少。这种间接利用组成字字义的汉语译音作为合成字字音的构字方法,也是一种很特殊的构字法。
长音字合成
在西夏文佛经中,以西夏字为梵语真言注音时,为准确地注出西夏语中缺少的梵语长音,就以发音与之相应的西夏字和意义为“长”的西夏字共同组成该字。这类字也仅有几个。如读长音“阿”的字,由读音为“阿”的字和字义为“长”的字合成。
互换字
互换字是把一个字中的两个部位交换位置组成新字。新组成的字和原来的字往往在字义上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常连起来共同组成一个词或词组。这类字在西夏文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也是西夏文构字中一个特殊的类别。其中也可分为几类:
A.左右两部分互换。如“指”字的左右两部分互换后成为“趾”字,“悔”字的左右两部分互换后成为“改”字。这类字在互换字中最多。
B.中间不动,左右互换。如“研”字的中间部分不动,左右两部分互换后形成“断”字。C.上部不动,下部左右两边互换。如“藏”字的上部不动,下部的两部分左右互换后形成“匿”字。
D.左边不动,右边两部分互换。如“逃”字左边不动,右边两部分互换后成“服”字。E.右边不动,左边两部分互换。如“缩”字右边不动,左边两部分互换形成“皱”字。
F.大部不动,一个侧角的两部分互换。如“水”字的上部和左部不动,右下部的两部分互换,形成“鱼”字。
两个相应的互换字之间可能有几种关系。有时两个字都能单独使用,即各代表一个词,有时两个字中只有一个字能单独使用,另一个字只能和前一个字连用,有时两个字中的一个字记录西夏语固有的词,另一个则记录汉语借词,有时两个字都不能单独使用,只能连在一起才能组成词,它们是二音节单纯词或象声词。
互换字为识别和记忆某些西夏字带来一些方便,一个字如果已知其相对应的互换字字义,再由上下文字义可大体推知该字字义。有的人把互换字比拟成汉字“六书”中的转注字,实际上,两种方式很不相同的。
对称字
对称字是西夏文中另一种合体字,也很有特色,即一个字的左右两部分相等。这类字中有“双”的意思,如“解”、“双”、“分”等字,又有的字不仅左右两边相等,中间还有一竖,这种字往往有“中”、“间”,“均衡”的意思,如“称”、“中“、“畦”等字。
象形字和指事字
在西夏文中象形字和指事字是少见的,西夏文不是以写实的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那样一步一步发展来的,它是半路起家,借鉴了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汉字而创制的。当然这不是说西夏文中没有任何象形和指事的影响,如西夏文“人”字像人形,”虫”字像一条多足的虫子,“丝绸”像一条虫在小屋内,指示蚕茧的形状。只是这类字极少,还不能说已成为系统的一类。
书写方法
西夏文“形体方整,类汉隶,而书颇重复”,其书体有楷、行、草、篆,分别用于雕刻、手写和金石。西夏文字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在句子中,谓语动词往往位于末尾,宾语则放在动词的前面,而形容词有时则放在名词之前,有时则置于名词之后。
西夏文楷书形体笔画繁复、方正均匀,因此在书写时更注意结体自然,点画穿插有序,繁而不乱。有的书法家认为:西夏文楷书的用笔不但用藏锋和中锋,而且时有侧锋入纸,锋棱明显,使笔画生动多姿。笔画中的“撇”、“捺”、“钩”用笔较重而露锋。所谓藏露兼施,方圆并出,既显骨力又显精神,是西夏文楷书用笔的一大特点。
西夏文篆书仿照汉字小篆,从西夏文楷书演化而成,完全采用文言文小篆用笔方法,回环照应错落有致,布局合理而揖让有方。但同样在篆、楷之间的对比上,西夏文比汉文更繁复,其中原因是汉文由篆而楷经过了笔画的简约;西夏文由楷而篆,为增加装饰效果有增无减。西夏文篆法基本上有规律可循,但同一字的笔画篆法上有随意性。
传世的西夏写本文献中有大量的行、草文献,内容有抄本佛经,但多见于世俗文书。西夏行、草文献,多为抄写快捷便利,少数的行、草文献注重字体的美观与艺术欣赏,一般说来,西夏文行、草书写行笔与汉文相似,行书用笔灵活,线条活泼流动,随意自然,在外形结构上十分讲究。西夏文草书,以黑水城文献中发现的草书西夏文《孝经》为代表,字画简约流畅,结构均匀自然,笔画基本规范,其布白章法虽显稚拙而独具风韵。
相关研究
国际
1870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通过研究居庸关云台碑文,成功地解析了其中八十一个字的译音,发表《居庸关的古代佛教碑文》,正式开启了国际学术界对西夏文的研究。英国汉学家卜士礼利用“武威郡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拓片,成功识读出西夏文字,在1895年,发表《西夏王朝的文字、钱币与其奇特的碑文》。二十世纪初,英、法、俄、日诸国的考察队先后来到新疆、甘肃省等地进行考古,大量的西夏文献被发掘出来,最重要的是黑水城遗址。1908和1909年,俄国考古学家彼得·科兹洛夫(1863-1935)先后两次在黑水城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发现西夏文献多达两万四千卷。
俄罗斯汉学家伊凤阁通过整理黑水城文献,先后发现《音同》《文海》《杂字》等一系列西夏文辞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番汉合时掌中珠》,该书是一部西夏语—汉语双语教学的基础教材。学者们通过对《番汉合时掌中珠》的研究,获得了一千多个常用西夏文字的读音、字义和字形,为西夏文字的破译以及西夏文献的解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中国
1924年,中原地区学者罗振玉将《番汉合时掌中珠》在天津贻安堂经籍铺刊行,为中国学者们的西夏文研究提供了最基础的资料。1932年,当时的北平图书馆推出了《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西夏文专号,汇集了聂历山、罗福成、周叔迦等中外著名学者的相关文章,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是中国学者了解西夏文字、佛教等的重要资料之一。真正取得国际关注的研究成果是从西夏学专家王静如开始的。王静如于1932年至1933年出版了《西夏研究》三辑。
1983年,史金波和白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黄振华合作,出版了《文海研究》。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达成协议,合作编辑、出版全部俄藏黑水城文献。1997年,宁夏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李范文出版了《夏汉字典》,为首部采用四角号码查字的西夏文—汉文字典。
2007年,由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牵头,联合中国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中国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等参与的《中国藏西夏文献》出版。2008年,李范文主持出版《简明夏汉字典》,对西夏文字的数量做了详细考证后,李范文认为,全部西夏文字共计5917字,而实际上有意义的字共5857字。经过随后中国几代学者披荆斩棘的开拓和努力,如今已有六千余个西夏文字被辨识出来,大量的西夏文献也得以被成功解读。
相关学术代表
学术组织
参考资料
学术会议
学术人物
价值意义
西夏文是宋辽夏金时期西夏王朝创制的文字,记录西夏统治民族党项族的语言。20世纪初以来,在内蒙古自治区黑水城遗址,甘肃武威、敦煌市,贺兰山等处陆续出土了大量西夏文文献。百余年来,国内外专家不断解析文字,译释文献,取得了巨大进展,催生了西夏学的形成和发展。西夏文及其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明元素。1932年,中国近代著名文字学家、金石学家罗福成在全文发表了西夏碑的汉文和西夏文以及西夏碑的译文,对研究西夏的社会经济、民族关系、土地制度、阶级关系和西夏国名、帝后尊号、官制纪年以及当时凉州的佛教盛况等方面都是丰富而珍贵的资料。
西夏文的创制增强了西夏政权的独立性和民族认同感。通过拥有自己的文字,西夏在与宋、辽等国的外交往来中显得更加平等,提升了政治地位。作为“国字”,西夏文在西夏王朝所统辖的地区内广泛使用,包括官署文书、法律条令、审案记录等,这有助于加强政权的统一和管理效率。西夏文的使用深入到了民间的各个层面,包括民间书信、买卖文契等,使得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流变得更加方便。通过西夏文,大量的汉、藏佛经以及儒家经典被翻译,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书法艺术
西夏文的书法艺术源自汉字,有楷、行、草、篆四体,《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的西夏文楷书,结构工整,运笔舒畅,富于变化;西夏文泥金字《金光明最胜王经》字体俏劲有力,气韵隽秀,均为西夏文书法精品。草书文书,笔走龙蛇,飞舞奔放,酣畅淋漓。篆书多见于碑额与官印,类似汉文九叠篆文,笔划屈曲折叠,庄重大方。
相关文物文献
法律著作
在已发现的西夏文世俗著作中,全面反映西夏法律、社会的西夏王朝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以下简称《天盛律令》)最引人注目。此法典共20卷,150门,1461条,是中国中古时期的一部综合性法典。因记载西夏社会的汉文资料十分稀少,西夏往往被称为“神秘的王朝”。《天盛律令》是记载西夏社会最全面、最集中、最重要的典籍,为西夏历史、社会的研究开创了崭新局面。《天盛律令》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中原王朝成文法《唐律疏议》和《宋刑统》的重大影响。此法典既取法中原王朝法典之长,又依据西夏实际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中华法系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此外还有西夏文写本《亥年新法》《法则》,以及军事法典《贞观玉镜统》等法律著作。
字典辞书
西夏不仅在创制文字初期就翻译了中原地区的词典鼻祖《尔雅》,后来还仿照文言文经书小学类典籍编纂西夏语的字典、辞书和蒙学著作。如西夏文《文海宝韵》兼有汉文《说文解字》和《广韵》的特点。西夏文《五音切韵》则参照了中原地区等韵的韵图和韵表。西夏文《碎金》模仿汉文《千字文》,将1000个不重复的西夏常用字编成了五言诗,描摹西夏社会生活的实际情景。西夏文《三才杂字》也仿照中原地区蒙书,分门别类地编排西夏语常用词语。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番汉合时掌中珠》,书中序言明确提出“不学番言,则岂和番人之众;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数”。明确主张民族间要通过掌握不同语言,深入交流,和合共处。书中分类编辑西夏文和汉文对照词语,每一词语都有四项,中间两项分别为西夏文和相应意义的汉文,左右两项分别为中间西夏文和汉文相应的译音字。这是一部精心编纂的党项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文字的工具书,也是最早的双语双解四项词典,在辞书编辑、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中华文明增光添色。
西夏还受《尔雅》影响,编纂了大型西夏类书《圣立义海》,分门类地记录西夏自然状况、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以及伦理道德等词语,每一词语下有双行小字注释。还编纂了西夏谚语《新集锦合谚语》,共收364条谚语,每条谚语由字数相等的上下两联句子组成,内涵深邃,富有哲理性、教化性。
碑刻铭文
西夏文字有篆书、楷书、草书三种字形。篆书多用于碑额,楷书则用于石刻正文。碑刻铭文中比较重要的有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仁宗寿陵碑、元朝居庸关西夏文石刻、元代莫高窟六字真言碑、明代保定市西夏文石刻等。
护国寺感应塔碑一面为西夏文,另一面为汉文。碑额为西夏文篆书8个字,译意为“敕感应塔之碑文”。汉文碑额全称为“武威郡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碑身西夏文第一行译意为“西夏域凉州感应塔之碑文”,碑身高2.5米,宽0.9米。西夏文一面楷书28行,每行65字。汉文一面26行,每行70字。碑中的西夏文和汉文所述内容大体相同,但叙事前后有差别,表明两面文字不是互译,而是各自撰写的。
出土文书
出土的西夏文献中还有大量的户籍、账册、契约、军籍、告牒、书信等社会文书,约有1500余件,比敦煌石室所出经济文书的数量还多。这些文书多仿照中原地区相关文书的程式,如契约包括立契时间、立契者姓名、契约内容、违约处罚,最后有立契者、证人等签名画押。这些反映西夏社会实际状况的原始资料,对研究、认识西夏社会具有极高的价值。其中有的文书还有特殊的文献价值,如西夏文军籍文书记载了基层每年登录军人及装备的具体状况,是中国古代保存至今的军籍文书实物,有特殊的文献价值。又如西夏文的户籍和契约中都记录了西夏时期不同民族通婚的事实,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见证。
出土的西夏文献中还有移植或参考文言文医书的医方。源于中原历法的西夏文和汉文合璧的历书,则连续80多年,是中国历法史上鲜见的历书原件。
参考资料
西夏文.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06
古老而神秘的文字--西夏文(组图).新浪旅游.2024-06-11
西夏文中的中华文明.清水河县人民政府.2024-03-05
破译天书:西夏文字的发现与识读.中国知网.2024-06-06
西夏文:其言已逝其学不绝.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2024-06-06
西夏文字渊源及西夏“首领”铜印赏析.中国知网.2024-06-11
探索古代少数民族的文明.中国知网.2024-06-11
西夏历史与文化.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 .2024-06-06
西夏学专家:全部西夏文字共计5917字.共产党员网.2024-06-06
第六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会议综.社科网.2024-06-11
“第八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西夏学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24-06-11
西 夏 文 化.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2024-03-05
大夏遗珍——西夏文物精品展.山西博物馆.2024-06-11
西夏石刻.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