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鲁氏中喙鲸科或初氏中喙鲸(学名:Mesoplodon mirus),旧称特鲁氏喙鲸,又称奇妙喙鲸,资料不多,也尚未有确切的海上鉴别记录。分布范围与许多中喙鲸属重叠,但是可由雄鲸下颚前端的两只小牙来加以区别。柯氏中喙鲸的牙齿位置与特鲁氏中喙鲸的差不多,但其头部颜色较淡,嘴喙较不明显且体型较大。雌性与幼鲸可能难以辨识,除非搁浅,才能进一步详细检查。特鲁氏中喙鲸可能有两种类型:最为人知的一类生活在北大西洋;另一类则出现在南半球的部分地区。两者的颅部与体色有少许差异。特鲁氏中喙鲸的资讯得自40具标本,其中75%发现于北大西洋。1913年,美国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克·特鲁将之命名为“mirus”,意即“奇妙的”。初生2.3米,成年4.9-5.3米。由于它们似乎不栖息于热带海域,可能有分隔性的亚种存在。其俗名源自前美国国家博物馆馆长Frederick W. True的姓,他是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曾对北卡罗来纳州的一头搁浅个体作过描述。
形态特征
初氏中喙鲸的体型中段圆胖,往两端渐细。背鳍小,可能呈三角形或镰刀形,背鳍后方的脊柱区域呈现明显的背脊棱线。额隆浑圆,几乎呈球状,以中等坡度倾斜至短嘴喙基部。喷气孔后方有清晰的折缝。成年雄鲸有2颗中等大小的牙齿,位于下颚尖端,仅略微突出。北大西洋族群背部多为灰至褐色,腹部颜色较浅。嘴唇与背鳍的颜色较深,眼睛周围有暗色的椭圆形区域,有一窄而暗的刻痕自颈部后方延伸至背鳍。生殖器附近有白色斑点。南半球族群的情况较不清楚,根据对一头搁浅死亡但尚未腐烂的雌鲸所作的描述报告,其全身几乎呈蓝黑色,有一白色宽带围绕背鳍与尾柄,生殖器附近有白色斑点,下颚与喉咙呈浅灰色,并有黑色小点。
分布范围
在北半球,初氏中喙鲸似乎仅栖息于北大西洋温带海域。搁浅记录最北至加拿大的新斯科细亚省(Nova Scotia)与爱尔兰,最南达美国的佛罗里达州(Florida)、巴哈马、与加那利群岛(Canary Islands)。它们在南半球的分布情况不明,仅知曾在南非与澳洲西部有搁浅记录。在大西洋的热带地区似乎有分布上的间隙,目前尚无证据显示它们在北太平洋与北印度洋有分布。
行为
从未在海上鉴别出,所以对其行为一无所知;缺乏确切的目击记录可能只反映出在海上辨认的困难。背部和体侧的擦伤与疤痕显示雄鲸间会彼此争斗。可能会进行深潜。它们是罕有目击记录的鲸种之一,曾有3头初氏中喙鲸在北卡罗来纳州外海约600米深处移动。在这次目击记录中,3头喙鲸科每次浮出海面的时间持续约10至12秒,首先是嘴喙碰触海面,然后头部探出水面至眼睛位置。其喷气为低矮柱状,高度接近其头长。喷气后会弓起背脊在海面下滑行,但不会举起尾鳍。3头喙鲸中有1头较小,目击者推测该群体可能由2头成年雌鲸与1头较大的幼鲸或未成年鲸组成。
生殖与食性
其生殖情形了解甚少,曾有一头雌鲸与一头约3.4米长的幼鲸一同搁浅的记录,该雌鲸已怀孕且尚在哺乳期。一般认为初氏中喙鲸以鱿鱼为主食。
现状
初氏中喙鲸的海面目击极少,科学家对其数量估计没有多少资料。活体目击记录缺乏的原因可能是其数量不多,或常在调查少的区域活动。已知未曾遭捕杀或因渔业活动而死亡。
何处观赏
在1959年的南非印度洋沿岸发现一头标本之前,一直以为特鲁氏中喙鲸只出没在北大西洋。从那时起,南非,澳大利亚等南半球地区即陆续发现新西兰也有一起未经证实的记录。这些情况可能呈现地理上隔离的族群,或者分布范围远比目前少数的记录要广泛地多。大多数的搁浅都发生在北大西洋西部,但北大西洋东部椰油一些记录:主要是在爱尔兰的西岸以及英国,法国与加那利群岛。可能与湾流宇航公司有关。
鉴别清单
下颚前端有小牙齿
前额略微隆起
喷气孔稍微凹陷
嘴喙中等大小
背部呈暗灰或蓝灰色
两眼的周围有“黑眼圈”
身上有擦伤或疤痕
躯体的后1/3段颜色较淡
可能非常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