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学与空间信息学院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一个二级学院。
学院前身是1952年,由傅承义、薛琴舫、谭承泽、刘光鼎等地球物理前辈们创办的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地球物理探矿系,是建校初期最早的四个系之一。1975年,迁址武汉,并于2003年5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截至2016年6月,学院下设3个系。截至2019年5月,学院开班3个本科专业。截至2019年8月,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有教职员工105人。
历史沿革
1952年,在傅承义、薛琴舫、谭承泽、刘光鼎等地球物理前辈们的努力下,在北京地质学院创办了地球物理探矿系,办公地点设在面向学院正大门的5号楼。
1953年,由傅承义教授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地球物理探矿教研室,开始招收地球物理探矿专业和地球物理探矿专修科学生。
1955年,开始和苏联专家学者合作培养研究生。
1953至1961年,物探系先后创办了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地球物理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地球物理勘探、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测井等专业。在此期间,地球物理学探矿专家顾尔维奇、克维亚特科夫斯基(1955)、诺维克夫(1956)及傅承义、顾功叙、秦馨菱、翁文波、曾融生、刘光鼎等院士先后在物探系任教。
1960年至1963年,海洋物探教研室教师先后分两次编入国家科委组织的渤海综合物探大队和原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初期设在南京,后迁至广东湛江,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1965年,放射性物探专业整体迁入成都理工大学(现成都理工大学)。
1970年,北京地质学院物探系随校外迁湖北省。
1975年,物探系随校定址武汉并开始招生,先后在汉口武汉地质学校、武昌马房山等处上课。
1980年,物探楼在武昌南望山新校区竣工。
1981年,勘探地球物理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1975年至1984年,物探系常设金属与非金属物探、石油与天然气物探专业。其间,学校抽调该系多位教师参加组建原地矿部中南计算站工作(后演变为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1985年至1995年,金属与非金属物探和石油与天然气物探专业合并成应用地球物理学专业。其间,试办一届城市工程物探专业(本科班),招收二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大专班。
1997年,无线电与电子电工教研室整体调入原信工学院。
1998年,学校组建测控技术与仪器教研室。同年,国家颁布了新的学科专业方案,勘探地球物理学科(及博士授权点)则改成“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属于一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二级学科。同年,申报一级学科“地球物理学”所属二级学科“固体地球物理”硕士点获批。
1999年,原应用地球物理系更名为地球物理系。
2000年,在全国首批试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获批“工程地球物理学”国土资源部重点开放研究实验室。
2001年,获批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3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交数理学院续办。
2003年,创办“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2003年5月,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2006年,获批“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获批“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4年至2008年,学院成立了4系(应用地球物理系、固体地球物理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地球信息科学技术系)和1个中心(教学实验中心)的架构。
2008年,测控系整体转入机电学院;获批“地球物理学学”国家特色专业,获批“固体地球物理”湖北省优势(重点)学科和“地球物理学‘湖北省重点学科。
2012年,获批“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省重点实验室。
2015年,获批“地球探测技术”省级教学示范中心。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截至2016年6月,学院下设3个系。截至2019年5月,学院开班3个本科专业。
系:应用地球物理系、固体地球物理系、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系
学科体系
截至2019年8月,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1个、湖北省特色重点学科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资源与环境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湖北省特色重点学科:地球物理学
师资队伍
截至2019年8月,学院有教职员工105人,教授32人、副教授38人、博士生导师29人,其中特聘院士2人、双岗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批者3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楚天学者讲座教授1人、楚天学子2人;97%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2%的教师具有一年及以上出国研修的经历。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王琪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朱露培
“楚天学者”讲座教授:朱露培
人才培养
截至2018年12月,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湖北省品牌专业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截至2019年8月,学院建有专业实验室10个。2020年1月,学院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家级特色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湖北省品牌专业:地球物理学
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球探测技术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9年8月,学院拥有国土资源部开放研究实验室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负责“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与矿产资源探测技术”第五分室,建有地球系统层析成像中心、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研究所、能源地球物理研究所及空间信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国土资源部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工程地球物理开放研究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就
截至2019年8月,学院近年来共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企事业委托项目40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10余项。
学术交流
截至2019年8月,学院先后与中国国内外几十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成功主办了一系列中国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海内外学者来院讲学,同时鼓励教师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开展合作研究;与中国以外的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选派学生参加“大洋一号”西南印度洋科考。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院徽
院徽上半部分为曲线图,背景的一颗黄色小星星和深蓝色渐变背景象征夜空,下方为网格图,上面两种颜色拼成学院的英文简称IGG字样。
精神文化
学院精神: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长期发展目标:建成大地球物理理工兼备主流研究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