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景和(1847-1907),清代江苏宜兴人,是晚清孟河医派名医。他著有《诊余集》《外证医案汇编入余注伤寒论》等书。其中,《余注伤寒论翼》以柯韵伯《伤寒论翼》原文为基础,详加注释。书中着重注释六经病解及六经方解,强调辨证论治。余景和医德高尚,为人谦逊,医术高明,伤寒功底深厚。他享年60岁。
正文
余景和,字听鸿,清代江苏宜兴人,生于1847年(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七年),卒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享年60岁。其父余胪卿,是邑内著名诸生,死时景和才9岁。母缪姓,娴熟诗礼。余景和后来著书,得力于母教不浅。13岁去武进孟河药店当学徒,得暇就读《医宗金鉴》,专心研讨,寒暑无间。店主得格阳症,医治无效,濒危,余景和以附桂治疗而痊愈。嗣后他更加紧学医。当时孟河医学甲全国,名医费士源、马省三、贾先生诸人对弟子要求很高。清末内外科名医。所著《余听鸿医案》(原名《诊余集》),大部分属下内科范围。为其手录治愈的大症及疑难杂病,兼及平日得之师友问的治验,读后受益匪浅。今举二例分析之,以冀临证参考。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孟河医学最盛,名医之众,冠于吴中,余听鸿为孟河名医费兰泉之高足,学有渊源·1882年余氏l卒友人之邀,行医常熟市(海虞镇),数愈危疾,名声大震,遂留居虞地,时有“余仙人”之称。余氏善治内科杂病,亦兼通外科、喉科,著有《诊余集》、《外证医案汇编入“余注伤寒论》等书。最近我们发掘总结老中医经验时,在余氏后裔珍藏的各种古籍中,发现了他的二本手笔著作。
主要影响
余景和对于孟河医派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他得益于孟河医派收徒授业不分门户的传统,虽然师承于孟河费氏门下,却能同时受到孟河各家学术影响,兼容并蓄,从而医术精进,医道大行;另一方面,他通过自己的切身行动让孟河医派向外发展,向下传承。
轶事典故
《热深厥深》
常熟大东门庞家弄颜姓,因失业后,室如悬盘,有病不能服药,延六七日。邀余诊之,脉沉如无,四肢厥冷,无汗症,神识昏蒙,呓语撮空,遍体如冰,惟舌底绛而焦黑,干燥无津。
余曰:此乃热深厥深,阳极似阴,热极似寒也。当时即进以湘蕾金银花露一斤,再进以大剂白虎汤,加犀牛角、地黄、人中黄煎好,调服至宝丹紫雪散,罔效。明日再饮以银花露二斤,仍服原方,加犀角八分,生地一两,石膏八钱,知母二钱,生草一钱,人中黄二钱,粳米汤代水,调至宝丹一粒,紫雪丹五分,服两剂如故。
余思既是热深厥深,有此两剂,亦当厥回。如果看错,寒厥服此两剂,无有不死。何以不变不动,正令人不解。
至明日复诊,神识已清,肢体皆温,汗出淋漓。问其母曰:昨日服何药?
曰:昨日服黄霉天所积冷水五大碗,即时汗出厥回,神清疹透。
余曰:何以能知服凉水,可以回厥?
其母曰:昔时先伯为医,每晚谈及是年热症大行,服白虎汤、石斛、鲜生地等,往往不效,甚至服雪水方解。吾见先生服以银花露三斤,大剂凉药二剂,如果不对,宜即死。今无变动者,必系病重药轻,吾故斗胆以黄霉水饮之,谅可无虞,谁知竞即时转机。
噫!余给药资数千,不若其母黄霉水数碗也。
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
清末医家余景和及其诊疗特色研究.中国知网.2024-10-05
古文里的中医丨治热深厥深,药资数千,不如一碗凉水.微信公众平台.2024-09-16
外证医案汇编.百度学术.202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