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格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未完成效应)指个体对于尚未完的事情,比已经完成的事情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该现象由库尔特·勒温于1920年代发现,由其学生蔡格尼克进行实验验证。
合理运用“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可以帮助个体设定合理的目标,督促个体尽快完成任务,避免因任务未完成而引发焦虑。电视剧等媒介可通过这一效应吸引观众,在教学中也可运用这一心理现象使学生持续关注学习,但同样也可能导致青少年沉迷游戏,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
提出背景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由德国实验心理学家、美国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勒温发现。1920年代,勒温发现,在咖啡馆内,一名顾客在三四个小时期间多次点餐,在结账时,尽管服务员没有记录其每次点餐的内容,但依旧会知道每个人都点过什么。有一次,勤温在自已结完账约半个小时之后,请服务员再次写一遍账单,但服务员已经忘记了账单内容。
提出过程
提出假设
库尔特·勒温推测这个现象的原因是要完成某个特殊任务的意图构建了一种心理学的紧张,当这个意图中的任务被完成后,这种紧张感就会被释放,若任务被中断,紧张没有得到释放,未完成的行为就将比一个完成了的任务被记住的时间更长。
实验验证
为了验证其推论的真实性,库尔特·勒温指定自己的博士生蔡格尼克进行一项实验,以检验该理论。这项实验的对象是164名儿童和成人,每个人被指定完成22个任务,如制作一张城市表格、穿珠子、解谜和从55往后数数等。实验者在进行任务时,有一半任务会在完成之前被打断,另一半任务可以完成,且允许做完和不允许做完的事情的出现顺序是完全随机的。之后,实验者被要求回忆这些任务。实验结果发现,被试者对于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回忆可达到68%,而对于那些已经完成的工作却只能回忆出43%左右。由此可得出结论,人们对于未完成的工作的记忆要比已完成的工作保持得更好。
总结
人的大脑总是将一些需要加工的内容放在工作记忆之中,而那些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的内容则显得相对不那么重要。同时,个体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会有较强烈的完成动机,所以记忆自然也会较为深刻。
具体内容
蔡格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未完成效应)指个体对于尚未完的事情,比已经完成的事情的印象会更加深刻。例如,餐厅服务员记下顾客点的各种菜式,把其需求牢记于心,直到菜盘子端上餐桌的一刻,然后这些记忆就被抹掉了。在考试结束后,考生仿佛立刻就忘了刚才考了些什么,但却总是会对个别的几道没做出来或是没来得及写完的题目耿耿于怀、念念不忘。
应用价值
设定目标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可以帮助个体设定合理的目标。研究发现,许多具有强烈进取心的人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愿望,但他们会重点关注最重要的少数目标,而这些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而许多进取心不强的人总是给自己定下过于简单或难以企及的目标,容易让个体失去做完的动力。有所成就的人更能发挥自身能力,努力做得比以前更好,而不是只追求宏大的目标,这样在未完成事情的吸引下,更有动力把事情完成。
以写小说为例,比如,想写一本“轰动全国”的小说的人很可能一直犹豫,下不了笔,因为无论什么词句出现在脑海中,都会被他们认为配不上“宏大的目标”。有所成就的人则实在得多,他们发挥自身能力,努力做得比以前更好一些。无论是写小说,还是画画、创作乐曲,他们有动力把事情完成,因为未完成的事情吸引着他们,令他们产生创造的冲动,直到完成创作。
制定计划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可以督促个体尽快完成任务。但同时,未完成的任务可能会引发个体心理上的焦虑。为避免这一问题,可以形成一个明确清晰的计划,记录必须要做完的事情及要花费的时间,努力培养出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识,以减少当下工作记忆的负荷,帮助个体更加有效率地投入学习和工作之中。
引起关注
电视剧的“未完待续”与评书的章回之间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都运用了“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巧妙地将故事拆分,埋下悬念,使观众为知道结局一直追下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一心理现象能使学生持续关注学习,甚至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然而,游戏中的排位、升级、签到、收集等设计就像未完成的连续剧一样,让人们始终保持潜意识中的动机,有可能造成青少年沉迷游戏,应加强教育和引导。
参考资料
为什么你总对没做出来的题念念不忘?一文为你揭秘.今日头条.2023-11-16
科学解读:为什么追完剧的我,感觉像是失恋了?.今日头条.2023-11-16
杭州新高一男孩对妈妈喊“不让玩手机,我就去死!”.今日头条.2023-11-16
未竟之事激发你的创造性.北方网.2023-11-16
先开始再说.莱西新闻网.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