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鼢鼠(拉丁学名:Eospalax rothschildi;英文名:Rothschild's Zokor),别名瞎老鼠,为啮齿目、鼢鼠科、凸颅鼢鼠属的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甘肃省、陕西省、青海省、湖北、重庆市、四川省、河南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甘肃临潭东南。
罗氏鼢鼠体型小,外形颇似中华鼢鼠。爪较细,不如中华鼢鼠锐利。尾较短,覆毛较长,尤以尾基部较密,自尾基1/3处后逐渐变短。体背毛色与中华鼢鼠类似,唯基底色较为灰黄,锈黄色毛建草较短,故锈黄色亦较中华鼢鼠为淡。两耳孔间的额部及顶部具大小不等的白色纵行细斑。足背毛色呈灰白色至淡棕色。尾上下2色,上面暗棕色,下面灰白色。栖息于海拔1000-3000米的山地森林、灌丛、草丛和农田中的土质疏松地带。洞道结构复杂似甘肃鼢鼠。食性很杂,包括各种农作物、蔬菜、禾本科杂草及树根。4月份开始繁殖,年繁殖一次,胎仔数1-5只。
罗氏鼢鼠为农林害鼠。它们会啃咬多种针叶树、阔叶树和灌木的根系,主要危害幼树和苗木,将其根系韧皮啃食或将根咬断,导致轻者生长缓慢,重者自然枯死,形成所谓的“枯立苗”。
2016年,罗氏鼢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鉴于其分布广泛、推测其种群数量庞大、分布在保护区内、对多种栖息地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因为其种群下降速率几乎不可能达到符合受威胁等级列名所需的程度。
分类
罗氏鼢鼠隶属于啮齿目、鼢鼠科、凸颅鼢鼠属。凸颅鼢鼠属仅见于中国,共有6种,分别为⾼原鼢⿏Eospalax baileyi、⽢肃鼢⿏Eospalax cansus、中华鼢⿏Eospalax fontanierii、⽊⾥鼢⿏Eospalax muliensis、罗⽒鼢⿏Eospalax rothschildi、秦岭鼢⿏Eospalax rufescens、斯⽒鼢⿏Eospalax smithii。
关于鼢鼠属曾经的分类,自Lyon、Allen、Ellerman进行分类和归并以来,其物种分类和系统地位一直存在争议。全球学者曾将鼢鼠归属于鼠科(鼠科)、仓鼠科(Cricetidae)或鼢鼠科(Spalacidae)作为亚科,但多数学者曾认为应归属于仓鼠科(Cricetidae)的鼢鼠亚科(Myospalacine)。在鼢鼠亚科内包含1个属还是2个属也有不同意见。对该类群中的有效种及种间分类意见更是不一。形态观察发现:凸颅鼢鼠属(Eospalax)以脑颅枕部隆起显著区别于平颅鼢鼠(Myospalax)。有学者曾将其划做一个属Myospalax的2个亚属,即凸颅亚属(Eospalax)和平颅亚属(Myospalax),中国学者曾将凸颅亚属分为5种或4种。凸颅亚属仅见于中国。
特征
成年罗氏鼢鼠的体长范围在150至215毫米之间,体重则在114至365克之间。其体型粗壮,呈圆筒状,毛发细密。夏季时,其毛发的基部为灰黑色,毛尖为黄色,整体呈现棕黄色或锈红色,从体侧到腹部的毛色逐渐变淡。有些个体的整个背部及两侧均为明显的锈红色,而腹部则为灰黑色,毛尖部分略带锈红色。头部扁平,鼻尖纯平,吻上方的淡色区域不明显,下唇的毛色为乳白色,颊部中央有明显的白色毛斑(也有个体无此白色毛斑),眼睛极小,耳壳不发达,常被绒毛覆盖。四肢短而粗壮,拥有锐利的爪子,前足爪比后足爪更为发达,向外弯曲呈镰刀状。尾巴短小,长度在22至50毫米之间,被短毛覆盖,尾端为白色。
分布
分布范围
罗氏鼢鼠分布于中国的甘肃省、陕西省、青海省、湖北、重庆市、四川省、河南省等地。在四川,它们主要见于巫山、巫溪县、奉节县、城口县、万源市、南江县和开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甘肃临潭东南。
栖息环境
罗氏鼢鼠通常栖息在海拔1000-3000米的山地森林、灌丛、苗圃地、农耕地及草地下,拱洞筑巢,营地下生活。在食料丰富、土壤疏松的林地和农耕地中,鼢鼠属的密度较大,每公顷的数量甚至多达34.6只。而在松竹混交林地以及低凹潮湿地带,由于地下竹鞭的阻碍以及拱洞寻食的困难等原因,鼢鼠的密度相对较小。
习性
营地下生活
罗氏鼢鼠昼夜都能活动取食,白昼比晚间活动更频繁。不冬眠,一年四季都在地下(未见上地面活动)挖洞寻食。洞道复杂,可分为鼠巢、通道、仓库、避难室、厕所等五类,这些洞道相互联通,构成巢鼠地下生活的洞穴系统。
鼠巢
鼠巢一般挖掘在土质较硬的地方,离地面57—180厘米深处,或石隙里。洞道很窄,有的与地面垂直,末端较宽,是筑巢做窝的地方。例如,1980年6月在白果仁林场挖掘的一个鼢鼠属巢,内有窝一个,小鼠一只。窝成圆形,直径20厘米,高10厘米,距地面57厘米。窝是用干枯的茅根、蒿杆、巴茅、竹叶等由鼢鼠咬成1—3厘米的碎片筑成的。四周高,中间有一凹陷,鼢鼠在其中休息并生产小鼠,因此也被称为育儿洞。一只鼢鼠通常有两个窝,一个在巢室洞末端,用于冬季或繁殖期居住;另一个位于通道中部,为平时居住所用。
通道
通道,又叫串皮洞。一只鼢鼠通常有2到5条通道,这些通道的总长度可以超过60米,且每隔1到2米就会有分支通道。通道的横断面呈扁圆形,通常比鼢鼠属的身体稍大一些。例如,1980年6月在白果仁林场发现的一只鼢鼠,其洞道总长达63米,包含四条通道,长度分别为8.0米、3.0米、3.7米和48.3米(注:3米,但原文为48.3米,此处以原文为准)。这只鼢鼠的洞内还有一只成鼠和一只幼鼠,成鼠的体宽为7.8厘米。通道的宽度为9.0厘米,高度为7.0厘米,距离地面的高度在3.0到15厘米之间。地面会留下鼢鼠拱洞时顶破地表形成的3.0到5.0厘米不规则的裂缝痕迹,但它们不会翻出土丘。
仓库
鼢鼠属的食量很大,它们还会贮藏食物以备过冬。每年秋天,鼢鼠会大量寻找食物并储存在仓库里。这些仓库通常位于鼠巢附近和通道中部,一只成鼠会有3到5个仓库。每个仓库最多可以储存60到120斤的粮食(注:但原文为60到120斤,此处以原文为准)。例如,1980年6月25日在白果仁林场的杨柳池,人们发现了一个成鼠的仓库,里面仅马铃薯就有68斤,但已经全部发芽出土,失去了经济价值。
厕所
此外,鼢鼠还有厕所,一只鼢鼠通常有3到6个厕所,这些厕所一般位于巢室附近和通道中部。鼢鼠属的粪便呈梭形,长度为13毫米,直径为4毫米。
避难室
鼢鼠还有避难室,这些避难室通常位于巢室附近,挖掘在土质较硬的地方。当遇到敌害或人为追赶时,鼢鼠会迅速逃入避难室躲藏。避难室往往只有一个进口而没有出口。
感官与沟通
罗氏鼢鼠长期生活在地下,因此它们的视力已经退化,但听觉和感觉却非常灵敏。它们害怕风、光和水。在拱洞时,如果遇到凹地积水的地方,它们会避开。一旦地面洞道被破坏,有冷空气灌入或光线透入时,鼢鼠属能很快察觉到,并在短时间内赶到洞口,迅速推土堵住洞口。如果将捕获的成鼠放在室外林地,一旦遇到风吹或光亮,它们就会不断发出嘶嘶的叫声,并以每分钟4.4米的速度乱爬乱窜,寻找合适的地方向地下钻洞,一分钟左右就能钻入地下,将整个鼠体隐藏起来。
饮食习性
罗氏鼢鼠在地下挖洞寻食,洞到之处,所碰到的植物肉质或幼嫩根部均被摄取为食。据观察和剖腹检查鼠胃了解,它们主要以植物根部为食,并未发现吃动物的情况。最喜食的植物包括华山松、兴安岭松、马铃薯、胡萝卜、大葱、当归、党参等。其次喜食的有云杉、桦木、洋姜、菜豆、青萝卜、天麻、牛二大黄、土洋参、车前、茅根等。一只体重为365克的成鼠,一天能吃掉华山松根及马铃薯等食物约90至150克重。对于一时吃不完的食物,它们会拖入洞内贮放于仓库以备食用,特别是在冬天,鼢鼠属会贮存粮食过冬。
生长繁殖
繁殖
雌雄成鼠除交配和繁殖时期外,都是分居的。根据对8只鼢鼠的挖捕调查,未发现一洞有两只成鼠的情况。罗氏鼢鼠一年繁殖两次,繁殖期为每年的5月至9月。据白果仁林场挖洞捕获的小鼠统计,每窝最多有4只,最少1只。成鼠一次能生殖1至4只小鼠,生殖力相对较弱。
生长
初生小鼠皮肤裸露,眼睛未睁开,爬在窝中靠成鼠哺乳。小鼠生长较快,四十天左右体重约达到70克,体长110毫米,尾长25毫米。大约五十天后,小鼠就能离窝独立生活,开始自己拱洞寻食。
保护
2016年,罗氏鼢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鉴于其分布广泛、推测其种群数量庞大、分布在保护区内、对多种栖息地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因为其种群下降速率几乎不可能达到符合受威胁等级列名所需的程度。该物种分布于后河自然保护区,并可能存在于其他保护区内。在中国,其已被区域性红色名录列为无危。
危害
罗氏鼢鼠为农林害鼠。主要以植物地下茎、块根以及禾本科杂草为食,很喜欢吃番薯、马铃薯和豆类等。在它们的仓储洞里常储有大量的食物。一对门牙成凿状且不断生长,需经常啃咬磨牙以防止牙齿过长而刺穿口唇。它们会啃咬多种针叶树、阔叶树和灌木的根系,主要危害幼树和苗木,将其根系韧皮啃食或将根咬断,导致轻者生长缓慢,重者自然枯死,形成所谓的“枯立苗”。
成灾原因:(1)随着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稳步推进,人们营造了大面积的落叶松、栓皮栎、银杏、刺槐等人工林。这些幼林地为罗氏鼢鼠提供了有利的生活环境,为其发生危害创造了优越条件。(2)环境发生改变,常年气温逐渐上升,暖冬现象频发。这些气候条件为罗氏鼢鼠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调查发现,参与繁殖的雌鼠年龄下降,春季产下的幼鼠在来年春天就参与繁殖的比例逐年上升,导致罗氏鼢鼠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加快。(3)由于乱捕乱猎野生动物及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罗氏鼢鼠的天敌数量锐减,生态平衡被破坏。害鼠因此失去控制,鼠群数量急剧增加。(4)针对罗氏鼢鼠的防治工作难度大,技术措施难以推广。这进一步加剧了罗氏鼢鼠的危害程度。(5)林农对罗氏鼢鼠的防治意识较差,对于灾害放任不管。这导致害鼠群体数量不断增大,形成了恶性循环。
防治方法
防治鼢鼠属需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方法,关键在于捕杀成鼠。首先,通过观察鼢鼠取食通道的地表痕迹来判断其活动范围,寻找并打开洞口。利用成鼠推土埋洞的习性,在洞口设法捕杀。此外,还可采用向洞内灌水或挖洞等方法进行防治。林场常用的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毒饵诱杀:根据鼢鼠取食通道地表痕迹(即洞壁泥土新鲜,无蛛网等特征),找到并打开鼢鼠居住的洞道。在距洞口1.5市尺深处放置毒饵,毒饵是将马铃薯切成切口后,即时拌上5%磷化锌粉制成。每处放置2-3块毒饵。当鼢鼠属出洞堵口时,会发现薯块并摄食,从而中毒死亡。此方法在冬末春初食物缺乏时效果较好。(2)吊套捕获:在已打开的鼢鼠洞口安装吊套,随时准备捕获。吊套由一根长2米、直径1.5厘米且有弹性的竹棍制成,竹棍插入鼠洞旁。上端系上长1.14米的细绳,绳索下端做成环(活套),安置在洞口。利用竹棍的弹性和活套越拉越紧的原理,当鼢鼠出洞堵口时,会触套被捕获,悬吊于空中。需及时检查并处死捕获的鼢鼠。此法省工且效果好。(3)弓箭射杀:用竹棍做成弓箭,安置于挖开的洞口上。利用鼢鼠属推土堵洞口的习性,当鼢鼠出洞时,会触箭而被射杀。(4)灌水逐杀:在有水源的地点,通过观察鼢鼠洞道在地表留下的痕迹,追踪并寻找那些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的巢室或避难洞。随后,向这些洞穴中灌水,鼢鼠由于害怕水会被驱逐出来,从而被捕杀。(5)挖洞捕杀:在林地中发现鼢鼠的洞穴时,使用锄头沿着洞道向鼢鼠居住的方向(也就是洞壁上鼻印较深的一侧)迅速追踪并挖掘。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捕杀到鼢鼠。例如,白果仁林场在1975年结合造林整地的工作,就采用了挖洞捕杀的方法,成功捕杀了一千多只鼢鼠属。
参考资料
罗氏鼢鼠.sp2000.2025-05-10
Rothschild's Zokor.iucnredlist.2025-05-10
罗氏鼢鼠.inaturalist.2025-05-10
Browse taxonomic tree.sp2000.202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