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

阴历(英文名:lunar calendar)又称太阴历、月亮历,是一种根据月亮运动为主要依据制定的历法,也可表述为以朔望月(即月亮的圆缺)为标准的历法。

通过观察月亮的形状来判断自新月开始的天数是很容易的,所以日本民族、拉丁民族和犹太民族的祖先也都是使用太阴历的。但阴历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够协调,所以在大多数国家被废弃

世界历法大致可分为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合历三种。阴历与阳历的不同在于月亮绕地球和地球绕日两个周期的不同,十九个阴历年,加上七个闰月,便和十九个阳历年几乎相等。而阴阳合历,是既考虑月相变化,又考虑回归年的时间,兼顾了阴历和阳历的一种历法。中国古代的历法(即所谓农历或夏历)以及今天的藏历傣历都是阴阳合历。

简介

世界历法大致可分为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合历三种。

中国的农历常被认为是阴历,这是错误的,事实上,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阴阳合历,就是同时容纳阴历和阳历两种成分,并且要将它们调和起来,所以比阳历和阴历都要更为复杂。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百余部历法,都是阴阳合历。

纯阴历的历法不多。伊斯兰历是纯阴历,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纯阴历。

由来

中国在公元前七世纪左右就弄清了1朔望月的天数是29.53天。其证据见于春秋时期所采用的称之为连大法的历法。当时把1朔望月看作接近于29.5天,用大月(30天)和小月(29天)交替来表示,在第33个月时用大月去取代小月,以此使大月得以连续,故称之为连大法。

通过观察月亮的形状来判断自新月开始的天数,这是任何人用眼睛都容易观测出来的,所以太阴历在各国得到了普及。据说日语中的月亮(日语读音“次给”)和时间(日语读音“逃给”)是出自同一语源。mensual(每月的)和mensura(计量的)也是出自同一语源。因此才用月亮来作为时间的尺度。在旧约圣经的颂诗中也有明确记载:“神创造了月亮是为了给人类报时”。日本民族、拉丁民族和犹太民族的祖先也都是使用太阴历的。

定义和算法

阴历之“阴”,即太阴(月亮)。凡以朔望月(即月亮的圆缺)为标准的历法称阴历。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作一个月,把12个月算作一年。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即一个朔望月的时间)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因此,人们把阴历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30天的大月,逢双的月是29天的小月,一年共是354天。但是一个塑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的平均天数(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如此计算下来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阴历每30年就有11个闰年,需要在12个月中多加一天。即阴历每30年中有19年是354天,11年是355天。

它的一年比回归年短了差不多11天,3年就短1个多月,17年就要短6个多月。所以这种历法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就是寒暑月份交替的规律与月份不一致。其优点是可以通过每一个日期知道月亮的形状。

相关概念

月相

阴历是以朔望月(即月亮的圆缺)为标准制定的,因此阴历可以反映月相的变化。阴历每月的初一是朔(新月),十五、十六是(满月),初七、初八是上弦,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

月相是指在给定时间从地球的角度可以看到多少月球被照亮的一面。传统上公认的月相有八种。四个主要月相是满月、新月、上弦月和下弦月。其间有四个次要月相:娥眉月、盈凸月、亏凸月和残月。主要月相标志着特定的时刻,而次要月相每个持续约7.4天。

塑望月

从地球上看月亮,月亮在不断地有规律地变化着。这种变化就是月相变化,也叫盈亏变化。当月亮位于太阳地球之间时.地球上面对的是月亮黑暗的半面。在地球上所看见的月亮全部是黑暗的时候称为“朔”。当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时,月亮以其被阳光全部照亮的半面朝着地球。在地球上所看见的月亮全部是明亮的时候,称为“望”。月亮从朔到下一次朔,或者从望到下一次望,其间的时间间隔称之为“朔望月”。朔望月的平均周期是29日12时44分3秒。

回归年

回归年,也叫太阳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同一交点(春分点秋分点,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称为一个回归年。由于春分点与秋分点每年向西移动50",因此回归年较恒星年短,其长度为365.24219日,或365日5时48分46秒,比恒星年短20分23.5秒。回归年是地球上季节变化的周期,而季节变化的周期与人类所有活动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历法上太阳历是以回归年为依据的。

阳历

阳历之“阳”即太阳。凡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即回归年)为标准的历法称阳历。阳历与月亮的盈亏(即朔望月)无关,只是根据回归年的时间来分配一年12个月中每个月的天数,设7个大月,每月31天;4个小月,每月30天;另外规定二月为28天。这样,每年总共365天。但回归年的实际天数是365.2425天,每年还有将近0.25天没有安排,所以阳历每隔4年要增加1天,加在二月,称为润年。今天世界各国所普遍实行的历法即公历,便是阳历。

区别与联系

“阳历”和“阴历”的区别,在于月亮绕地球和地球绕日两个周期的不同。阳指太阳,阴指太阴(月)。《尚书·尧典》篇中:,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所谓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恰好就是阳历年。阴历则月大三十天,月小二十九天,一年十二个月,只三百五十四天,要比阳历少十一天之多,所以每隔三年,便插了一个闰月(尚多了几天)。但若十九个阴历年,加上七个闰月,便和十九个阳历年几乎相等

阴阳合历

阴阳合历,是既考虑月相变化,又考虑回归年的时间,兼顾了阴历和阳历的一种历法。中国古代的历法(即所谓农历或夏历)以及今天的藏历傣历都是阴阳合历。

阴阳历每年12个月,6大6小,共354天,这一点同于阴历。至于它与回归年相差的11.25天,则靠润月来解决。最初是3年润1个月,稍后改为5年再润,最后便规定19年7润。19个回归年相当于235个朔望月,除去19年间按每年12个月所安排的228个月外,恰余7个月可以作为润月。如下列公式所示:

这样便基本消除了误差(已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并一直沿用至今。至于一年中应在哪一个月置润,则与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相联系。

参考资料

阴历.术语在线.2024-05-15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的阴阳合历.人民网.2024-05-01

月相.Star Walk.2024-06-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