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侍司,又称为尚侍所,是日本古代律令官制下后宫十二司之一,主要由女官和女房组成。
历史沿革
内侍司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日本的律令制时期。在这一制度下,内侍司因其职责的重要性而地位显著。平城天皇大同二年(807年),藤原药子被提拔为尚侍,这导致了后来的药子之乱。随着时代的变迁,内侍司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平安时代中期之后,内侍司吸收了其他十一个司的部分职能,成为了专门服务于后宫的官职。到了镰仓时代,尚侍这一职位逐渐消失,转由掌侍接替。
组织结构
内侍司的组织结构包括尚侍、典侍、掌侍以及女孺等不同级别的官员。尚侍作为内侍司的长官,最初由摄关家族的女儿担任,官位从五位或从三位。典侍则是次官,由公卿家庭的女儿担任,官位从六位或从四位。掌侍是第三次官,负责一般的事务,如在天皇氏迁都时随奉三神器中的天丛云剑。女孺是内侍司的下级女官,数量约为一百人,负责日常杂务。
职责
内侍司的主要职责是在天皇身边担任奏请、传宣等工作,并在宫廷举行典礼节日时担任引导。他们还负责管理供奉在宫中温明殿内的三神器之一——八咫镜。
人物经历
内侍司的成员通常是出身高贵的女性,她们不仅要有一定的学识,还要精通礼仪。在平安时代中期后,由于尚侍成为天皇的妃嫔,其职责转由典侍承担。到了镰仓时代,掌侍成为了实际的最高长官,并被称为勾当内侍,官阶提升至从二位或从三位。
参考资料
日本平安时代的女官制度是什么样的?.知乎.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