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水神祠

洱水神祠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才村村委会龙凤村东,洱海之滨,是为供奉洱海神而建。1985年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南诏时期,建筑几经毁建,现存大殿和北厢为清末重建,改称“龙王庙”,殿内供奉白族斩蟒英雄段赤诚塑像

简介

大殿为单檐歇山顶,三开间,面阔13.7米,进深10.8米。北厢房为三开间,重檐硬山顶,楼上后檐墙镶有宋湘写的《洱海行》碑和《洱海浩然阁临水亭记》碑。神祠前原有浩然阁,建于明代,为当时大理白族自治州四大名阁之首。清咸丰年间损毁,清末李必昌原址重建,又毁,民国年间张冲在原址上建丰乐亭县,1984年损毁。

意义

洱水神祠作为大理白族人民宗教信仰的活动场所之一,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加之留存有重要碑刻,更增添了其价值。

文物保护与管理

现其管理单位为大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使用单位和责任单位为大理市才村村委会。保护范围是:东以洱海西岸为界,南以南围墙为界,西以大殿后檐滴水为界,北以北厢房后檐滴水为界。(资料由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管理所提供)

段赤城故事

在大理,很少有人不知道蛇骨塔的,因为它就在下关城边点苍山斜阳峰下的羊皮村头;也很少有人不知道斩蟒英雄段赤城的,因为这座塔就是用他所斩之蟒的骨灰拌在石灰中建成。

传说南诏时,一条蟒蛇盘踞了苍山马耳峰下阳平箐里一个深不见底的崖洞。这洞内有一座“阿婆”石像。每年4月,善男信女都要三五成群前往朝拜。后来,蹊跷的事情发生了:只要进入洞中的人都“蒸发”了。人们还发现:每当黄昏时分,洞口常挂着一对淡红色的灯笼。有人躲在远处观察,发现“红灯笼”其实是巨蟒的两只眼睛,于是赶了一群羊到洞口试探。洞内果然窜出一条身粗数围的巨蟒,把羊只吞食干净。此后,这巨蟒越来越肆无忌惮地侵扰村民,人们对它无可奈何。一天中午,巨蟒在兴风作浪降下铺天冰雹和三天暴雨之后,乘势窜进了西洱河,更加兴风作浪淹没庄稼,吞食人畜,人民深受其苦,哀声遍野。

为此,南诏王张榜招勇士除害。榜张出之后,却一直无人应招。大家都知道此蟒功夫了得,非一般人力所能制服。一天,有个叫段赤城的年轻人终于出现了,他来到王城,揭榜应召。人们既高兴又担心,不知他究竟以何高术制服蟒蛇

段赤城其实早已成竹在胸。他之所以迟迟应召,是在做着为民除害“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准备。

他准备了九十九把尖刀缚上全身,手执两柄利剑来到西洱河边。一声悲壮的呐喊之后,他纵身跃入河中。在与巨蟒一番恶斗之后,段赤城被巨蟒吞入了腹中。他怀着对巨蟒的深仇大恨,在巨蟒腹中猛力翻滚,搅得巨蟒肝肠寸断,最终与蟒同归于尽。

据说,段赤城按南诏葬礼火化后,骨灰中结出一颗晶亮耀眼的舍利子,国师王嵯巅建议,在水磨箐口建“浮图”塔安置。段赤城骨灰盒置于塔室,舍利子置于宝顶金盒之中。人们将蛇骨烧成灰拌在石灰中作建塔之用,俗称蛇骨塔。南诏王劝利晟亲自敕封段赤城为忠义将军、洱河龙王。

有了这动人的传说,蛇骨塔名声远播,无人不知。

蛇骨塔又称佛图塔,建筑年代和建筑形式与崇圣寺三塔中的主塔崇圣寺三塔大体相同。1980年,国家拨专款对佛图塔进行维修,在塔身内发现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保存较为完好的经卷20多种50余卷。这些经卷大部分为元代刊印,有少部分是大理国时期的。2006年,蛇骨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据民间传说,在今蛇骨塔西苍山马耳峰麓寺头坡宝林寺北,亦有段赤城义士冢。有一座龙神祠,其实是寺周围8个村庄的本主庙,本主神就是段赤城。

蛇骨塔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知名度很高的一座塔,说它妇孺皆知宜不为过。它的知名,不仅在于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即使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座有着一个动人故事的古塔。它的有名,也不仅在于它珍藏着的文物经卷——因为,在维修之前,在发现文物经卷之前,民间津津乐道的段赤城斩蟒故事,早使这座塔高立于大理众塔之上。

由是观之,段赤城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精神之塔、最佳的文物经卷。

浩然阁

大理境内历代修建的亭、台、楼、阁很多,大部分都成为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的所在地。以环绕洱海的4大名阁(天镜阁、水月阁、珠海阁、浩然阁)来说,最有名的当数浩然阁。

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胜览”的记载:“浩然阁,在城东八里洱河西岸海神祠前,嘉靖十七年知府杨仲建”。当时又名“天风海涛楼”。清康熙之后大理白族自治州出现“叶榆十六景”之说,浩然阁为其中之一,名“海阁风涛”。地址在今才村北边龙凤村洱水神祠(龙王庙)东面,丰乐亭遗址处。浩然阁之所以能称洱海第一名阁,有如下几种原因:一是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朝在此处兴建的“临水亭”。唐人闾丘均留下一首《临水亭》诗:“高馆基苍山,微幕坐芳草。傍对野村树,下临车马道。清朗发吟情,幽遐备瞻讨。回合峰隐云,连绵渚萦岛。气以雪霜严,风为清春好。相及胜年时,无令叹衰老”。(黄元治《大理府志》“艺文”载此诗小有异同,不引)闾丘均是唐初成都人,与陈子昂杜审言齐名,武则天时任博士,罢官后从御史唐九征,曾于公元707年随九征出征到云南,“南中碑记多出其手”(如《王仁求碑》等)。说明“此亭唐初时已有之。南中古迹确然可考者当以此为最古”(游国恩《临水亭》)。到了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才村人杨勋在浩然阁前筑台加以重修,阁名恢复为“古临水亭”。刻有《重建古临水亭记》碑,希望“后贤不时修之,俾斯亭永存不朽。”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临川区人,迤西观察使李必昌(兰生)巡视大理白族自治州时,应村民父老之请加以重修,时遇农业大丰收,将临水亭更名为“丰乐亭”,榜书“澄观”两个大字,并撰一联:“民俗音乐年丰,极衰牢而上,亿兆人耕凿雍熙,秋色西来天地阔;负天面海,自元室以还,六百载沧桑兴废,浮云日变古今新。”其子梅庵先生又集杜(甫)句一联:“容使苍生有环堵;欲倾东海洗乾坤”。(有新近出版介绍大理风光的几种书,弄不清楚李兰生与李瑞清是父子关系,所引联作及书法作品也就出现误读)。民国年间丰乐亭尚保存完好,1943年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任大理白族自治州县长的张廷勋,是一位读过大学的官员(凤庆县人,1980年代还在昆明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任职),对丰乐亭再次修葺。

浩然阁(临水亭)出名的第二个原因:位置优越,风景极佳。古人选景十分注意地理环境的适中,视野的开阔和“天一合一”的境界。此处“于苍洱间,扼两关、三岛、四洲之胜,诚巨观也。”建筑则是“轮奂式美,鸟革翚飞,焕然一新。”看洱海“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可与湖南岳阳楼相仿佛。而风帆沙鸟,渔村蟹舍,参差隐现于垂杨绿树间,足以开拓心胸。1944年曾在喜洲华中大学任教,后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大为一级教授的著名学者游国恩先生,到丰乐亭纵览时,他写道:“天净如蓝,波平于掌,东山如案,苍山如屏,海阔天覆,气象万千。须臾风起,波谲云诡,烟雾迷蒙,鸥鸟出没水中若隐若现,大雨骤落,点水面如碎珠。少焉雨止日出,碧空澄海,又复如初。真云南省之胜景,风景之大观也”。

第三个原因是名人效应:浩然阁建成之时,流寓大理白族自治州杨慎(状元)就和本土名士李元阳,联袂前来参加落成庆典。升庵写《海风行》;元阳作《浩然阁记》,又前后写了以浩然阁为主题的5首七言律诗。另一位喜洲白族名士杨弘山先生,也有多首与浩然阁有关的诗作。一时之间,“宴集酬唱之盛多会于此,其为胜景可知”。到了清代,浩然阁(丰乐亭)仍然是文人、名士聚会,举行“笔会”首选之地。例如宋湘与大理诗人沙琛、李蟠根的诗词唱和,在方志“艺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名人,用现今的话说,都是重量级的文坛“大腕”,名副其实的诗人、作家。在浩然阁、丰乐亭留有题咏的官员,论级别都相当于“厅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且都是有文化修养,又有政绩的人。

从浩然阁到丰乐亭,历代留下的楹联、题刻众多。清末民国初年,剑川白族学者赵藩来游时曾留下一联:“洱海当属斯,仿凿习楼船,汉帝雄心驰域外:浩然阁已无存,搜遗补碑碣,唐人高咏表楹端”。书法方面,“丰乐亭”匾系李瑞清手书。李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逊清以后为道士,号清道人,在上海卖字为生。

丰乐亭毁于1950年代,“大跃进”时村民忙于毁塘(填南北两湖塘)造田,丰乐亭年久失修终于塌。进入1990年代,洱海东岸,同为大理白族自治州4大名阁之一的天镜阁已恢复重建,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浩然阁、丰乐亭不见动静,只留下洱水祠东面的台基,作为丰乐亭的遗址任人凭吊。龙凤村的村民并没有忘记浩然阁,只是把它画在新建家宅的墙壁上,让子孙后代熟记而已。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