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纹褐带石斑鱼(Epinephelus epistictus),俗名为花格仔、小点石斑鱼,又称黑点石斑鱼、蓝身大石斑鱼、断线石斑鱼或斑背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个种。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略高,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4-2.7倍。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微凸。眼小,短于吻长。分布于印度至西太平洋。属于深海底栖性鱼类,主要栖息于大陆之软性底质区域,亦常出现在礁石区域。食用鱼,在石斑鱼属中算是比较不好吃的鱼种,适合清蒸或红烧。
形态特征
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犬齿或无,两侧齿细尖,下颌约2-4列。鳃耙数9-1015-17。前鳃盖骨后缘微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不明显之扁棘。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63-75;纵列鳞数128-147。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刻,具硬棘XI,软条16-17;臀鳍硬棘III枚,软条8;腹鳍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截形或略为弯月形。头部及体侧淡灰蓝色;头部、体侧及各鳍密布小黑斑及一些呈锯齿状、不规则状的较大黑点;除胸鳍外,各鳍或宽或窄具有黑缘。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略高,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4-2.7倍。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微凸。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犬齿或无,两侧齿细尖,下颌约2-4列。鳃耙数9-1015-17。
前鳃盖骨后缘微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不明显之扁棘。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63-75;纵列鳞数128-147。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刻,具硬棘XI,软条16-17;臀鳍硬棘III枚,软条8;腹鳍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截形或略为弯月形。头部及体侧淡灰蓝色;头部、体侧及各鳍密布小黑斑及一些呈锯齿状、不规则状的较大黑点;除胸鳍外,各鳍或宽或窄具有黑缘。
分布范围
小纹石斑鱼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至非洲东岸、红海,东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北部。在亚洲,它分布在波斯湾、印度、印度尼西亚、南海和日本南部。在太平洋地区,它分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但在菲律宾却没有发现。中国台湾东北部及澎湖海域最多。此外,它还分布在红海和亚丁湾,东非的厄立特里亚、肯尼亚、桑给巴尔和莫桑比克南部以及纳塔尔省,一直到马达加斯加西北部。马来西亚也有记录。
栖息环境
小纹石斑鱼主要栖息于大陆棚之软底质区,亦常出现在礁石区。生活在71-100米的深海中,生活在岩石和沙质底质上。
主要用途
小纹石斑鱼具经济性之食用鱼。一般渔法以延绳网及一支钓捕获。在菲律宾宿务,小纹石斑鱼属是常见的石斑鱼之一,当地称为“Kinsan”。小纹石斑鱼在宿务阿洛金桑海域很常见,该镇的经济严重依赖于小纹石斑鱼的捕捞。镇名“阿洛金桑”即源自当地对这种鱼的称呼。为了感谢小纹石斑鱼的丰富,也为了推动生态旅游,该镇设立了以小纹石斑鱼命名的节日“Kinsan节”。这个节日已成为宿务市的官方节日,定于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也是该镇的守护神拉斐尔大天使的当地庆祝日。清蒸食用佳。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Epinephelus epistictus .COL.2024-07-28
物种详细信息- Epinephelus epistictus.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7-28
Dotted Grouper.IUCN Red List.2024-07-28
Epinephelus epistictus .Fish Base.202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