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水潭

郭水潭(1908—1995),号千尺,台湾省台南人,诗人。号取自李白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如汪伦送我情。”30年代台湾新诗运动的健将,与吴新荣、徐清吉被推为“盐分地带文学”的共同领导人。他的主要创作语言是日语,学生时期就有俳句和短歌的创作,与吴新荣、庄培初等人被称为北门七子。

人物履历

郭水潭于1908年2月7日出生于台南州北门郡佳里兴(今台南市佳里镇),户籍登记为5月13日,父亲郭九,母亲陈锰,为家中长子。1916年,进入佳里兴公学校(今台南佳兴国小)就读,与苏新为同班同学。1922年3月毕业于佳里兴公学校,4月进入佳里公学校高等科并于1924年毕业。1925年任职北门郡役所庶务课,兼任郡守通译。1933年1月,郭水潭发表日语《断片の私见》(对文坛之我见)于《台湾民报》文艺栏,批评1932年台湾文坛现状,认为殖民地文学必须表达坚强的意志及自我觉醒的使命感,并举出杨逵《送报》解说。1935年,与吴新荣奔走,筹组“台湾文艺联盟佳里支部”,6月台湾文艺联盟佳里支部成立。同年加入《台湾新文学》任编辑。1939年11月23日当选佳里街协议会员,12月发表日文诗《世纪之歌》于西川满主编的《华丽岛》诗刊。同年1月二岁的次子郭建南夭逝,郭水潭发表《向棺木动哭──给建南的墓》于《台湾民报》,被龙瑛宗评为当年最感人之杰作。1941年,郭水潭出任台南州技士,成为日本政府正式官职。一度遭到盐分地带同仁非议,为此郭水潭在《台湾文学》第1卷第2号发表《法被を着る日》(穿文官服的那一天)一文表明自身当官的动机及理想。1943年1月,郭水潭在皇民化运动时期遭地方法院检察官约谈,审问后以“思想有问题”遭入狱八个月半,10月2日出狱。12月,应张文环之邀,任《台湾文学》编辑长。战后,郭水潭于1945年10月出任“三民主义青年团直属台湾区团台南分团北门区队”联合办事处组训股长,吴新荣为主任,林芳年任总务股长。1946年2月出任佳里镇第一届镇民代表会主席。4月与二夫人杨来于移居台北市,任一德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经理。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时,郭水潭因此时失业在家而未遭牵连。然而在白色恐怖时期,也因同窗好友苏新投共而使郭水潭遭到情治人员监控,日记及许多资料皆不得不焚毁,关于文学的创作也因此中断。1950年吴三连奉派接任台北市长,延聘郭水潭任秘书室事务股长,并参与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吴三连市长卸任后,郭水潭转任台北市中央蔬菜批发市场专员、台湾区蔬菜公会总干事,直到1980年退休。1972年发表战后第一首中文诗《无聊的星期天》于《笠》诗刊。1979年8月应邀出席台南北门南鲲庙主办的“第一届盐分地带文学营”,与会者除郭水潭外,亦有巫永福林芳年、钟逸人等。1981年4月郭水潭返回故乡定居,1982年二夫人杨来于逝世,郭水潭到麻豆镇的养老院“麻豆普门之家”养老,晚年郭水潭记忆力退化,无法记忆。1993年郭水潭获得台南县立文化中心颁发第一届“南瀛文学奖特别贡献奖”,及1994年12月台南县政府出版《郭水潭集》,成为他生前首次作品成书。1995年3月9日,郭水潭逝世,20日于麻豆镇小埤里举行告别式。

创作成就

作品总集——《南瀛文学家郭水潭集》列为南瀛文学家丛书的第一本,也获得第一届的“南瀛文学贡献奖”,虽不乏时机上的巧合,但谓之南瀛文学家第一人。早年研究日本古典文学和短歌,后以新诗创作闻名,为盐分地带重要诗人之一。其中《向棺木恸哭》一诗,曾被龙瑛宗誉为“一九三九年最使人感动的杰作”。黄武忠评论其诗作特色:“倾向于写实主义的文学,以描写故乡的情景和乡土文学为主,当然也有个人思想的流露、揭发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反抗日帝的压迫等,更可贵的是充满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正义感。”郭水潭部分诗作、小说带有阶级批判色彩,讽刺阶级压迫体制,流露劳苦大众的心声。

著作

相关著作出版有羊子乔编辑之《郭水潭集》(台南市:台南县立文化中心,1994年)、国立台湾文学馆《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56 郭水潭》(台南: 国立台湾文学馆,2014年)。

被他人收录着作出版有陈明台主编《陈千武译诗选集》(台中市:台中文化局,2003)。郭水潭的战前日记由台湾诗人叶笛翻译成中文,后被收录在《叶笛全集10 翻译卷三》(台南: 国立台湾文学馆,2007年)。郭水潭的日语新诗《乞丐》、《斑鸠与庙祝》、《莲雾之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文本被收录在林瑞明主编《国民文选‧现代诗卷I》(台北市:玉山社,2005)。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